从职业技能鉴定到职业能力测评
2009-11-13赵志群
赵志群
全球化程度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全球金融风暴的发生,促使我们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这对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的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考核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要求。从长远来看,系统推进职业教育的重点从“职业技能培训”转向“职业能力开发”、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向“职业能力测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传统的职业教育和技能鉴定是建立在斯尼登(D.snedden)等在20世纪初提出的“社会效率主义”职业能力开发理论基础之上的。在宏观上它强调职业能力的开发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在微观上则按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确定职业教育的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并组织教学活动,从而使职业能力开发具有可操作性。事实证明,对具有确定性、重复性和可分解性的职业技能。社会效率主义的职业能力开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随着技术发展和劳动生产组织方武变革带来工作性质的革命性变化。这一理论逐渐暴露出了缺陷。国际上普遍认为它适合工业经济时代的要求,而在悄然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不合时宜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益复杂的社会劳动对劳动者素质和智能的要求不断提高,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心理学逐渐兴起,这促使“新职业主义”的产生、发展并得到广泛认可。按照新职业主义的观点。职业教育不仅是训练人的机械性技艺,而且是为个体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准备:职业能力开发不仅是针对某一项具体工作进行的培训,而且是工作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其任务是在个体和他的工作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让学习者获得未来职业世界中需要的、共同的核心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事实上,我国人力资源第一大省广东省2009年已经正式提出在全国率先探索以职业能力开发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并提出开展职业能力开发的理论与技术的系统化研究,
新职业主义的关注点从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转向不断发展变化的职业能力,强调个体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它认为职业劳动是一种与现实工作情境相互作用的职业活动,而现实工作情境是千变万化的,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可预知性,所以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不仅需要普遍性的显性知识。而且更依赖个体性的隐性知识,即克鲁索(W.Kmse)提出的工作过程知识。工作过程知识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经验性知识,它无法像显性知识那样通过直接教学的方式进行传授,只能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工作过程知识也不能依靠传统考试来测试,这就给职业能力测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与知识考试和技能鉴定相比,职业能力的证明和鉴定非常困难。因为要想了解一个人是否具备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观察法,而观察法恰恰又是一种难以准确鉴定社会现实的实证研究方法。我们很难准确地鉴定职业能力,而只能对其进行诊断或评价,
首先,应当明确技能与能力的区别:技能是从事一项工作所必需的客观条件。人是技能的载体并通过接受培训获得技能:而职业能力是特定领域的心理特征和策略,能力获得是人格发展的组成部分,能力的形成与应用都是开放的。职业能力是理解、反思、评估和完成职业任务以及在承担社会、经济与生态责任的前提下。共同参与设计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其次,职业资格鉴定的考试题目与职业能力测评有很大的不同!
职业资格鉴定的考试题目应反映每个职业的实践共同体(Communities
of practice)成员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典型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它可以是标准化的试题。绝大部分学习者通过努力都应当能够达到这一要求,
职业能力测评的考试题目应满足实现教育目标和遵循职业规范的双重标准要求,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程度,又要考虑特定工作领域的职业能力特征。能力测评的目的是比较学生个体和职业院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因此应当是发展性的,同时需要一些相关背景数据作支持,如对职业认同感发展的评价等。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个体职业学习的效果,从而为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提供基础。由于能够反映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征和职业能力发展水平,职业能力测评可以为学习者构建从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立交桥提供依据。
能力测评的考题应当帮助人们识别考生的职业能力发展水平和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能力,因此确定考题的基础是“职业工作”。按照多元智能力理论。这些题目必须来源于职业活动的典型工作任务,反映职业能力的发展阶段,同时应反映职业的效度,包括职业工作的对象、工具、方法和工作组织以及对职业工作的各种要求,包含了专业知识技能的习得情况。
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它有自身的规律。在此范围内进行的职业能力测评,也必须同时满足认知规律、职业发展规律以及技术标准和社会规范的要求。
责任编辑殷新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