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09-11-13周志光孟洋
周志光 孟 洋
摘要: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以“加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进行模块化重构,能力培养按照螺旋式推进,教学过程将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一体化,“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项目驱动;案例教学;能力培养
课题项目:湖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高等职业教育中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CJK06CZC070。
作者简介:周志光(1965-),男,湖南长沙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24-0021-03
一、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最近几年。高职教育为适应21世纪人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研究对策,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培养出适应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人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和高职教育的实际状况,提出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过去十年,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如培养模式单一、专业面过窄、教学内容陈旧、综合课程偏少、教学方法偏死、工程实践训练不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等。柏杰、苏峻在《中国加入WTO与软件业的发展前景》中指出:“我国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知识结构不太好。工程协调、系统分析、项目管理等能力不强”。
我国高职软件工程教育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我国高职软件工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和重要切入点。由于软件工程在本质上是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应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用工程化的视角审视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注重行业企业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渗透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加强人才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根据软件工程岗位需要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螺旋递进能力培养
软件工程人才的职业能力,最终需要落实到项目工程开发上来。项目工程开发能力的形成,需要有一个积累提升的过程,它表现为“课程目标设定一案例教学一项目开发一总结提高”的螺旋递进形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要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核心实践技能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边学边做。而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首先应解构工程任务和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课程模块之间技术应用由浅到深,几个课程模块组合形成一个综合的实际应用系统。学生学完一个模块。就学会一种技术的应用。完成一个模块的实训。就做成一个具有实用价值的项目。随着学习的深入,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技能水平就向前推进一个层次。当完成几个模块学习后。学生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实际应用系统的训练,基本具备在企业中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在具体模块教学内容整合时,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在保证学生软件技术基础知识够用前提下,与企业配合。加大前沿新技术应用的实训力度,使学生熟悉职业岗位需求,实现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
(二)遵循软件工程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采用“项目驱动,案例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在项目驱动教学实践中,专业课程以软件工程思维方法把工程项目展开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项目被划分为若干个典型案例,不同教学阶段的项目功能和难度不同;在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以典型案例划分单元教学内容,以案例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最后把教学课堂搬进设施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机房。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在同一个教学单元时间、同一个教学场所内进行——一体化课堂。因此,项目驱动是目标,案例教学是手段,一体化课堂是保障。
一体化课堂实际上成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提高了教学质量,训练职业技能。该方式改变传统的知识点教学、例题讲解的教学模式,在单元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知识归纳-案例实践-总结讲评”的循环教学模式。通过具体案例的理论实践交叉、教师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长期以来,高职软件工程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仅仅起了一个现成信息的载负者和传送者的作用,而学生则仅仅起了一个记忆器的作用。现代高职软件工程教育必须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它有两方面的涵义:
1,强调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首先。以学定教,即教师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学习内容决定教学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和指引学生的活动,使之足以保证他们对目标继续进行追求。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就是工程的整体设计师,其作用必须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学习资源、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设计复杂的学习任务。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精心选择和制作学习环境中所使用的、交互性的、能呈现教学信息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生学习。教师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教师设计合理的综合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所面对的学习任务能将多个知识点包含在一起。
(四)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认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就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法最早出现在英国,但目前世界上较为一致认可的现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始人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工学院院长赫尔曼·施奈德Herman Schneide]。他发现很多东西学生无法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学到。只有在车间和工厂里才能学到。美国职业协会1946年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Coopera—tire education:A Mannifesto、第一次给这种教育模式下了定义,认为它是“将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工作经历(real-world experience)结合起来,从而
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仍是侧重校内课程训练,没有直接与工程实际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这就使得我国培养的软件工程人才大多数属于知识型的:而不是工程型的。这就很难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学生就业也成为问题。为此,要实践工程能力的培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应该在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内容、生产实习、人员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组织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然后再回到学校学习。学校企业主要可采取以下三种合作途径:
1,共建研发机构。高职院校密切与企业合作,吸收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全面知识结构的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业建设指导组。在对岗位技能进行详细分析基础上,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企业人员的工程开发能力较强,具有产业化优势。而高职院校教师的基础理论扎实、研发能力强。因此,企业和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主要以校企合作项目进行组合。教学科研并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2,高职院校直接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学校与企业合作。采取有效措施。让企业参与到从实习目标确定、计划制订与实施、到实习效果评价的所有实习有关的环节中,以提高学生参与实习的质量。充分调动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主动思维。学校要与技术先进、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工程环境。使学生接触到实际工程。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为就业做准备;而且还为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学生在企业中基于工作的学习,可以学习与人相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职业道德。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学校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管理部门负责学生校外工作的安排和管理:管理部门的人员结构。应由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构成,既能从事教学。也能进行实践指导,能进行全程管理。校方管理部门首先应广泛联系企业,争取企业的支持与合作。进行交流、沟通,说明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校企合作、共同指导学生、达到校企双赢的想法,双方取得共同的认识。其次确定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课题。从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从企业的方方面面中选出有代表性的课题方向。然后,由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的专业指导老师共同确定具体的、难易程度适中的课题。课题涉及企业正在执行的技术方案、成功的管理方法。或是将要实现的技术、新的管理理念等。同时确定企业指导老师。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企业指导老师从事管理、技术工作,本着积极、负责态度指导学生的实习。规划好整个顶岗实习教学过程。相关专业负责人要有详细的时间安排。学生选题实行组长负责制。指导老师联系每个学生的同时,每个小团队的组长必须紧密联系,组长要向其他组员传达指导老师交给的任务。对组员进行分工,共同撰写实践报告。
第二,顶岗实习期间,工与学全程结合,重在过程管理。加强学校专业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的沟通交流。企业指导老师在生产第一线。了解技术的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向。也清楚专业课程、课程知识点与生产的结合程度。所以专业教师应与企业指导老师多交流,获得他们的良好的建议。双方指导老师经常联系学生。了解他们的情况,了解学生实践报告撰写的进度。工作岗位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报告的侧重点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在实习指导过程中,既要进行专业指导,也要给予学生精神上鼓励。顶岗实习教学中的学生和企业的员工同工同酬,每天上班很辛苦,还要沉下心来,进行课题研究,撰写实践报告,相比较其他员工而言,学生更累。最后把答辩作为对顶岗实习教学的考核。由专业指导老师介绍答辩的要求。示范评分的标准。由学生简述自己顶岗实习的工作情况,说明这次实践报告与实习的岗位联系情况,企业指导老师提出与实践报告有关的问题,由学生回答。
第三。适时进行劳动力市场调研。以保证高职院校在企业实习基地的顶岗类型和规模。由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从事的是真实的职业人的工作。同工同酬。因此这一模式的适应环境主要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一模式的实施。如2008年底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成为影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许多实习基地提供的给学生的实习岗位削减二半以上。在企业方面。因受市场环境的制约。所提供给学生顶岗的数量和工种随市场环境变化而变化。因此学校通过劳动力市场调研,同企业进行适时沟通交流协商,来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的岗位、规模和时间。
3,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培养人才。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带动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第一。通过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顶岗实习,学生作为“职业人”。经受了职业训练,提高对职业的认识,也了解到一些与自己今后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如何对待同事,如何进行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了锻炼。企业也提供动手能力强、了解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员到学校任教,不仅讲授与工程实际有关的课程,而且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第二,学校派教师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了解企业的最新进展。促进师资队伍双师素质提高,同时也可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提供高素质的研发人才,向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
三、前景与展望
在改革高职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开发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最新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加快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建设好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带动相关工程领域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完善制度建设。保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实施。
在对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责任编辑徐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