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固化形态的实证研究

2009-11-13王永莲

职教论坛 2009年24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实证研究高职院校

摘要:技术具象与人文抽象的特性是目前高职院校难以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固化形态使之具象化是人文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一环。以稳定性、本土化、刚性化、模式化为核心要素的“四位一体”教育体系构成了人文素质教育固化形态,并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实例做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固化形态;实证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交通厅科研项目《在高职院校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及方法的研究》(编号:2002-21)的后续研究之一。

作者简介:王永莲(1965-),女,辽宁大连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9)24-0042-04

高职教育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其鲜明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市场紧密结合等特征,昭示着它强大的生命力。由于它与生俱来特征的强势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职教育界对教育的本质:人的教育的偏离。表现为部分院校对“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主导”等办学理念的认识偏差,在办学理念上更加重视“技术训练为先”,强调培养实用人才的目标:采取了“功利”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实践、弱理论;重技能、弱素质”,并认为这是高职教育的使命和特殊性(如学制短)所决定的,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以上种种理念的指导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幅度剃除文化基础课。轻视甚至根本就忽略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渗透。且呈愈演愈烈的趋势。但是随着高职教育从初创时期的规模扩张,到逐渐回归到教育的本真后。也有不少教育者在掩卷沉思:如何使职业教育的功利特性与对人本性的塑造相统一、相融合?

在对高职院校实施文人素质途径与方法研究中,我们获得了一个重要的认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被忽视并不完全出自于功利目的,还在于技术教育的具象。即拥有可知可感可操作、易见成效等特性;而人文素质教育抽象,即拥有庞杂、漂浮、游离、虚无以及难以把握、不易见效的精神层面特征。这也直接导致了人文素质教育缺乏固化的载体,因而难以找到检视的标准。人文素质教育如何独辟蹊径才能寻找到适应高职育人的教育形态呢?

一、人文素质教育固化形态的内涵与功能

(一)人文素质教育固化形态的概念及内涵

固化形态就是将某一物质、事物、思想以相对固定的形状或表现形式进行展示或传播。事物和思想不同于物质,它的固化是相对的,是与时俱进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固化形态就是研究其内部构造、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找到人文素质教育实施的相对稳定的途径和形式,确保人文素质教育成效的实现。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1,稳定性。人文素质教育之所以被忽略。就是因为他的教育实施过程没有自己的体系,没有稳定的操作系统。固化形态研究首先强调稳定性。“三足鼎立”方能稳,稳定性研究人文教育首先建立一个教育体系,包括目标、内容、保障、评价等,并能整合成一个机制健全的运行系统,确保教育的实施。稳定性是人文素质教育固化形态的主体。

2,本土化。人文素质教育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心理、政治等多门学科。各个学科均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和渊源的发展历史,博大精深。他们之间既有相通之处。更有独自发挥作用的领域。面对庞杂的多学科的教育内容,应该有一个思想引导和取舍原则,即以适应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和高职教育的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为原则,对人文教育的内容进行本土化改造。本土是以高职教育特色为本土,而不是以一时一地为本土。本土的方式也要打破人文学科各自的逻辑体系。而是选择其中的部分按照本土化的原则进行重组。本土化是人文素质教育固化形态的核心。

3,制度化。实现固化形态最根本的就是从机制、制度上作出硬性的规定。发挥制度、机制的刚性作用。并坚决执行。可以从人文教育实施所涉及的人员和机构如教师、学生、教学部门、管理部门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制度和原则,建立配套的机构以保证制度的实施和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度化是固化形态的有力保障。

4,模式化。模式化主要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进行固化,将第一课堂(课程)、第二课堂、教育结果测试等主渠道和主要环节进行模式化设计,各部门按照一定的规范去发挥和创新。比如: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计模板、学生人文素质测评标准、校企合作创建品牌文化活动规范等。模式化不等于生搬硬套,而是为了人文教育实施环节的规范管理。

综上,四者构成了人文素质教育固化形态的核心要素,既有主体也有保障,既有重组的创新也有规范标准,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二)人文素质教育固化形态的功能

分析表明,人文素质教育固化形态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

1,将人文素质教育以固化的形态融人高职教育体系之中,不仅仅是教育形式的固化。更是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的提升和转变。对于构建“技术与人文并举”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重技术、轻人文”的问题,解决高职教育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动因、理念等思想问题。

2,人文素质教育固化形态使虚无飘渺、游离不定的素质教育有了载体,可知、可感、可见、可操作,形成了“有内容、有载体、有途径、有方法”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格局。找到破解人文素质教育难点的方法,解决高职教育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模式、途径等问题。

3,人文素质教育固化形态可以引导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流向。当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中的机构、制度、机制发挥作用时,就能确保需要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经费资源、时间资源、场地资源等)投入。支撑体系的运转。解决实施的长效机制的问题。

二、基于个案的人文素质教育固化形态的实证分析

基于对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的高职院校调查,在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人文素质教育固化形态的实证研究和实践。现将实证案例描述如下。

(一)搭建“四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在研究和实践人文素质固化的过程中,成功建立了“四位一体”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即人文素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配套管理和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1,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培养以传播人文知识、培养人文习惯、掌握人文方法、塑造人文精神四个方面为教育目标。四个方面体现层次递进的逻辑关系的特征。其中人文知识是以课堂为主要途径传播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是我们培

养习惯、掌握方法、塑造精神的基础。培养人文习惯就是教会学生用人文的情感和视角来看待和理解客观世界。掌握人文方法是让学生知晓从人文思想中吸取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它的特点重在定性,强调以理解和体验为要素去认识世界。塑造人文精神在有意与无意之间关注学生人本属性和精神世界的培养,关注学生生命质量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求善、求美。

2,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基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遵循求善、求美的精神特质,我们按照“重视学生理论修养和实践体验结合、重视社会性和个性的结合”的思路构建了“推选课+任选课+限选课”选修课模式(如图2所示)。以达到“传播人文知识、培养人文习惯、掌握人文方法、塑造人文精神”的目的。

在构建教学内容时,选取哲学类、文学类、鉴赏类、历史类、体育类、心理学、艺术类语言类等课程,既有理论课。也有实践课。哲学教育重点锻炼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人文习惯和人文方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在于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文学鉴赏教育在于让学生通过广泛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及审美素质。达到以美引善。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的目的,体现人文精神求善、求美的特质:心理学的开设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体现人文思想中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和对个体的圣化、激励、保健作用。

课程资源的建设中,所开设的每门课程都没有现存的教材,而是要求开课教师依据本土化原则对所授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如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照搬通常的心理学教材,给学生一些心理学知识即可,而是着眼于学生自我的塑造和完善,从自我塑造、自我愉悦、自我提升、自我丰富、自我回归和自我规划六个方面,选择了“自我认知与塑造、人际关系与社会环境适应心理、学习心理、网络心理、婚姻与恋爱心理、职业规划心理等高职大学生最为关注、也是对其最具有实用价值的六个方面,构架成该书的内容体系,并按照“案例——知识要点——分析案例——提出问题——给出选择答案——做出回答”的编写体例,旨在启发学生从类似的案例中通过一定的理论指导后。能够“三思而后行”。

3,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管理运行

为保障高职人文素质教育高质量进行,设计了双线并行的管理机制,实施制度强制和兴趣吸引并举、管理机构与研究机构并设。推选课、限选课和任选课并行。

为了达到固化的目的,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双向互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贯彻素质渗透,应符合人文索质教育“服务专业教学”的要求。同时。制定相关的制度,以规范来引导,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和教师、教学管理者心中的应有地位和认识。通过学分制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任选8个学分的人文素质课程且成绩合格,方可毕业。虽然是任选学分,但却是学分组成结构中的元素之一,是必须完成的学分。只是课程可以任选而已,变随意为固化。

此外,实行管理机构与研究机构并举,专门成立了“人文素质教研室”、“人文社科研究所”、“交通安全心理研究所”等机构,形成教务处牵头,公共教学部主管,人文素质教研室具体负责课程开发、运行、监控的管理体制。研究所相继承担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题研究,既保证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质量,也及时研究相关问题,指导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4,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保障体系

为保障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采取了有效的三个措施。

第一,建立测评体系。制定测评标准测评办法,并规定所有的评优评奖、入团入党、就业推荐等激励政策均要与测评结果挂钩,测评积分达到分数的方可参评:主要由学生管理部门或者团委组织实施,全体学生人人测评。

第二,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除了传统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外,引入了人文素质教育参与主体多元化机制。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形成企业、社会、学校,企业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形成合力,既为企业活动提供阵地和场地,学生也能参与企业组织的活动,也吸引企业参与我们的人文教育。共享双赢。结合高职办学特色和优势,打通了专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的通道,即以活动为载体、以讲台为阵地,依托校企的深度合作,利用社会资源创设企业冠名的品牌活动,承接企业内部的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既有企业文化的积极展示,也包含着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营造了富有高职特色的人文环境。目前已有十余个企业冠名的品牌活动:“丰田杯”、“雪铁龙杯”、“港宏杯”、“仁和春天杯”、“顶通杯”等企业通过合同或协议等方式参与到学院人文素质教育中来。

第三,改革教学方法。为了体现人文方法重定性、重理解、重体验的特点,要求思政课推出了“实践专周”课,有条件的课程如现代舞、体育选修、普通话、演讲、数学建模、机器人制作等推出“成果展示”方式取代课堂考试等举措。

(二)实践中的创新与特色

1,创新途径。引入了人文素质教育参与主体多元化机制。依托校企深度合作,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形成企业、社会、学校,企业人员、专业教师、辅导员等形成合力,既为企业活动提供阵地和场地,学生也能参与企业组织的活动,也吸引企业参与我们的人文教育,共享双赢。

2,创新机制。创新了管理机构与研究机构并举、制度强制与兴趣吸引并行的模式。这种模式从机制和理论上保障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

3,创新方法。采取移植和创新等方法,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移植了“实践专周”的措施,创新学生素质成果展示会等方式取代传统考试方式,革除了死记硬背的学习弊端。提高了学习的操作性和体验性。

4,体系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依据系统理论构件的固化体系,体现了系统的完整性(如图3所示)。

目标体系的纵深延展表现了螺旋递进的逻辑关系,使教育内容层次分明;针对高职办学定位和学生群体的素质水平,挖潜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同时使用现代传媒技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等手段,改变了传统手段的空洞、效益低的特点:管理与途径的横面扩张,使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更趋科学合理。该体系的建立将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以一种固化的形态列入整个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之中,转变了我们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上的偏差。

体系实现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通过“双向互通”的渗透原则和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实现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通。体系的构建既尊重了高职教育的使命和教育过程的特殊性,也占据了人文教育应有的位置,即各司其责,又互相融通,为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找到了结合点。

三、固化人文素质教育形态的再认识

(一)固化形态固化的不是人文素质,而是人文素质教育理念、教育途径、教育过程:教育的固化也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具有动态性、发展性、多样性的。作为固化形态的载体——“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本身是与时具进,动态发展的,切忌将固化形态理解为僵化的、凝固的,不可替换的。

(二)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应以未来职业生活为本源和载体,深入挖掘专业教育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内容,专业教育方法中蕴含的人文教育思想,强调与技术教育的融通,而不是对立。切忌强调人文教育就一定要开设必修课,否则就不重视:或者误认为人文教育就是团委学生管理部门的唱唱跳跳而已,与其他人不相干。

(三)人文素质教育博大精深。无处不在。“四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只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子系统,作为子系统应该有通往其他系统的通道,但固化形态中只有一个“双向渗透”原则,在设计中使得与专业教育等的融合渠道(尤其教育过程中融合渠道)有限,影响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育人理念的贯彻。

可见,高职院校从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入手,探索新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精神道德和技术能力平衡发展。要真正实现这种平衡,还有待于我们做出艰苦的努力。在我们长达六年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使原本虚无飘缈的纯精神层面的教育能够有一个相对固化的形态。纳入到整个高职教育的育人体系之中,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尤其在高职教育如火如荼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怎样给予人文素质教育应有的地位,让它发挥育人应有作用,回归教育的本质属性。又与现代高职教育承担的现实任务无缝对接。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责任编辑王国光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实证研究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视角下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研究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