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雀东南飞》民间文学的特征
2009-11-11史国锋
【摘要】《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品, 它有着浓郁的民间文学特征,本文从民间价值观、民间婚姻观等角度分析了其民间文化意蕴及审美风格。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民间文学 价值观 婚姻观
作为汉乐府民歌的代表性的作品,《孔雀东南飞》长期入选高中语文课本。多年来不论课本还是教辅资料,总是一再强调它追求爱情自由的反封建主题、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诗句浓烈的抒情性。却忽视对它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即对民间价值观、婚姻观、审美意趣的探究,而致力于对它进行逐句逐字的诠释,把一首民歌变成了受过儒家传统思想教育的文人作品。不仅脱离原诗的风格,而且损害诗的原义。
首先,人物形象体现了民间价值观。全诗一开始用铺排、夸张手法,塑造了一个多才多艺的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化的妇女形象。“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空篌,十六诵诗书”。用现在的话说,对刘兰芝进行了全方位的包装。试想在当时那样一个社会条件下,谁能对刘兰芝进行如此全面的教育,而且区区四年能塑造一个这样的全才吗?还有“三日断五匹”,“夜夜不得息”速度如此之快,还能“指如削葱根”吗?至于“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是典型的贵族女子形象。古代民间社会由于贫穷的长期折磨,人们对贵族形成非常复杂的情感与态度,往往既仇视又羡慕,人们的理想就是能够过上富裕生活,而理想中的富裕生活只能取自于贵族式生活场景。反映到本诗中,就出现了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贵族外表加平民思想构成了刘兰芝形象。然而贵族意识和平民思想是根本对立的,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他们判定人的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民间社会一个好女人的标准是勤劳、善良、节俭等;而贵族社会一个好女人的标准则是无条件服从,善于应酬,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尤其懂得封建等级制度下各种礼节礼仪。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造成了焦母与刘兰芝冲突,尽管刘兰芝屈心抑志,极力忍让,但焦母步步进逼,你刘兰芝不是喜欢劳动吗?那就用劳动折磨你。“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虽然经过文人的再三修改,但这些民间特色是无法遮掩的。
其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婚姻观。由于民间社会受经济条件制约,同时封建礼教的约束也相对松弛,使得妇女地位相对较高,在劳动人民的心目中,像刘兰芝那样的女人是理想中的贤妻良母,真可以说打着灯笼难找。从文本的解读中,我们可以看出焦母在思想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她从心眼里就看不起像刘兰芝这样来自下层的劳动妇女。她需要的是百依百顺、举止得体、逢迎讨好自己的儿媳妇,而不是能干有个性的儿媳妇,她需要的是能够提升自己地位的儿媳妇,她根本不懂得爱情为何物。封建贵族婚姻实质就是政治的产物,她本人虽然是女人,但从未把女人当作人看待,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符号。这两种婚姻观的冲突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爱情悲剧的思想根源。有人说刘兰芝被焦母厌弃的根本原因是不能生育,无法传宗接代,当然我们不能排除这个原因,但从诗中看出这绝不是主要原因。
再次,民间的审美情趣,在本诗也反映特别突出。看到自己心中的偶像受如此打击折磨,作者情不自禁的为她抱打不平,尽力描写刘兰芝的美丽,衣着的华丽得体,举止的娴静大方,并且为她安排县令、太守替儿子求婚等情节。这不正是民间常说的你把人家不要了,人家反而找了个比你更好的。同时大肆渲染聘礼的丰厚,婚娶场面的宏大,服饰的华丽,人物的潇洒俊逸,极尽铺排,这不正是民间审美情趣完整的体现吗?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歌从思想根源到表现手法都是彻底的民间化的,包括最后结局结为连理枝的安排。因此要正确解读本诗,必须从思想本源,即民间特色开始,才能切合诗的原义和风格。
★作者简介:史国锋,甘肃省武山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