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文化建设浅探

2009-11-11赵君堂徐希炜张长海

经济师 2009年9期
关键词:解决方案院校

赵君堂 徐希炜 张长海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在学校,网络文化同样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其负面影响日益凸现。为此,文章针对院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从而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以促进院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院校 网络文化建设 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9-236-02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逐渐迈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当代大学生了解世界、获取信息、丰富知识、交流思想、拓宽视野的良好载体。但是,网络自身所具有的广阔性、开放性、复杂性等特点,难免会给当代大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给学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不便。因此,抓住网络给学校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索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

一、网络文化含义及特征

1.网络文化含义。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并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的文化,它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全球性信息资源开发与共享的文化。网络文化比较全面地体现了信息时代的文化特征,将成为信息时代的核心文化,这也是网络文化得以迅速形成、传播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随着互联网广泛深入社会各个领域,引起了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盛开了人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这是有史以来人类生存方式的最巨大变革。网际交往与虚拟生活的出现对人类的生存观念、交往观念产生深刻影响,全方位地渗透进入人的生存状态、交往状态,并改变人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消解着前网络时代所存在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主客二元式的本体论、认识论结构,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演变为一种全新的关系。

2.网络文化特征。网络作为一种技术,其本身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但因为网络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因而网络文化更具有精神文化的特征。大体而言,网络文化有这样几方面特征:

(1)交互性。因为网上交往是匿名的,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自由、平等的交往机会。在网上不存在上下级、长辈晚辈那样的纵向交往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共同“网民”身份的横向交往关系,只要愿意,谁都可以有自己的发言权。交往的双方以平等的身份和平和轻松的心情进行“对话”,大家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这有利于形成民主、宽松的文化氛围。

(2)虚拟性。网络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明显不同,传统媒体发布信息以现实性和准确性为前提,如果发布不实的信息,必然招致受众的反感,也会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严肃处理。而网络却以虚拟为特征,在网上别人不知道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你可以向别人倾吐衷肠而不必害怕泄露隐私,也可以自暴家丑而不必感到难为情。总之,网络为人们提供的是一个虚拟的环境,而这种环境为网民散布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提供了“便利”,使他们的行为具有更大的随意性,这对于院校学生诚信行为方式的养成是很不利的。

(3)多元性。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形形色色的文化样式、价值观念通过网络的高速传递呈现在受众面前,既有经济政治、科教文卫等积极健康的内容,也不乏渲染暴力、色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内容。网络文化有如琳琅满目的超级市场,可以满足不同品位、不同心理需求的网民的需要,这对众多追求个性发展、崇尚民主平等的青年人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但与此同时也容易使他们产生多元的价值观,影响他们对正确价值观的选择。

(4)快捷性。网络受到人们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快捷、迅速。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全球发生的任何大事,这种优势是电视、广播等传媒难以企及的。网络的快捷性为网民提供了诸多便利,适应了现代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因而网络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二、网络文化负面影响剖析

1.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情操的影响。在网络世界中,学生之间通过QQ、BBS等途径进行沟通交往,剥离了人的一切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迥异于真实生活中面对面的接触、交流,从而使基于“熟人社会”的传统道德的效力几近虚设,造成交往双方道德感的弱化。在“虚拟世界”里的无修养也会影响到现实世界中的不文明,并且青少年对有害信息的辨别力和免疫力薄弱,好奇心又强,在刺激下充当黑客或偷看他人信件、搞恶作剧的行为也就时有发生;同时,网络空间中的色情、暴力等低级趣味的内容也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情操。

2.网络文化对青少年行为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行为文化是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及和谐的人际交往的融和,拉近了人们彼此之间心灵上、空间上的距离,强化了个体对群体的信赖和归属,并开阔了他们的胸襟,维护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了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科学素质。但在网络文化浪潮下,部分青少年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异。在网络世界里,论坛、电子商务、电子信件、娱乐频道、个人主页等等构成了一个新的行为空间,虽不应有尽有,但也面面俱到,而且它的超时间、超空间的特性,受众的主体选择性也吸引着青年人。他们借助网络获取大量所需资料,了解时事政治,进行沟通交流,足不出户便拥有一切,也就越来越沉迷于一人一机的小世界,成了现代文明病“网络成瘾症”患者。自锁心理,自我至上,群体意识淡薄,与同学、朋友之间的联系减少,越来越游离于群体文化活动之外,感情淡薄,人际关系淡化,个人也越来越孤立、冷漠,走向非社会化,行为异常,心理产生障碍,对现实生活缺乏热情,对集体缺乏归属感。

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正常学习生活的影响。网络影响了青少年正常的学习生活。目前,经调查潍坊个别学院发现有小部分学生沉溺于网络,一上网就是好几个小时,两三天不上网心里就很不舒服,通宵达旦是家常便饭。这部分学生往往情绪低落、思维迟钝、无心上课,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其中部分学生甚至因为沉溺于网络,最后不得不退学。在调查中,有50%的同学认为:上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方案

笔者针对以上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冲突更加剧烈,价值取向更加多元,价值选择更加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必须将网络文化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不断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输入网络,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吸取健康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

在未来的信息化校园中,网络文化价值的影响力将会大大提高,校园传统文化将会在与网络文化的冲突、对抗中,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吸收、融合网络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形成网络时代新的校园文化格局。此时的网络文化,已将其特殊性融入校园文化的普遍性之中,网络文化的特殊价值将会吸收健康校园文化的普遍价值并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汇入校园主流文化之中。

院校网络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大学校园不断向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承和发展的基地,在信息时代,加快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的信息化校园建设,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最经济最可行的方式。因此,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要利用网络及网络文化,将其发展成为弘扬校园主流文化的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平台。

2.加强院校网络文化制度建设。加强院校网络文化制度建设,首先是“依法治网”。加强网络的法规建设和网络管理。在管理方面,要强化“两个管理”,即对校园网络文化进行依法管理和行政管理。依法管理主要是指校园网建设中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教育教学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其次是“以德治网”。大力开展网络文明工程建设,把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规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来说,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全面落实《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自我伦理的构建。加强对网民的网德教育,建立网络道德规范,养成个人网络道德的高度自律,使上网者的自由与自律相互统一,责任与道义相互和谐,使院校网络文化在道德与自律的情境中良性运行发展。

3.加强院校网络文化队伍建设。要搞好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还必须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政治意识强、熟悉学校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熟悉网络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他们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随时跟踪网上信息动态,做好网络信息传播的“把关人”,对不良信息及时进行过滤和清除,使之尽可能拒于青少年学生的视野之外。另一方面,可在思想政治BBS 上担任版主或设立信箱,密切关注网上动态,随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有关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努力提高大学生网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大学生网民的信息解读能力,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增强对网络文化的辨别力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4.院校应开展特色网络文化活动。新形势下网络已成为现代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超大信息容量和多媒体技术,开展具有网络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又提高了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管理》及校园中关于网络运用的规章、制度等网络法规的学习借助于校园网络系统来进行,可将违法、违规行为制成动漫,让同学指出其不法行为之所在,从而加深其对网络法规的理解与认可;又如将校园网上的一些网站交于同学自行创建,让他们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教师退居幕后,只注意适当引导,这样既可了解同学的思想动态并对症下药,又可提高同学的兴趣并为其运用网络提供了锻炼、实践的机会,促进院校网络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注:【本文为山东省规划办“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8CWYJ04】

(作者单位: 潍坊职业学院 山东潍坊 261000)(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解决方案院校
艾默生自动化解决方案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S700K-C转辙机防水解决方案探讨
4G LTE室内覆盖解决方案探讨
Moxa 802.11n WLAN解决方案AWK-1131A系列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