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制发展的启示
2009-11-11巨轶
巨 轶
摘 要:文章分析了美国金融危机形成的根源,并据此对我国金融体制发展,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机构健康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增长,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体制
中图分类号:F83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9-199-01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的全球性的金融危机,造成全球范围内各大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徒升,引发市场信心的极度恐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紧缩,市场信心严重不足。资本市场巨幅下挫,全球主要股指巨幅下跌,同时大幅波动。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形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失衡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笔者在剖析此次金融危机根源的基础上,以期对我国金融体制发展有所启示。
一、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
1.世界经济失衡。当前世界经济的一端是发达国家的低储蓄高消费,一端是发展中国家的高储蓄低消费;另一端是发达国家占据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一端是发展中国家占据产业链低端的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形成国际收支双顺差,积累了高额的美元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流向世界金融市场从而引起实际利率水平的下降并刺激了资产价格的上涨。资产的价格上涨可能引起美国住房景气和信贷景气,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住房贷款的过度扩张。利率水平的降低,又促使了投资者转向风险较高的金融资产,由于金融产品创新过度,难以估值。因此,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风险偏好态度和行为的变化是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最后,世界经济失衡导致的金融危机在多方的作用下显现出来。
2.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双挂钩”制度在战后相当长时间内维护了各国货币比值的相对稳定,并制约了各国滥发货币的行为。当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美元仍然是世界主要的贸易结算工具、计价单位和储备货币。但美元发行的约束机制却被削弱了。作为一国的主权货币,美国的货币政策当局只会根据国内的经济情况来制定货币政策,一旦遇到经济衰退的周期,必然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而别国只能承担美元贬值的风险和损失。例如:发展中国家形成高额的外汇储备,这些外汇储备又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回流美国,并支撑了美国政府和居民的负债消费。一旦美国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势必因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由全球“买单”。
二、给我国金融体制发展的启示
1.提高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加快金融市场建设。目前的金融危机让我们看到,要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家宏观经济的监督,更为可行的办法是建立多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国的“单级”地位。在未来的金融发展规划上,人民币应向国际储备货币的方向努力,这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所在。但是,这需要加快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这意味着要建立一个有坚实的经济基础,有丰富的金融工具可供选择,能提供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好的金融工具的金融市场。因此,要提高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就要加快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
2.金融服务要回归实际经济,防止过度投机。在美国的金融危机里,一些金融创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要。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由最初的规避风险、管理风险的工具,变成了追逐高额回报的投机工具。不管是投资银行,还是商业银行,都忘记了自身的职能定位,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为追逐更多的利润,他们向不合适的客户发放了不合适的贷款,创造出了次贷危机的初级产品,并转手卖出。同样在利润的驱使下,投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通过对这些产品的分拆、包装和多次证券化,把这些带有天然缺陷的劣质标的物的债券销售到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不明就里的机构和个人成为最终持有者。在这里,他们不是通过自身的服务,帮助客户有效识别和管理风险,以达成银行和客户的“双赢”,而是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并分散自身的风险,将不合格的产品用欺诈的方式广泛地卖与众多投资者,使后者承受“泡沫”破裂后的最终损失。
按照金融服务要回归实际经济原则,金融机构不应该出售也不应该购买无法了解基础产品的衍生产品。基础产品是指为实体经济中的市场参与者融通资金和锁定价格风险的产品,如存款、贷款、股票、债券、商品期货、期权、利率和汇率的期货、期权。这次金融危机中的一些金融产品之所以会出问题,原因之一在于产品过于复杂,先是商业银行把抵押贷款证券化,出售给投资银行、私募基金等金融机构,而投资银行又把这些资产重新组合成新的债券CDO,并再次出售,经过多次复杂衍生后,各级投资者已经看不到基础产品了,难以确定其风险点。因此,应该限制金融衍生产品多次衍生,防止过度投机。
3.加强金融监管。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监管者相信市场参与者的自律能力。监管当局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的杠杆比率缺乏有效地控制。巴塞尔协议约定银行信贷资产的资本充足率至少为8%,但却没有对表外资产做出类似规定,导致衍生产品普遍具有很高杠杆比率。此外,监管当局对有系统性影响的大型金融机构风险缺乏有效监控。因此,我国未来的金融发展要建立在严格的金融监管之上,杜绝和减少“监管漏洞”下的金融风险。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安徽省分行 安徽合肥 230001)
(责编:吕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