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效益审计指标设置研究
2009-11-11张雅
张 雅
摘 要:开展内部效益审计是高校对教育资源使用效益进行自我监督、检查和评价的有效手段,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文章结合高校现阶段的审计工作实际,尝试建立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
关键词:高校效益 内部审计 指标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9-105-02
高校通过开展内部效益审计,可以从深层次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从而在未来的经济活动中建立防范措施、预警系统,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益。效益审计评价指标是衡量、考核、评价审计对象效益高低,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的依据。目前我国在高校效益审计领域尚无统一标准,提出一套科学、准确、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对做好高校内部效益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内部效益审计的内容
1.教育成本的审计——经济性、效率性审计。教育成本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教育成本审计内容包括:总成本审计;单项成本审计;与行业平均指标比较,找到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是否编制成本预算,并落实成本预算;资源利用是否充分,在教育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现象,是否有相应奖惩措施;成本控制的方法和手段是否完善;教育投入在最终使用中形成的比例等。
2.教育效果的审计——效果性审计。教育效果具有间接性、长效性和潜在性,教育效果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思路是否明确;社会知名度及声誉;师资;学生培养人数;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中心数量;SCI论文与引文、CSCD论文与引文、专利数量;SSCI、CSSCI论文与引文数;国家最高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等奖项获得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比率;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反馈情况;学风建设;教学管理与质量控制等。
二、高校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特点
高校教育活动的产出成果比较复杂,其效益难以直接计量。因此,高校效益审计评价体系有以下特点:
1.模糊性。高校从事的是非物质生产活动,它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效益很难从数量上进行全面概括;此外,教育成本模糊是目前尚未很好解决的难题,因此审计评价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只能是模糊的。
2.长远性。教学、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成效往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或者也可能马上就体现出来,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久。所以高校教育活动的效益具有长远性,其审计评价体系也应立足于长远。
3.宏观性和间接性。高校提供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成果是为全社会服务的,其产生的效益不能全部在高校范围内直接反映出来。因此,只有立足于宏观和间接效益的标准,才能对高校的效益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三、高校内部效益审计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
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的设置,应做到既能满足审计评价所需的信息量,又不至于评价指标过多、过细,使设置的指标层次合理、数量合适。因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制定审计评价指标:
1.相关性原则。即资源利用、成本开支及控制与学校目标密切相关。
2.可比性原则。审计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使审计结果能够实现同系统间横向、时间上的纵向比较。
3.可控性原则。只对可控因素或指标进行评价,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问题不能轻易评价,以防止审计风险。
4.多样性原则。高校经济效益体现在人、财、物多方面,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因此,可从多方面来设计评价指标。
5.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原则。高校有别于一般的生产经营单位,对其效益审计不能完全采取量化指标。量化指标与非量化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准确地反映高校实际。
四、高校内部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高校经费使用的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由四类指标构成,即经济性指标、效率性指标、效果性指标、良好制度指标。经济性、效率性指标由经费支出指标、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等构成;效果性指标由教学质量、各项事业计划完成率、社会知名和认可程度等指标构成;良好制度指标由被审计单位的目标定位、规章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及测评系统等方面来体现。
1.经济性、效率性评价指标。
(1)经费来源结构指标。指自筹经费数占实际拥有经费总量的比例。可以审查二级单位筹集经费总额,经费来源及各来源所占比例。
(2)经费结余情况指标。指节余经费占核定经费总数的比例。教育部规定高校并不得编制赤字预算,要求年经费使用略有节余。
(3)经费支出结构指标。即审查各经费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是否合理,以此来评价经费使用的效益。
(4)人力资源使用效益指标。人力资源使用效益可通过生师比、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教职工人员结构和学历职称结构、学生就业率等指标进行反映。生师比:指全年平均学生数与平均专任教师数之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生师比太低,对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不显著,但对生均成本的提高却有显著的影响;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指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重越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力资源利用效率也越高;教职工人员结构、学历职称结构:反映了高校对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和有效利用情况;学生就业率:这一指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反映出办学水平、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5)财力资源使用效益的指标。财力资源使用效益可通过生均费用、业务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人员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等指标进行反映。生均费用:是指学校教育事业费投入总额、各单项费用与学生数之比。从效率角度看,生均各单项费用越低,教育事业费的使用效率越高。各二级学院相比较,经费开支较少的学院,说明其经济效益好,当然,其中必须剔除不同专业学生培养成本不同的因素。业务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业务费指为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所发生的各项业务费用,包括教学业务费、实验实习费、文体维持费、宣传费等。业务费比例太低,对提高教育质量是不利的。内部审计应尤其注重二级学院教学经费管理和使用效益评估,加强对二级单位财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规范二级单位教学经费的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从而促进各教学单位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人员经费占教育事业费比重:人员经费包括学校教学、教辅、行政、后勤等全体教职工的工资、福利费等。人员经费比例过高,其他经费的比例就会相对减少,不利于高校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的改善。
(6)物力资源使用效益审计指标。高校教学基础设施和条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物质保证,对这些资源从数量、质量、分布情况进行评价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固定资产购置的合理性、使用效益。该指标值并不是越高越好,应与学校师生人数相匹配,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可以通过实验设备利用率、一般设备利用率、仪器设备完好率等指标来评价。
2.效果性评价指标。
(1)教学质量指标。是对各二级学院教学活动结果的全面审查和测评,可以通过评价毕业生合格率、毕业生一次签约率等指标来评价。另外,还可以通过借鉴普通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非定量指标进行评价。
(2)各项事业计划完成率。主要考核各高等学校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招生计划和科研计划情况。可以通过学生招生计划完成率、科研计划完成率等指标来评价。
(3)社会声誉指标。由社会知名程度、社会满意度等构成。这些指标的获得,需采用调查法、问题解析和碰头会法、统计分析法等效益审计特有的审计方法。这一类指标的获得比较困难,且往往带有主观性,使指标与实际出现偏差,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
3.良好制度指标。良好制度指标在高校效益审计中通过办学思路、目标定位、规章制度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及测评系统等方面来体现。效益审计尤其要关注制度运行的效果,如某二级学院的各项计划是否完备并且得到贯彻落实;人、财、物方面是否有系统可行规章制度;各专业、学科之间是否联系顺畅等。
参考文献:
1.邢俊芳.效益审计中国模式探索[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刘家义.关于绩效审计的初步思考[J].审计研究,2004(6)
3.尹平.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定位和实践思考[J].审计研究,2001(4)
4.黄晓文.行政单位绩效审计的实施框架[J].广东审计,2006(2)
5.彭华彰.国外效益审计的启示与开展中国特色效益审计的探索[J].审计研究,2005(1)
6.吴欢.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浅析[J].财会通讯,2008(8)
(作者单位:中国计量学院审计处 浙江杭州 310018)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