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市场经济与伦理之互维

2009-11-11

经济师 2009年9期
关键词:经济人市场经济伦理

周 帼

摘 要:市场经济需要伦理的调节和规范。市场经济行为本身内蕴着一定的伦理规范,需要伦理的支撑。伦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产生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是规范和激励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经济人 道德人 市场经济 伦理 互维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9-038-0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伦理学的视阈对其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使经济伦理研究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经济伦理是关于人类经济生活的合道德性或道德合理性问题,其实质性含义是探究经济行为背后的伦理动因和支撑,是伦理道德原则对经济行为的制约力和影响力。从字面上看,“经济伦理”一词由“经济”和“伦理”构成。但它并非是“经济”与“伦理”的简单叠加,而是“经济”和“伦理”构成的内在和谐统一的互动机制。“经济伦理不是从道德上去规定经济、评价经济,也不是以道德的眼光来看待经济,而是从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寻求伦理的秩序和内涵的道德要求。”①

在经济与伦理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经济与伦理无涉”、“经济决定伦理”、“伦理制约经济”三种理念。市场经济与伦理分属于社会生活中两个不同的领域,市场经济旨在谋利,伦理旨在谋义。从表面上看,市场经济与伦理似乎互不相融,经济伦理本身似乎就是一个悖论。经济与伦理的矛盾问题,从理论上通常被追溯到亚当·斯密的“经济人”与“道德人”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对“斯密问题”的探讨,论证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何以可能,探讨市场经济与伦理之互维问题。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何以可能——“斯密问题”的探讨

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所创造和选择的现代先进的经济体制模式,是以市场为主导来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它的基本动力是以利益调节为杠杆,通过市场为利益的时空载体和实现中介,促成不同利益因素的优化组合,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经济建立在对个人正当利益追求的基础之上。在市场经济中,道德与经济的矛盾更为凸显,很容易导致伦理道德失范的情况。在市场经济中,伦理应否反映个人的正当利益?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需要伦理?笔者认为,要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何以可能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关系问题。它们分别是经济学体系和伦理学体系上的形上出发点。19世纪后期德国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斯密问题”:斯密既是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大师,也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留下两部传世佳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斯密在《国富论》中塑造了求利的“经济人”,在《道德情操论》中塑造了具有怜悯或同情本性的“道德人”。如何整合“经济人”与“道德人”成为一个现实的难题,即所谓的“斯密问题”。“斯密问题”的实质是“经济人活动”要不要遵守道德规范的问题。解决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伦理何以可能的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1.“经济人”与“道德人”问题的提出。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斯密作为近代西方伦理学的创始人,深刻阐释了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斯密不仅促成经济学的独立,肯定与激励人的‘最强动力,而且肯定伦理学的作用,关注与探究人的‘最好动力,并力图对人的‘最强动力与‘最好动力之间关系以及相应的经济与伦理的关系给予一定的关注,形成了经济伦理哲学的机械二元范式。”②

一方面,斯密认为,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人性是自利的,自利是经济生活的基础,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促成市场经济良性运行的是对私利的追求而非利他的伦理动机。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只对自身利益负责,而不会主动考虑诸如社会和他人利益这样的伦理关系应该如何处理的问题。从利己动机出发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就是斯密所假设的“经济人”(主要指资本家)。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把“经济人”解释为有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市场活动主体。由于“经济人”有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也被称为“理性经济人”。斯密认为,人们在市场交换中表现出的“互相帮忙”是基于利己的目的。“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互相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③“经济人”虽然从个人利益需要出发,但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其行为却有利于他人和社会,自然而然实现了社会利益总量的增加。在斯密看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实质是以利己为本质、“利他”为现象的客观互利的情况。

另一方面,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源于人的同情与怜悯的利他主义情操视为人类道德行为的普遍动机。他认为:“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④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把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称为“自爱”。他认为,人们自爱的本性与同情心是相伴随的,然而,人在本能上又是自私的,总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自爱”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它决不能跟“自私”相混淆。他把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爱”看成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

2.“经济人”与“道德人”的联系。许多论述斯密思想的学者,将斯密看作是经济学上的利己主义者,伦理学上的利他主义者。笔者认为,虽然《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的论述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就其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分析来看,观点是一致的,都是从人的利己本性出发,探讨人类沉湎于对财富追求的原因。斯密的合理性在于:他把“经济人”和“道德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他既看到人的利己性的一面,也看到人的互利本性的一面。

第一,“经济人”是“道德人”产生完善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需要道德规范的指引、协调。没有“经济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不可能有“道德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

第二,“道德人”是“经济人”获取最大化利润的保障。只有在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中,经济人才可能得到利益最大化。调整规制市场秩序的手段有法律手段、政策手段、道德手段等。使用除了道德以外的其他手段,会使交易成本增加。若没有交易主体的道德自觉,法律与政策等手段也不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道德人”与“经济人”作为完整人格的组成部分,应该是统一的,过分强调“经济人”或“道德人”的假设都不能真实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总之,从人的本性需求来看,“道德人”和“经济人”应是内在统一的。人类的存在与发展,不可能没有物质性需求,也不可能没有精神性需求,我们要回到两类价值需求的统一中去,回到“道德人”和“经济人”的统一中去。

第三,“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绝对对立只存在于理论抽象中。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粹的“经济人”。任何人都是一个社会人,不可能只生活于市场经济领域的真空中。“道德人”与“经济人”的绝对对立只存在于理论抽象的假设之中。在市场经济中,虽然“经济人”以追求经济利益、追求效率为目标,但必须以遵守市场规则为前提,要遵循自愿、平等、公平、等价有偿的原则。商品和商品劳动的两重性决定了“经济人”本性的两重性:利己和利他。“经济人”的道德属性是“经济人”活动本身就有的,“经济人”本身就包含了作为否定环节的道德。即“经济人”概念是抽象的,而进入经济关系中的现实的人是具体的,因此,必然包含道德。所以,“经济人”的自利动机是道德的,“经济人”的手段和活动结果也受道德制约。“经济人”的伦理属性与社会普遍道德有共性,同时也有其特殊的道德评价标准和规范,如自利原则、等价交换原则等,这些是经济人区别于政治人、社会人等的特殊道德要求。

二、市场经济对伦理之维

1.经济基础决定伦理的产生、性质及其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经济是基础,伦理作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在人类社会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其产生和性质最终取决于社会的经济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言,“一切以往的道德归跟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⑤所以,伦理的现实基础是经济基础,不存在脱离经济基础的伦理道德。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伦理的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或制约。只有在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情况下,才能为伦理道德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古语云“仓廪实,知礼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物质财富匮乏,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野蛮性,社会成员的总体道德意识一般也不高。当然,我们也不应因此而坠入“经济决定论”的误区,忽视伦理道德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

2.市场经济行为本身内蕴着一定的伦理规范。在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通过商品交换而彼此联系。从表面上看,商品交换是交易双方的物与物的交换,是商品所有权的转让。就其实质而言,商品交换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交易双方人格的实现、意志的贯彻和相关权利的获得。任何一次市场交易行为,都是行为者在特定动机支配下采取某种行动并导致一定的后果,都不可能逃避社会伦理的制约和道德舆论的评价。

市场经济推崇竞争精神,维护社会平等,主张诚实守信,坚持社会公平,这都是其在发展中蕴涵着的伦理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引导人们如何行为,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承载着一定伦理价值目标的实现。市场经济的文明有序,需要各种经济伦理的保证,如公平交易、正当竞争、恪守契约、重视信誉等。

人们在市场经济中承担着一定的经济角色,必然形成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经济主体恰恰在经济活动中形成一定的伦理观念,相应的经济主体的经济伦理观念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一旦失去伦理基础,就会发生动摇。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在她的《经济哲学》著作中所言,任何一种经济都需要一套规则,需要一种意识形态来为它辩护,并且需要一种个人的良知促使他努力去实践他们。这里的意识形态当然应包括伦理道德等。所以,市场经济是内含伦理机制于自身的。

3.市场经济需要伦理道德的支撑。从自然经济社会到市场经济社会,一切经济活动都需要以伦理关系做支撑。即使在市场经济中,虽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为经济利益关系,市场经济并不因此而不再需要伦理规范的调节与引导。正如科斯洛夫斯基在《伦理经济学原理》中所言,竞争市场不是一个道德中立的区域,而是一个引申道德的区域。

一定的伦理道德总是从特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引申出来的,并反映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社会经济活动作为人们的一种社会行为,在客观上必然存在着相应的价值规范,无法摆脱道德的干预。任何市场主体的行为都带有一定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除了包含经济因素外,也包含价值因素。有学者认为,伦理对经济的四个作用,即为经济提供价值导向,协调经济活动领域的人际关系,为经济活动提供凝聚力和驱动力,为经济行为提供政治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强制制约以外的软性制约,只有通过伦理这个中介才能得到说明。对此,笔者完全赞同。伦理道德不但不能被排斥在市场经济之外,反而由于它具有人类本质的特性始终存在竞争市场之中。

三、伦理对市场经济之维

1.伦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这就充分肯定了人的独立、自由、人格、尊严、机会均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市场经济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要求摒弃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及等级关系,消融自然经济社会里遗留下来的人身支配和奴役关系,完成“从身份到契约”的转换,力求市场主体人格独立自由,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正当竞争。所以,公平、自由、平等是实现市场交换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要求。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伦理规范。

市场竞争是市场运行的动力和市场经济存在的前提。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价值载于其使用价值之上,生产经营者为实现其劳动价值开展竞争,降低价格,提高质量及改善服务,商品和服务的品种则不断推陈出新。这正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之所在。然而,市场竞争也天然地具有限制竞争和损害竞争的倾向。由竞争到联合、独占,这是契约自由和市场竞争的自然倾向。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者则难免要利用其实力,有形或无形地迫使交易对手接受其交易条件,或单方面实施某种行为损及广大中小业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结果可能导致某一生产经营领域由一个或少数几个企业控制的垄断状态。竞争的另一个倾向是不顾诚实信用原则和既有的商业道德,损害正常的竞争。经过长期反复实践,人们认识到,解决此问题的办法不是否定市场经济,而需采取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措施,对其扬长避短。一方面,通过法律的规制,使市场主体的行为符合充分适度竞争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建立明确的伦理道德机制,指引经济主体的行为朝着自由、文明、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些伦理观念的存在正是市场经济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市场经济内蕴着一定的伦理目的,伦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厉以宁教授所言,市场经济的调节手段有市场本身、国家和道德。

2.伦理是市场经济产生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长期以来,我们将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予以无限放大,把经济奉为文明体系的至尊,确立了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霸权地位。而“韦伯的‘新教伦理,贝尔的‘文化矛盾,福山的‘社会资本,无一不是试图透过伦理的辩证互动,动摇和颠覆经济的霸权地位,使文明的基本因子复归生态合理性。”⑥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十分肯定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他认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和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正是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和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教伦理曾鼓励它的教徒为了上帝的荣耀去铤而走险。“中国、印度、巴比伦,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都存在过资本主义。但我们将会看到,所有那些地方的资本主义都缺乏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⑦他还认为,经济行为必须同时具有“目的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前者强调的是经济行为必须符合主体的功利目标,后者强调的是经济行为必须同时追求伦理上的“纯粹信仰”。经济主体的行为同时应体现出对社会和他人和社会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重视各种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他们认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⑧美国学者福山认为,“社会资本是由社会或社会的一部分普遍信任所产生的一种力量,”⑨信任和美德是创造社会经济繁荣的重要的社会资本,一个社会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其信任程度成正比。马克斯·韦伯与福山以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对伦理道德的作用予以重新审视。伦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社会资本,甚至作为间接的经济资本而发挥其重要作用。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信誉越高,形象就越好,就越能赢得社会信赖,越容易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再如,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17~18世纪的思想启蒙运动形成的自由、平等等观念,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人市场经济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市场经济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