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贴近性:改进科技新闻报道的着力点

2009-11-11

科技传播 2009年14期
关键词:贴近性

丁 山

【摘要】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活是如此密不可分。涉及科学技术的新信息、新发明、新发现、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等,正在越来越成为大众关心的舆论话题。“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技术,倡导科学方法”,科技新闻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在科技新闻宣传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据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对北京市14家媒体科技报道的调查发现:科技新闻报道以消息为主,不少作品流于表面,一报了之;科技新闻晦涩难懂,专家不愿看,读者看不懂;真正科学的新闻报道不多,甚至还有“伪科学”、封建迷信的东西存在等等。因此,改进科技新闻报道,在报道的贴近性上多下功夫,使其与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人民群众紧密相联,是科技新闻工作者必须加以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贴近性 科技新闻 报道改进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so inseparable with our life. New information, new inventions, new discoveries, new materials, new techniques, new methods, which conc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now becoming popular topics and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by the publics.” Promoting scientific spirit, spread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popularizing scientific technology, advocating scientific method”, the effect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news are increasingly highlighted. Therefore, improving the report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news, making more efforts on the intimacy of reports and having the reports closely link with economic construction, social life and the people, are problems which shall be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and urgently solved by the journalists.

Key words: intimac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news, improvement of reports

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从来没有什么能够像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的生活方式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从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蒸汽机的出现;从青霉素的应用到宇宙飞船;从高速列车到互联网,科学技术每一次的进步都给人类生活的社会形态带来一次质的飞跃。

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活是如此密不可分。涉及科学技术的新信息、新发明、新发现、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等等,正在越来越成为大众关心的舆论话题。

从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和《科学素质纲要》等决定科普事业发展方向的国家重大规划、纲要、计划的出台,到“神舟飞船”发射的前前后后;从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竣工,到“杂交水稻”的突破,有关“中医存废”的社会焦点话题,“抗击非典”、“汶川地震”、“三鹿奶粉”等重大社会事件,都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技术,倡导科学方法”,科技新闻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

在科技新闻宣传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据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对北京市14家媒体科技报道的调查发现:科技新闻报道以消息为主,不少作品流于表面,一报了之;科技新闻晦涩难懂,专家不愿看,读者看不懂;真正科学的新闻报道不多,甚至还有“伪科学”、封建迷信的东西存在等等。

因此,改进科技新闻报道,在报道的贴近性上多下功夫,使其与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人民群众紧密相联,是科技新闻工作者必须加以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观念市场化,服务经济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总方针,这既是对科技新闻报道的总体要求,也是新闻工作者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责任所在。

据调查,我国当前的科技成果推广率还不到30%,大中型企业对科技成果的利用率更低。作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的科技投入连总投入的1%都达不到,而不少国外企业的科技投入却占到总投入的50%以上。

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任何一项科技成果在其产生之后若不及时、有意识地推广应用,就不能发挥它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因此,报道科技新闻,理应树立市场的观念,在促进科技服务经济建设上花费更大的精力。

纵观各类媒体对科技成果的报道,大多以消息的面目出现,且多为一般性报道,深度报道、追踪报道很少,媒体在中间所起的作用更是少之又少。这其中固然有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种种前提条件、记者对科技的认识存在局限、科技报道难于上手等内外在因素的影响,但是,缺乏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不能不说是有些科技记者编辑的短板。

从一篇报道就能看出两家报社编辑记者对待科技新闻报道的差异。

武汉嘉源华环保科技发展公司发明的潲水油提炼生物柴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并被中国环保产品认证中心认证为“中国环境保护产品”。该产品既解决了令人头疼的潲水油污染问题,又发展了循环经济,对武汉市“两型社会”的建设大有裨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本市一家报纸在经济版用一条几百字的新闻一报了之,而另一家报纸《楚天都市报》却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既报道了该项技术对节能减排的作用,又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其中蕴藏的巨大的商业前景,并附有加以说明的工作原理图。该报道不仅使读者对这一新技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不少企业通过该报道也表示了对此项目市场化生产的兴趣,武汉嘉源华公司已征地90亩建厂运作。这其中,该报编辑记者的市场观念和服务意识功不可没。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北科技报就编印过《读者读报用报实例》,里面选取的全部是企业和个人通过报纸介绍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新材料勇闯市场,科技兴企、科技致富的事例。该册子受到当时省委领导的高度赞扬,称其为“科技服务经济的有力证明,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威力”。

二、内容社会化,关注民众需求

社会性是科技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特性。任何科学技术都必然与社会发生关系,为社会服务,科技新闻就是应该从社会学的角度去写科技与人的关系,如果专业性太强,术语太多,晦涩难懂,难免会造成“专家不愿看,读者看不懂”的尴尬局面。更何况大众传媒所面向的是社会各界的读者,能够引起他们共同兴趣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科学技术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与他们有什么关系。因此,科技新闻必须要有社会性。

据第六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抽样调查,中国公众对科技新闻很感兴趣,其中最感兴趣的是科学新发现、新技术的应用和医学新进展,比例分别达到54.5%、50.9%和45.9%;但是中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4%,男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7%,女性的比例为0.98%,调查同时显示,大众媒体是科技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一是中国公众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有通过科技新闻了解科技发展的渴望与需要,这说明科技新闻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基础;二是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不高,对科学研究与科学进展的理解能力缺乏,这意味着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

我们很多媒体在报道科技新闻时,往往过度关注所谓重大、热点新闻,动辄就是“国内首创”、“世界水平”、“填补空白”等等,里面大量照搬一些科学术语,夹杂大量“行话”,至于技术为什么先进,对人类和社会生活会产生什么作用何影响,如何运用等却没了下文,有些报道甚至自相矛盾,往往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科技新闻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就在于,将人民群众关心的、涉及到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内容完整的介绍给社会大众。不仅要介绍技术的来龙去脉,还要介绍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将他们关心的问题说清说透。

2003年“非典”爆发的前期,社会大众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无所知而造成极度恐慌。一时间,谣言满天飞,部分地区出现了抢购食盐、食醋及与非典有关的药品的现象,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也趁机抬头。

针对这一状况,《人民日报》及时对该现象给予了重点关注,一系列报道在一段时间内密集刊登:“人类有能力战胜‘非典”、“人类有能力征服各种传染病”、“医学专家析说非典误区”、“非典死亡率高不高?”、“非典愈后还传染吗?”、“心理专家建议:以积极心态应对非典”、“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等机构专家提出应对危机:营造积极健康心态,构筑坚固心理防线”等。这些报道适时缓解了人们无助、恐惧、悲观的心理,加深了人民对非典疫情的了解,增强了人民战胜非典的信心,充分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起到了启迪社会大众,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积极作用。

三、视角平民化,体现人文关怀

科技新闻的平民化视角,就是要从普通民众的角度观察新闻事实,用通俗化的语言,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风趣幽默的描述,将深奥、抽象、专业性强、高深难懂的科学技术介绍给社会大众。

中国公众科技素质调查显示,我国公众自认为能理解科技新闻的人有31.5%,认为能充分理解的人只有4.5%,而对报道中涉及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能够完全理解的就更少了。

可是,很多的科技报道都是采用叙述性的语气,把事实摆出来,把新产品、新科技用所谓“客观中性”的语气一报了之,往往缺乏通俗性、实用性与趣味性,引不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大大减弱了科技新闻应当起到的作用。

因此,科技新闻走平民化的道路,将人文关怀融于报道之中,既是时代赋予科技新闻工作者的历史重任,也是改进科技新闻报道,走科技新闻报道创新之路的着力点。

首先,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科学技术特有的专门化、专业化、深奥性、抽象性等特点,使得科技报道在满足新闻报道所共有的一般性要求外,必须更注重形式生动、表达通俗,否则,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某报曾经有篇报道,题目是《全球二迭系三迭系界线在浙江》,通篇报道没有对什么是“二叠系”、“三叠系” 这些术语进行解释,它们与古生代、中生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对老百姓意味着什么?即没有交代发现的背景,也没有说明这则新闻和读者之间的可能联系,怎么可能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

其次,要注意内容的实用性。科技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向人们传播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在报道中还要讲究实用性,不但要说明“是什么”,而且要说明“为什么”,有的情况下还有提出“怎么办”的问题。

酸奶是人们生活中的日常消费品,大家都知道它味美、促消化,但知道它还能抑制青少年青春痘的人就不多了。《武汉晚报》登载的《乳酸菌也能抑制青春痘》一文指出:“痘痘不断,关键是因为体内肠道功能的紊乱,经常性的排毒不畅才会造成毒素的堆积,反映在身体的表征上就是长痘痘,……酸奶里的乳酸菌,能有效地提高肠道的蠕动性、疏通性,排出毒素。”这一由第四届亚洲乳酸菌研讨会暨第三届乳酸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与会专家最新的研究报告,让人们了解了乳酸菌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保健作用,为读者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第三,要注意报道的趣味性。科技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很强,尤其是一些新概念、新技术、新发明,往往生涩枯燥。因此,怎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说好说透,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是科技新闻报道亟待解决的问题。《武汉晨报》2008年9月8日一版《植物‘蛇鼠一窝》一文,介绍的是金芒果瓜和蛇豆的植物分类和食用上的保健作用,由于金芒果瓜远看酷似老鼠,而蛇豆最长能长到1米多,加之这两种植物又种在了一起,记者巧妙的比作“蛇鼠一窝”,其形象的比喻生动有趣,再配以图片,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科技新闻报道的改进,要切实在加强贴近性上多下功夫,改变科技新闻一报了之的固有模式,在观念上要加强市场意识,服务于经济建设;在内容上要面向社会大众,贴近民众需求;在视角上要走平民化的道路,体现人文关怀。惟其如此,才能够达到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贴近性
浅谈科技新闻报道的角度和“人情味”
浅论县市级电视台民生新闻的贴近性与人文关怀
健康类新闻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发挥新媒体作用实现企业新闻宣传三贴近
涉农电视节目的再思考
2015年广播电台广告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