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大学的创新教育的思考
2009-11-09田甜
田 甜
摘要:当代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得到了高等学校的广泛关注。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而大学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在教育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基于创新教育,推进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创新教育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创新是民族进步不竭的动力,创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创新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满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
一、大学创新教育的基本涵义
大学创新教育其基本涵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根本任务是培养各种类型和层次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当代大学实施教育创新,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也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其中,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主要是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原动力,主要是解决“为什么要创新”的动力的问题。创新思维主要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的问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主要着重解决怎样创新、如何把创新的理性思维转化为创造这个“现实产品”的问题。所以说,创新精神是基础,创新能力是中心,创新思维是关键。
二、当代大学教育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代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占有绝对的优势。
高等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具有相对的独特性,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向。良好的知识结构是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的根本前提。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大学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教育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而大学教育在传授知识时,最有条件旁征博引,前后联系,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新知、新成果引进课堂,构筑学生丰实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在好奇与兴奋的情绪中积极思维,为他们开展创新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代大学教育更尊重人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张扬大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培养成为富有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人,是当代大学教育最根本的要求。与基础教育相比较,大学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教育的实用性、为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教学,而是尊重人的主体意识,唤醒人的潜在力量,激活人的主体精神与创造力,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分析与理解能力、科学归纳能力;大学教育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倡导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创造精神,高度关注社会热点潮流和商业性大众文化,实行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文化的传递、应用与文化的选择、创新以及必要的教育规范与人的个性发展相结合,培养人才的全面性、多维性的和谐发展,因而有利于大学生张扬丰富的个性,塑造大学生自我形象。
三、创新教育中的教学改革
(一)建立创新的大学课程体系
与以往相比较,当代大学课程的体系构建更注意知识的科学性。现行的部分专业课程的内容明显没有跟上学科的发展,不利于学生接受新的信息,影响了学生在新的领域的开拓意识和能力。可以追求体系的严密与稳定,追求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的统一。应该在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上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即在接受系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需要自由选择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将来在某个专业领域继续深造做好准备,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能学有所长,有利于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实施创新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时片面强调繁琐练习、盲目抄写、过多背诵以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主体”起积极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起自主学习作用。
教师应该创造性地组合、调动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意识,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勇于开拓;通过组织有效教学、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在整体创新环境熏陶下,充分发挥个体优势,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周光勇.高等职业教育导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2] 杨树勋.现代高等教育学[M].化学出版社,1999.
[3] 郭文莉.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许智宏.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前景[J].中国大学教育,2002.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