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例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2009-11-06350025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郑金枝
350025 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 郑金枝
34例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350025 福建省煤矿中心医院 郑金枝
目的 了解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运用ICD-10诊断标准及SCL-90与《中国人性格特征量表》进行筛选,针对人格障碍进行Beck格式与Young图式的认知咨询与治疗。结果 针对人格障碍治疗的病例经过治疗后,在症状改变上及《中国人性格特征量表》中Borderline分值减分明显优于未明确诊断者。结论 分析得出病情确诊与针对性的治疗,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是有效的。
边缘型人格障碍;临床分析;心理治疗
边缘型人格障碍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以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及冲动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1],常常造成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高于普通人群4~50倍的自杀死亡率[2]。由于BPD的心理学模式的特异性,临床心理治疗较为困难,本文通过对我院心理科2005年收住的BPD患者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希望能开拓治疗的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2005年1~12月所有收住病人中,通过复习病历资料,考虑诊断或伴有BPD的可能158例。
1.2 方法 由通过卫生部心理治疗师资格考试的主治医师或以上者2人按ICD-10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对当年本科住院病人根据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交叉诊断,运用香港中文大学梁耀坚教授主编的《中国人性格特征量表》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其中Borderline分值≥50者,及SCL-90[3]因子分平均≥2.0者入选。
2 一般资料
2.1 一般情况 在病例中入院诊断有BPD者7例,根据资料,参照诊断标准及量表补充诊断27例。诊断抑郁者6例,焦虑症者5例,强迫症4例,创伤后应急障碍者5例,进食障碍者1例,双相情感障碍者1例,社交障碍者5例。所有BPD中男性6例,女性28例,男∶女=1∶4.67;年龄19~37岁,平均年龄28岁。
2.2 SCL-90评分结果 BPD患者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表1)。
表1 BPD与国内常模SCL-90比较( ±s)
表1 BPD与国内常模SCL-90比较( ±s)
项目 BPD患者(n=34) 常模(n=1 388) P强迫 1.99±0.42 1.62±0.58 <0.01人际敏感 2.26±0.57 1.65±0.51 <0.01抑郁 2.19±0.48 1.50±0.59 <0.01焦虑 2.17±0.41 1.39±0.43 <0.01敌对 2.34±0.38 1.48±0.56 <0.01偏执 2.07±0.38 1.43±0.57 <0.01精神病性 1.54±0.39 1.29±0.42 <0.01
2.3 治疗方法 入院明确诊断有BPD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如Beck格式的认识治疗,及Young的图式方式模式,以及在药物上选取了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碳酸锂等。针对人格障碍治疗的病例经过治疗后,在症状改变上及《中国人性格特征量表》中Borderline分值减分值明显优于未明确诊断者(表2)。
表2 治疗后已诊断与补充诊断者SCL-90及Borderline比较
3 讨论
BPD是各种住院和门诊病人中最为常见的障碍之一,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生率为1.1%~2.5%,临床人群中为10%~60%[4]。尽管它的发生率很高,但常常被忽略。通常有很高的共病率,发现几乎所有的障碍都和BPD有关。本资料显示漏诊率达79%。由于BPD被看作是最严重的人格障碍之一,因此推荐把BPD当作第一人格诊断。
治疗中有针对性地运用Beck格式的认识治疗及Young的图式方式模式[1]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对于改善BPD的认知结构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Beck格式强调在障碍中假设的重要性,BPD核心的三个重要假设是:“世界是危险的和恶意的”,“我无能并易受伤害”,“我是天生不可能被接受的”。Young的图式方式模式对于BPD有四个核心图式方式:被虐待和被遗弃的孩子方式;愤怒冲动的孩子方式;惩罚性父母方式和分离保护者方式;健康成人方式。治疗时,治疗师需决定给病人提供什么样的治疗,来达到减少冲动和自残行为,获得对情绪的控制和对问题的内省。
对BPD病人而言,经历了非常强烈的负性情绪,而对情感反应无法忍受,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患者降低负面情绪的困扰,更易接受必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在药物的选择中,除了抗抑郁、抗焦虑剂外,心境稳定剂的运用在实际临床中是可以推荐使用的。
[1]翟书涛,等,译.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10.
[2]郭慧荣,肖泽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概念及临床表现[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0(4):228-231.
[3]张明圆,主编.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
[4]周世杰.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认知特点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36-38.
2009-01-08)
1005-619X(2009)10-09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