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和县:坚持“四抓”,以创新推进教育新发展

2009-11-05龙晓飞

江西教育A 2009年9期
关键词:泰和县城全县

龙晓飞

近年来,泰和县全面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提出“小学办活、初中抓实、高中做强”的工作目标,扎实推进教育创新工作,实施多项有力举措,促进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发展。

一、抓布局调整,着力破解容量不足难题,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庭从农村迁入城镇。一方面是城镇教育尤其是县城教育容量严重不足,班额一直较大;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农民工子女不断转入,越来越多的家庭需求优质教育,要求转入县城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多。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我县先后进行了两轮网点布局调整。第一轮从2001年起,针对农村中小学点多面广、成班率低和办学效益差等问题,用了3年时间完成了全县农村中小学网点调整。全县农村小学撤并97所,保留320所,初中保留28所,组建了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随着形势的发展,教育容量不足的矛盾更为突出,县城小学班额严重超标,有的班高达近80人;县城初中也人满为患,统计显示,县城初中的平均班额近60人。学生人数的增加,给有限的校园空间带来更多安全隐患。2007年,我县又开始了新一轮中小学网点调整,调整方案在重点规划县城教育的同时,密切关注农村教育。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县投资2000多万元,在县城新建了泰和四中,分流县城三中、五中的初中学生,接收三都中学的高中部学生,撤并了三都和沙村两所农村高中,沙村中学的学生到泰和二中就读,高中学生全部集中到县城就读。原四中改办成县第二实验小学,分流了县实验小学800多名学生。县政府还把两所学校附近9亩多的空地无偿划拨给学校。两所学校已分别开工兴建教学楼,建筑面积近3000m2,投资300万元,建成后可增加35个班的容量。此外,争取第三实验小学项目立项,资金筹措也在紧张进行之中。

同时,在县里的支持下,职业中专与进修学校顺利完成合并,整合了教育资源,局机关搬迁至进修学校,将局机关的原空地留给泰和中学,拓展了泰和中学宝贵的发展空间。为扩大县城初中容量、做大做强泰和中学和泰和二中,用3年时间逐步撤销三中、四中的高中部,大大增加初中容量,有力破解初中成班率过高的问题。

二、抓队伍建设,着力开发人力资源,较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禾市初中是一所农村初中,连续多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处在全县初中的一个较高水平,学生的年辍学率在1%以内,其中一个直接原因就是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学校持续发展切入点,坚持开展“十个一”校本培训,即一本书、一本笔记、一张文凭、一位师傅、一堂课、一篇报告、一个课题、一篇论文、一件制作、一种技能,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素质,使专任教师中本科比例达60%。

建设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是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县城学校集中了大批优秀教师,而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地区学校,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依然存在。针对这些发展中的“瓶颈”,我县着力开发人力资源。一是核编定岗。联合人事、财政部门每年下达全县学校的教师编制。根据师生编制比例合理配备教师,并对农村和薄弱学校适当从宽,促进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在核定教师岗位时,对在编不在岗的54人全部予以清除,对违规的31人逐一进行了处理。二是选招补充。县政府根据教育的需求,每年安排一定的名额,面向社会公开选招师范院校的毕业生。近3年共招聘教师121名,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县城学校的教师补充,严格按照《县城学校选招教师实施方案》,采用凡进必考的方式,择优录取。三是培训提高。重点安排农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参加培训。3年来安排20多万元培训农村教师1000多名,安排12名农村学校校长外出参加“希望工程”教师培训,组织45名农村教师参加省级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安排暑期教师培训近5000人次,组织4期“百校千课”课堂竞赛活动。四是支教送教。选派县城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选送农村教师到县城学校和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学校挂职锻炼,开展县城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结对帮扶。3年来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教师有71人,8位农村学校校长到上海、北京的学校挂职锻炼。五是提高待遇。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农村边远地区教师补助津贴政策,依据远近分别给予每月120元、70元的补助津贴,每月由财政直接打入教师个人工资账户。仅此一项,政府每年安排津贴134万元。高中学校开展了“教坛名师”评选,每3年评定一次,每次评定20名,政府每月给予160元的政府津贴。

三、抓资源配置,着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老营盘学校是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的边远山区学校,学校的办学质量一直处在全县前列,连续多年被评为办学水平优秀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人民群众满意学校”。教师能安心执教,学生能快乐学习,是因为这里的办学设施并不比城市学校差,“天网”“地网”全部连接,教室装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完善的教学设施为学校教育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为缩小城乡差距,我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重点有计划安排资金,大力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校舍改造和维修工程。近3年竣工校舍面积3.6万余m2,投入资金2770余万元。2009年上半年,通过争取国债、危改、希望工程等项目资金,共筹措资金近1100万元,为12所农村学校修建校舍1.6万m2,极大地改善了乡镇学校校园面貌。“三改”工程(改水、改厕、改课桌凳)和国家新农村卫生校园工程,分别投入资金596万元和75万元,彻底改善了23所农村中小学校卫生条件和办学条件。目前,全县彻底消除了D类危房,B、C类危房面积比例为0.02%。

二是农村寄宿制工程。从2004年起,用了4年时间,按规定改建、新建、扩建了8所边远山区和省级贫困乡镇的农村中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实际投入498.4万元,建筑面积9687m2。农村学生住宿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在解决住的问题的同时,我们认真解决学生吃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吃饱吃好,在全县所有学校推行学生刷卡消费,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喜欢的菜肴,持卡购菜,价格透明,消费透明,此举得到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

三是希望工程。积极争取希望工程,近年来先后建成了京华希望小学、上海新黄浦井冈山希望小学等35所学校,共引进资金876余万元,建筑面积3.3万余m2。

四是花园式学校工程。结合市“吉井泰文明通道”花园式学校创建活动,大力改善位于319线、105国道及京九铁路沿线中小学校舍、校园配套设施,加强绿化、美化工作,先后投入200多万元,泰和中学、泰和二中、塘洲初中、碧溪小学、老营盘学校和沿溪小学先后被评为市花园式学校。全县其他中小学结合创建标准,大力改善和优化育人环境,提升了校园环境品位。

五是信息化工程。围绕“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每年投入200余万元,用于添置图书、实验仪器和电教设备。全县开通了教育网络IOA系统,实现了全县教育系统网络办公自动化。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全部装备了计算机教室,已有66所中小学列入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初三年级教室全部装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10余所学校有自己的主页,全县装备标准化实验室34个。

四、抓特色办学,着力打破学校单一发展模式,引领学校个性发展

文田初中位于城乡接合部,“留守学生”比例达22%,学校把关爱“留守学生”作为切入口,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学校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为每个学生安排托管教师,开通亲情热线电话,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经常性与学生交流,了解“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让每个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生活。该校的“关爱留守学生”工程在办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单项特色工作,得到市教育局领导的大力称赞。

推动教育特色发展,创建特色学校,是推进教育创新的重要举措。为促进学校主动发展和自主发展,打破“千校一面”模式,我县在学年度办学水平综合评估中,根据部分学校的不同条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努力探索适合学校实际、有鲜明个性的办学特色,包括“两基”工作、教育管理、教学探索、队伍建设、校园文化等,作为特色工作进行表彰。特色工作评估开展以来,各校都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探索有利于学校发展的特色工作,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实施,从而带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每年办学水平评估时,有近20所学校亮出特色工作,经评估认定,先后有2所学校被评为特色学校,22项单项特色工作受到表彰。特色工作评估突出了办学方向,拓宽了发展空间,彰显了办学个性,有利于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持续发展。

碧溪小学是一所办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山区薄弱学校,2005年以来,学校把一块4.2亩的荒地作为劳动基地,结合学生劳动实践和环境改善,开展有声有色的德育实践。通过劳动实践,学校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办学水平由落后变为先进,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学校,2008年被评为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学校,其通过劳动基地成功育人的经验刊登在《中国教育报》上,被誉为“井冈山下的德育工厂”。

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是教育事业永恒的主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靠推进教育创新来实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县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进取,努力实现泰和教育在新的起点上有新的跨越。◆(作者系泰和县教育体育局局长)

猜你喜欢

泰和县城全县
在小县城仰望浩瀚星空
泰和至远 仁爱至深
——记深州市深州泰和医院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湖南石门县泰和合茶号调查研究
依纲扣本,返璞归真
泰和源珠宝
泰和源/手工类饰品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临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