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陪读:应试教育催生的一道另类风景

2009-11-05

江西教育A 2009年9期
关键词:女士女儿儿子

彭 振

曾经一度在全国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陪读》,是一部反映当代中国人望子成龙的人间悲喜剧。艺术来源于生活,剧中的很多情景都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眼下,陪读现象依然很普遍,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父母不惜辞掉工作甚至举家搬迁为子女陪读呢?陪读对孩子的成长和成才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陪读众生相

镜头一:现代版“孟母三迁”

徐明华、何静夫妇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所以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为了让女儿从小就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以便将来能考取一所好的大学,他们先后三次搬家为女儿陪读11年。女儿雯雯刚上幼儿园,他俩就在考虑女儿将来上哪所小学的问题。因为他俩觉得,自己所在企业的子弟学校教学质量不是很好,应该替女儿找一所更好的学校。通过四处找关系,他俩在女儿6岁那年将其送到了南昌市邮政路小学读书。由于学校离家太远,每天接送孩子上学很不方便,于是,他俩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以便更好地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这是他们第一次搬家。

女儿小学毕业后,他俩又花了一笔可观的择校费将女儿送入了南昌市二十八中。这样一来,学校离家更远了,他们不得不再次在学校附近租房居住。这是他们第二次搬家。女儿雯雯在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高中时,他们又第三次将家搬到了学校附近的半边街上。徐明华夫妇说:“其实那时女儿已经长大,不需要我们接送。但我们考虑到高中三年很关键,如果每天让孩子来回跑,势必要浪费很多时间。虽然在外租房很不方便,每天上下班来回跑也很辛苦,但这样可以让女儿节省很多时间用在学习上。”

令徐明华、何静夫妇感到欣慰的是,女儿雯雯于2008年顺利考取了上海某重点大学。

镜头二:辞职去陪读夫妻成候鸟

王卉是一家民营公司的会计,丈夫邢宏刚是公务员,女儿玲玲乖巧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夫妻俩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是,玲玲在2007年的中考中发挥失常,未能考取她一直向往的江西师大附中。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将女儿玲玲送到临川一中读高中。为了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王卉只好辞掉待遇不错的工作,来到临川为女儿陪读。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一室一厅的房子,为了不影响女儿学习,她让女儿睡房间,自己睡客厅。女儿晚上睡觉有蹬被子的习惯,所以每个晚上她都要起来好几次帮女儿盖好被子。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为女儿准备早餐,早晨6点钟准时叫女儿起床读英语。为了给女儿补充营养,她每天都变着花样给女儿弄可口的饭菜。陪读生活是单调而辛苦的,只有当每个双休日丈夫从南昌赶到临川跟她们母女俩团聚时,王卉才会暂时忘掉孤独和寂寞。她和丈夫已经做了快两年的“候鸟夫妻”,这种生活至少还要一年才能结束。

镜头三:丈夫踩三轮妻子擦皮鞋

贺小伟一直是父母的骄傲。贺小伟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出类拔萃,亲朋好友都说他是上重点大学的苗子。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贺春桂通过一远房亲戚将其从永新某中学转到了吉安一中就读。随后,原本一直在广东打工的贺春桂和妻子也来到了吉安市为儿子陪读。一家三口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民房。为了维持日常生活,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贺春桂便买了一辆三轮车上街拉客,偶尔也帮人拉拉货。妻子刘美兰的主要任务是照料他俩的生活,空闲时则拎个箱子上街擦皮鞋。贺春桂表示,为了儿子的前途,再苦再累也要挺住。等儿子明年考取大学后,他将跟妻子再外出打工为儿子挣学费。

面对陪读父母和孩子心态各异

如今,陪读已经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从孩子学龄前到小学、中学、大学,都存在父母为子女陪读的现象。

对于陪读的家长来说,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出于以下两种原因:一是为了照顾孩子。如今不少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独立生活能力极差。家长怕他们着凉、怕他们吃不好、怕他们受委屈,更怕因此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所以不少家长便请假甚至辞职去陪读,目的是不让孩子为生活上的事情分心,以便让孩子潜心苦读。二是为了督促和监督孩子。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自觉性和自律性不够,如果没人在他身边不断督促,他就可能会放任自己,不会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如今,家长们都意识到了这一点:现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竞争异常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不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考不取理想的大学,那么孩子将来就很难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于是,有些家长无论花多大代价,不管自己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会义无反顾地加入到陪读大军中来。

王女士曾在学校附近租房为女儿陪读了3年。去年,她的女儿考取了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她说:“我女儿很懂事,学习上的事从来不要我操心。我之所以要去陪读,是考虑到她生活能力差,担心她一个人在外不能很好照顾自己,从而影响学习。我在她身边陪读唯一能做的就是照顾好她的生活起居。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为了孩子能够有个好的前程,我们吃再多的苦都乐意!”

王先生已经为儿子陪读两年了。他说:“作为父亲,我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忙孩子的事情。我们这一代就这样了,现在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孩子培养好。”他表示,如果明年儿子考入离家较远的学校读高中,自己还将继续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一直陪读到儿子高考。

陪读妈妈刘女士认为,陪读对家长也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她说:“为孩子陪读之前,没事就出去打麻将,从来不会去看书,以前学的那点东西基本上忘光了。陪读以后才发现,自己除了能够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外,对孩子学习上的事帮不了任何忙。为了辅导孩子的功课,我不得不将过去学过的课程重新温习一遍。现在,孩子学习上碰到什么问题,我几乎都能帮她解答。”

林女士是在儿子上初二时开始陪读的,如今她的儿子已上大学,但她还在继续陪读。林女士说,自己的儿子不仅生活能力差,而且自控能力也很差,如果不陪读,他就会行为失控。去年,她的儿子被天津一所重点大学录取后,她立即托天津的朋友替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两居室,一开学,她就跑到天津为儿子陪读。她说:“儿子从来没离开过家,我怕他一个人在外管不住自己,这样不仅会影响学业,而且还可能会误入歧途。”

关于陪读,孩子们却有他们自己的想法。按理说,父母不惜一切代价为自己陪读,孩子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便意味着自己可以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可以腾出更多时间专心学习。但是,对父母含辛茹苦的陪读孩子们似乎并不领情,甚至颇有微词,不少被陪读的孩子承认自己实际上是出于一种无可奈何、被动接受的状态。

去年考取大学的小曾说:“高中三年,母亲一直在为我陪读,但这三年我过得很不开心。”

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他的母亲管得太严,使他一点自由的空间都没有。而且他母亲还会经常在他耳边唠叨诸如“妈妈辛辛苦苦为你陪读,爸爸整天在外挣钱供你读书,你一定要加倍努力,争取考个好大学”之类话题,这让他感到压力很大。他说:“我每天都像个机器人,只知道埋头苦学。偶尔考试失利,她就会唉声叹气,唠叨不停;如果考得好,她就笑逐颜开,我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考取大学后,我才算是真正解脱了。”

“读高中时,我每天的生活都是两点一线,上课——回家——上课,除了在课堂上,我跟同学们基本上没有什么接触,我觉得自己跟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远。其实,我很想融入到同学当中去,跟同学一起学习、娱乐,过同吃同住的集体生活,想趁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但是我不敢跟父母提出住校的要求,毕竟他们这样做的初衷是为我好,并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一位被父母陪读了3年的女大学生无可奈何地说。

很多被父母陪读过的孩子都有类似感慨,他们觉得父母的这份爱太沉重,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了不必要的压力。

触目惊心的“陪读后遗症”

不可否认,不少孩子在父母的陪读下,成绩明显提高,最终也如愿以偿考取了大学。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由于父母长期在身边陪读,孩子没有机会锻炼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导致很多孩子考入大学后,生活不能自理,无法融入社会。于是,中途退学者有之,要求父母继续陪读者有之,更有甚者,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仍然离不开父母的照顾。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陪读后遗症”。下面几个例子便很具代表性。

江西省吉安市某机关公务员钟先生的儿子已是武汉大学的大二学生,但是让钟先生夫妇感到头痛的是,儿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极差,什么事都不会做,也不愿做。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他每个月都定期将一大包脏衣服、脏袜子寄回家,母亲将其洗干净后,再寄回给他。父母对他的这种行为提出批评时,他还振振有词:“谁叫你们以前只知道逼我学习,其它什么事都不让我干、不让我学?我现在只会读书,别的什么事都不会,我也不想学。”第二个学期开始,他不再把脏衣服寄回家,父母以为他学会自立了,暗自高兴。结果发现他将衣服送到学校旁边的洗衣房去洗了。钟先生说:“我们这是自食其果。过去,为了让他能够安心学习,从他上高中开始,他妈妈便请了三年长假为他陪读,什么事都不让他做,没想到这几年下来,他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什么事都不愿做,什么事都不会做。”

江西省永新县的谭女士觉得自己是一位很失败的陪读母亲。她辛辛苦苦为儿子陪读了两年多,儿子也顺利考取了大学。然而,当儿子读到大三时,学校却劝其退学。谭女士了解到事情的原委后,气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谭女士的儿子是2006年考取南昌某大学的,他接到录取通知书时的第一感觉是:终于解放了,从此以后不再受母亲的监管了,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原来,从高一下学期开始,谭女士为了不让他逃学去网吧玩游戏,每天都接送他上下学,中途她还会偷偷溜进学校,看看儿子是否在教室上课。晚上儿子在房间写作业,她就坐在旁边陪读。在她的严密监管下,贪玩的儿子终于收心了。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儿子进入大学后,就像脱缰的野马,想上课就去上,不想上就去网吧上网。

儿子进入大学后,无故旷课成了家常便饭,就连考试都经常不参加。校方多次把这些问题给家长反映过。谭女士和丈夫也答应会好好协助学校管好自己的儿子。可是,老师的批评,父母的劝说,儿子都充耳不闻。2008年10月,因旷课和缺考过多,谭女士的儿子被学校劝退。令谭女士啼笑皆非的是,儿子居然若无其事地说:“退学就退学,今后我可以天天在网上写东西,一心一意当网络作家。反正当作家是不需要文凭的。”

南昌的黄女士说起自己的儿子也是一肚子的苦水。她说,儿子读初中时她就开始陪读,好在儿子学习认真成绩优异,高中毕业便顺利地考取了江西某重点大学。由于儿子在本地上大学,她也就不打算再去陪读,想让儿子锻炼一下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可是,大学毕业时,儿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依然很差,生活上所有的事都得靠黄女士帮他打理。所以当儿子应聘到深圳一家公司工作后,黄女士一直担心儿子不能照顾好自己。果然,没多久儿子便天天打电话回家诉苦,说一个人在外生活很不习惯,反复要求黄女士来深圳照顾他的生活,并扬言,如果母亲不管,他就辞职回家。如今,黄女士已在深圳“陪儿子工作”一年多了。

放手让孩子去远行

不管父母是出于什么原因而加入到陪读的行列中来,也无论陪读能给孩子带来哪些方便,权衡利弊,专家还是认为父母陪读的副作用远远大于其正面影响。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

一方面,父母陪读会弱化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有关研究表明,人类所有的社会能力都是后天培养的。如果父母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代劳了,就使孩子失去了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学校教育或许是他们获得这种能力的最后途径,结果家长一陪读,这条路也给堵死了。

另一方面,父母陪读会间接导致孩子的性格缺陷。父母陪读首先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对孩子的自信心也是一种伤害。长期被父母陪读的孩子普遍存在没主见、孤僻、不善与人交往等弱点。

同时,父母陪读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成才。人的成长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在日常生活的磨砺和锻炼下,一个人正常的人格和心理才能建立、健全起来。父母无法取代他们成长中的这段必经历程。父母陪读的确可以使孩子少走弯路、错路,但路终究要孩子自己走,过多的保护,只会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

不少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站准自己的位置,他们不去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自制自控能力,而是把过多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放在了本该由学校教育负责的那些事情上,他们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孩子创新意识、吃苦耐劳意识、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当孩子要离开家庭开始独立生活时,这些父母才发现自己的孩子虽然年龄长了,学习成绩提高了,但无法独立生活。父母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才能够培养出心理健康的下一代。

江西省一位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人士认为,父母陪读,实际上体现出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过度参与。但学校教育毕竟是家长不可取代的,陪读不仅会削弱学校教育的功能,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陪读还反映出一些家长对子女“管”字当头的教条。从幼儿园开始管起,小学管、中学管,甚至大学还要管。重管而不重教的教育方式,不仅让父母们付出了无数心血和劳动,也十分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孩子的学习最终要靠自己,父母过分的关心、严历的督查,反而会帮倒忙。如果父母陪读仅仅是为了给孩子提供衣食方便,扮演一个保姆的角色,那么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永远也不敢面对社会、面对生活。父母陪读,等于家长做了孩子学习和生活的拐棍。如果一个人的腿受了伤,可以拄着拐棍;假如他能很好地走路,你却非要他拄着一根拐棍,时间一长,他就会变得不会走路了。

大部分业内专家和教育工作者都认为陪读弊大于利,同时,他们又客观地指出,陪读其实是应试教育的必然产物,要想在短时期内彻底杜绝是不现实的。眼下,最要紧的就是帮助那些正在陪读以及准备去陪读的家长们树立正确的陪读观,变盲目陪读为理性陪读。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陪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女士女儿儿子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打儿子
大三的女儿
这位女士一个月读了100本书
海的女儿
全年目录
女士找茬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