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后记:历史课堂魅力生成的重要源泉
2009-11-04戴秀英
戴秀英
教学后记是指一堂课结束后,教师对原先的教学设计、执行过程、学生反映所作的审视记录,目的是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修正和改进。这种审视可以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方面的,也可以是教学过程、偶发事项方面的;可以侧重教师这一头,也可以偏向学生这一头;可以从全局上俯瞰,也可以在某一点上特写(有人主张写得全面一点,笔者不这样看)。教学后记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不间断的教学后记,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有可喜的、长足的发展。教学后记所包括的范围相当广泛,本文仅从下列三个方面谈谈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教学语言应该讲究魅力
平时我们很少注意教学语言,似乎只要能够将所讲的知识层次清晰地表达出来就行了,但是笔者认为,高中阶段要想使历史课更能吸引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有一定的魅力,特别是课堂导入、结束、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学习方式的转换等关键地方,教师的语言极富感染力,对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很好的激发和提振作用。比如,笔者在讲《辉煌灿烂的文学》(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③)的导入中,笔者曾经这样说:“纵观我国丰富的文学宝库,如果仅仅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那只是提出了一个极为简略的基本的文学框架。往前追溯,我们可以去品读朴实的现实主义作品《诗经》,可以欣赏洋溢着浪漫主义格调的《楚辞》,即使是唐诗宋词,那灿若群星的诗人词人,风格迥异的美诗美词就够我们拜读和叹服了,至于豪放飘逸的元曲更是让人耳目一新,明清小说的多样化与反映社会的深刻性给世界文学走廊里又增添了无数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代,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但我们还需要更深层次地去探究在动荡不定的社会里是怎样孕育着中华文学的沃土,产生着伟大的永垂千古的作家和作品的。”笔者清楚地记得,当笔者用这样的语言跟学生交流的时候,学生全神贯注的神情、凝神静听的专注也让笔者感动。笔者由此也在教学后记中记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可以用普通的语言导入,但是实践证明,普通的语言和魅力语言的效果绝不相同。历史教学的重要一环就是运用最精致最美丽的语言去打动学生,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更加发奋地学好历史。”在总结《戊戌政变》(见高中历史选修1)时笔者曾这样讲:“戊戌政变是失败了,但是,我们不要仅仅记住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不要仅仅记住政变的时间、过程和从容就义的‘戊戌六君子,我们还需要记住: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戊戌变法是救亡图存图强的爱国行为,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积极的变革,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体现,是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笔者相信这样的语言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
二、合作探究必先自主学习
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鼓励学生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么说并非意味着每堂历史课、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都得自主、合作和探究,“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品质,必须大力弘扬和彰显”,但“选用时必须根据历史学科的性质、教材因素、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扬长避短,并注重与其他学习方式相互结合”,“防止将其绝对化、片面化、庸俗化”。实践教学中往往产生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既然合作探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需要在课堂上大力推广使用,那就每堂必用。有时学生对所学内容并没有进行认真地自主学习,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时仓促地进行合作探究显然是不合适的,也不会有多少好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合作探究必须先自主学习,必须让学生基本上有了区别于他人的观点以后,哪怕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里第3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一课,在学习完本课内容以后,笔者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王安石变法是失败了,但是,伟大的列宁却说,王安石是11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这句话应该怎样正确理解?”笔者没有马上让学生去合作讨论,因为课文虽然已经学完了,但是学生还需要根据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一番梳理,这种梳理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笔者给了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消化课文、整理思路,然后才去交流,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这一堂教学后记中,笔者这样写:“今天学生的讨论相当热烈。不少学生以王安石改革的阻力大、决心大的具体事实阐述了列宁讲话的正确性,有的学生从最高统治者对变法态度的变化谈变革失败的必然性,有学生从反对派力量之大谈变法的失败,有人从王安石用人不当、危害百姓的角度谈变法失败的原因。这些不同角度的讨论使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说明了这样一点:只有在讨论前有了自主学习的扎实准备,才能杜绝讨论的形式化。”
三、鼓励学生撰写历史论文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有些内容适合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如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论等。如果学生对某些问题比较感兴趣,笔者就努力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形成历史小论文(因为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紧,鼓励能够使学生去挤时间)。学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以后,笔者跟学生一起谈到了清末最后一个状元——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的张謇,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因为张謇本身就是江苏南通人,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张謇,笔者建议学生利用节假日去南通博物苑、去网上查阅资料,完成小论文,论题为《走近张謇》。大概经过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笔者看到了学生的作业,并记下了这样的教学后记:“学生的作业令人兴奋,不少题目很新颖,如《张謇,南通的骄傲》、《民族工业的先驱——张謇》、《我的楷模——永远奋进的张謇》、《少壮当努力——张謇史料读后》、《博学的张謇先生》等。内容也各不相同,表明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历史方法。看来,撰写小论文确实能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后记对教学是促进、是提高,而课堂魅力的生成,除了备课设计外,教学后记功不可没。所以,坚持写教学后记对教师和对学生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