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秋》中王昭君形象浅析
2009-11-04黄秀雯
黄秀雯
《汉宫秋》是马致远的代表作,在这部阻王昭君放事为题材的、却对故事作了很大改动的著名杂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独放异彩的女性形象——王昭君自主女性形象,其魅力在于勇于选择并尊重自己的选择。这里试结合女性主义观点,对马致远《汉宫秋》王昭君形象的刻画作分析。
一、选择相信“酒香不怕巷深”
第一折中,有王昭君选入皇宫后的独白,对她作身世介绍。“母亲生妾H九梦月光入怀,复坠于地,后来生下妾身。年长一十八岁,蒙恩选充后宫。”昭君的出生富于远古神话色彩,是“感而孕”,自己虽出身农家,但受上天青睬。年芳十八,正是最美最动人、最应得到爱的年龄。“妾身在家颇通丝竹,弹得几曲琵琶。”不仅出身高贵,是母亲感而孕,还懂得弹琵琶,通晓音律。昭君的独自对自己身世的感怀,明白自己有过人之处,话语中有着深深的自爱自怜。
传统观念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封建社会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女人。在男权社会的思想传统桎梏下生活,自己承认自己是弱者,甚至甘于做弱者。昭君并不是这样的女人,她明白自己与众不同,虽然身世卑微,但出身奇异,窖貌美丽,才华出众。在寂寞中,孤芳自赏,怀着希望,期待受到赏识的时机的到来,她相信自己的青春不会虚度,自己的才华不会荒废,因为“酒香不怕巷深”。
二、选择帮助汉元帝
昭君已被敕封为明妃,元帝也传旨立斩毛延寿,毛延寿展罪潜逃,投奔匈奴,向单于献上一轴昭君美女图,并挑唆他向汉朝索要此女。单于为昭君美色所迷,即派使臣入汉索求昭君,同时又引兵入塞围猎,以示威慑。“妾既薮陛下厚恩,当效一死,毗报陛下。”但昭君心中爱着元帝,也舍不得这短暂的夫妻之情。末本中。昭君言语很少,但却两次出现她不舍元帝的话语,“怎生抛舍也”、“争奈舍不的陛下”。
较之“卧重茵,食列鼎,乘肥马。衣轻裘”的文武百官,他们在这时却“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养兵干日,却不能用在一时。昭君以自己能做的帮助元帝,她毅然,她知恩图报,她是站在与大臣们相同的地位上,甚至更高,她做到了满朝文武和元帝都做不到的事情,封建社会的弱女子王昭君的大义之举反衬朝中昏庸无能的众官僚,自尊的她在向男权挑战。
三、选择牺牲自己,化解国盎
昭君选择出塞和番,除了出于帮助元帝的原因,也出于自己身为汉人,不忍见两国动干戈。不忍见汉人流血,所以宁愿牺牲自己的爱国情怀。
尽管不被理解,昭君没有动摇,坚决走上送行的队伍。所以有了“留汉家衣”的经典场面。“妾这一去,再何时得以见陛下?把我汉家衣服留下者。…吟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忍着主衣裳,为人作春色!”昭君留下一身汉朝霓裳,不愿以自己的、为元帝所喜爱的姿色取悦番王,不愿低三下四地“为人作春色”。“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留下衣裳,与其说是留予所爱之人作纪念,不如说是留下自己做为汉人的“最后身份证明”。自尊的她再一次显示爱国之心,自己并不是玩物,不是被人随意操纵的傀儡,和番是出于自己的爱国之心,留下汉家衣就是心系汉室的证明。昭君留下旧时装,为投江作了一个隐密的情节铺垫。
四、选撵保全节操
昭君没有入番,“借一杯酒望南浇奠”后,举身溶入滔滔黑江,保全了完美的人格。此时的昭君已经不是史书上记载的那个“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的不被赏识的悲苦女子,而是和汉元帝相知相爱的人。为了国家她挺身而出,为了保持民族气节,她跃入大江,以身殉国。
《汉宫秋》中的王昭君,一路走来,我们都看到她勇于选择尊重自己的选择,不等别人安排自己的命运,一改历史上的昭君形象,成为马致远笔下一个“理想人格的化身”。
封建时代的中国的一个男权处于绝对权威的国家。在对人的品质教养上,男权强调其所需品质是正面的,赋予男性一系列正面品质:聪明、求知、有效率、努力奋发等,女性则无知、被动、小心眼,好像都属于天生。心理上,确立男权的正宗地位。男权文化制造的文字多是诬蔑女性的,女性在文字中学到了自我贬低。因而形成了“人类的~半女性被另一半男性控制的社会结构”。男人在绝对的权威中,肆意贬低女人存在的价值,随意决定女人的去留生死,如三寸金莲的“美”、丈夫有权打妻子、男女不同桌吃饭等。在一系列特权中,男性已习惯于为女人安排命运,女性似乎也习惯被安排命运。
王昭君勇于选择并尊重自己的选择,在男权社会中闲耀奇异的光芒,奏响了女性自己决定自己命运的时代强音。C汉宫秋》作为末本戏,表现昭君的文字很少,她理想形象的塑造,似乎出于作者的无意。但正是这种无意,才越显昭君形象在封建社会的独特性。
马致远对昭君的自主女性形象塑造的无意识,更多是时代的产物。一方面,元代的思想观念中对女性的束缚较小,女性有自我追求的余地。另一方面,要从作者生活的时代和人生经历看,马致远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志向,但这个时期,汉族人民受歧视、受奴役、生产力遭破坏。知识分子的地位十分低下,儒生更被贬为第九等贱民,文人本是学而优则仕,但在元代科举无门、仕造堵塞。黑暗残酷的社会现实引起深受压迫的知识分子的极大不平与愤慨,马致远也不例外。“他借用历史题材曲折反现实时代,反映自己的思想情感,借他人之酒杯,吐心中之块垒。”对昭君“进行加工改造,糅合进动人的阳刚之美、悲壮之气,注入了作者强烈的时代感情。”末本中,昭君不是主角。但马致远分明借其勇于选择并尊重选择表现文人渴望获得自由选择的机会和获得社会认同的愿望。
《汉宫秋》中的王昭君是马致远联系自身与现实塑造的理想女性,虽以悲剧结局,她勇于选择且尊重自己的选择的形象独放异彩。“末本”及马致远阶级的局限,对王昭君形象的具体塑造不利,但并不影响我们从女性主义角度发掘其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