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开展中面临的挑战

2009-11-04陈晓慧

现代教育技术 2009年10期
关键词:移动学习

陈晓慧 徐 晶

【摘要】移动学习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广泛应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实际的成长过程中终会面临诸多的挑战。文章首先阐述了移动学习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移动学习在实际教育应用中在技术层面、教学层面、社会层面面临的种种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这些层面挑战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移动学习;技术障碍;社会和教学支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083—04

引言

随着移动计算技术(Mobile Computing)和通讯设备的日趋完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应运而生——移动学习(M-Learning)。Alexzander Dyeek等人在题为《Mobile Education — a glance at the future》的文章中对M—Learning给出了一个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1] 移动学习被认为是未来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模式。它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络、多媒体技术以及3G技术,学习者和教师使用移动设备通过移动教学服务器,更为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特点是实现“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style”(4 A)下进行自由的学习。但这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是因为移动学习在开展中遇到许多挑战,本文主要对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开展中会面临的挑战进行研究分析。

一 技术层面面临的挑战

1 手机自身的限制

(1) 电池寿命。一般手机一次性充电可使用一周左右,但随着充电次数的增加,电池的续航能力逐渐减少,甚至只能维持一天,即使使用优质电池芯,使用寿命也只能是 3 到 5 年。对于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学习的学习者来说,手机电池的续航能力更加是学习者在学习中困扰的问题。在调查中显示有高达 38.1% 的智能手机用户表示不再购买智能手机的原因是手机电池续航能力差。[2]

(2) 屏幕尺寸。屏幕尺寸主要包括物理尺寸和显示尺寸。物理尺寸是指屏幕的实际大小。大的屏幕同时必须要配备高分辨率,也就是在相同尺寸下可以显示的像素数多,显示的文字和图片等就越清晰。在彩屏类手机里如果没有足够大分辨率的屏幕表现,再高的颜色质量也无济于事。学习者在使用手机进行学习时,如果分辨率太低,在注视屏幕一段时间后很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不仅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学习者的视觉健康。此外因手机屏幕尺寸以及存储容量有限,而不能给学习者提供关于问题答案的详细反馈信息,这恰恰是学习者希望得到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主流手机的屏幕尺寸一般是: 320 * 240 ,2.4 英寸。对于手机屏幕尺寸的问题存在着下列问题:不同的手机或者不同型号的屏幕尺寸不同,当教师将学习内容发送到不同学习者手机里时,显示的效果也会出现不一致,甚至会出现偏差,比如,同样的图片,在一些学习者的手机里是正常显示的,但在另一部分学习者的手机里会被压缩或者是放大,影响显示效果,进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3) 标准,操作系统的多样性。目前智能手机的主流操作系统有以诺基亚、索尼爱立信为代表的Symbian系列、以摩托罗拉为代表的Linux系列和微软的Windows Mobile系列。当移动学习的设计者将开发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学习者时,可能由于手机的操作系统的不同,使部分资源无法正常使用。比如:尽管Java已升级为一种跨平台的环境,但让Java游戏在所有移动手机上运行还是非常困难的。在Insight CN旗下的民意调查网站“万言网”联合PCHOME发起的调查中,智能手机用户在实际使用后,用户很重视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 [2] 。

2 网络连接的制约

对于交互式的移动学习,教师和学习者之间通过短信、彩信进行沟通以及学习者直接与互联网的连接(在3 G时代应用更为广泛)来进行学习,在这些学习活动中网络的搭建和支持起了关键的作用。由于网络不稳定性因素的存在,教学信息在传递时可能出现信息未送达的情况,而目前也没有健全的机制能有效改善这种情况,导致移动学习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不够,如Pretoria大学短信平均成功发送率为92% 。[3]这对移动学习的学习者来说,当 8% 的未送达概率发生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会让他们觉得这种学习太笨重,反应慢,连接差,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这也使移动学习的推广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二 社会层面面临的挑战

1 数字鸿沟

这里所提到的数字鸿沟主要是指:由于手机价位及手机使用费用等经济因素所引起的地域和城乡间手机普及率极端的不平衡。处于这一鸿沟的不幸一边,就意味着他们很少有机遇参与到使用手机来进行学习的活动中。工信部 09 年 4 月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广东等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移动用户数量高居榜首,如广东就高达 8340 万户。在最新统计中,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已经达到 50.7% ,平均 50.7 部/百人[4],在广大的城市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可见在农村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手机的普及率是很低的。希望他们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的机会就更加的少了。

2 对用手机来进行学习的认识不足

在国内,消费者对于手机功能的使用更多的是用来沟通、打游戏,对于智能手机也只是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阅读小说,观看视频,听音乐,通过网络收发图片、视频以及上网查看新闻。虽然现在3G时代已经到来,但由于一方面 3 G服务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另一方面,大多数消费者对 3 G时代的手机所拥有的具体功能还是一知半解,大众对于使用手机来进行学习的意识更是淡薄,所以希望消费者能早日提高利用 3 G的强大功能来进行学习的思想意识。

3 成本

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在开展中不管是从网络上直接下载资源、教师通过短信或者是彩信发送给学习者资源、还是学习者自己通过上网浏览来自主学习,都会面临短信费用,视像通话费用(3G主要服务),GPRS流量费用(一般收费的标准 0.03 元/KB,而一个图片就有10 – 50 KB)等经济负担。面向连接的协议允许长时间连接,按时收费将非常昂贵。3 G时代已经来临,中国移动通信、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相继推出 3 G业务——可视电话和高速上网等。 3 G以其强大的功能将会成为未来移动学习主流学习模式,但费用对于学习者而言费用是昂贵的(如联通在试运行期间 3 G资费从 186-1860元不等),这样的一笔费用并不是每个想使用手机来进行学习的学习者都能负担的起,显然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普及。

三 教学层面面临的挑战

1 学习环境易受干扰

移动学习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开展学习,然而在许多学习情境下,学习者的学习面临着诸多的外界干扰,使学习者注意力高度的不集中,这给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资源设计带来了挑战。

2 学习资源呈现及建设不充分

移动学习通过手机等无线设备进行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大,所以学习内容不能以传统的方式呈现,需要对学习内容呈现方式进行设计。同时,移动学习资源通过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传递,学习者与移动学习资源库之间的交互不够便捷,如何满足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检索、提取,学习内容资源以何种格式存储、何种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是建设移动学习资源库面临的重要问题。有效解决以何种形式建立适应移动学习需要的、满足实际教学信息传递要求的移动学习资源库的问题,是移动学习发展的前提。

3 教师和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准备不足

(1) 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

为了进行学习内容的传递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学习者要适应移动学习的“片断式”学习方式。学习者要成为学习内容的主动学习者,通过移动通信方式,对分散的小知识点进行学习,并掌握在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的方法。移动化学习方式同以往的传统学习和E-learning学习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它对学习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概括总结能力、自我约束能力要求较高,只有学习者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分散的学习内容的“片断”中架构出学习内容的整体结构从而系统的、科学的掌握学习内容,但目前大多数学习者还没有完全具备这样的能力。

(2) 教师角色需要转变。

移动学习需要学习者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完全的独立,当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惑或是情感方面的问题时,仍然需要教师的帮助,所以在移动学习的开展中,要重视教师作用的发挥。与传统的教师相比,进行移动学习的教师需要通过手机与学习者进行异地的交流,在这种情景下,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对自身角色重新定位。

4 缺乏系统的管理

由于目前移动学习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国内还没有一个主导方来主持大局,所以其运作体制还非常不完善。教育机构应该是将来推动移动学习的最佳选择,但是由于移动学习本身的特殊性,单靠教育机构一方的努力是不能完全保障其顺利实施的。

四 面对挑战提出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1 期待技术的发展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手机自身的限制会得到改善,价位也会降低,随之普及率会大幅提高,这会缩小地域、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另一方面随着移动计算网络的发展,网络的稳定性会不断的提高,覆盖面积也会不断增大。所有这些都为移动学习普及创造了物质条件。

2 通过开展项目和扩大宣传提高公众对使用手机来开展学习的意识

在国外,由政府或者是大学开展一些实实在在的项目:欧盟达芬奇项目、MOBIlearn、非洲农村的移动学习项目、英国的M-Learning等项目。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项目使人们看到了利用移动设备来进行学习的优势,各国也纷纷的将目光投入到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中。在 2001 年英国开展“M-Learning解困教育社会问题”项目前,当时很少有人知道移动学习的概念,也没有使用手机来进行学习的观念,在项目开展之后,试验结果表明学习者对移动学习都怀有激情, 62% 的学习者表示在他们使用了移动学习之后,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渴望。在这 62% 的学习者当中,有 80% 喜欢使用手机。在我们国家也可以开展类似的项目,提高公众对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的意识⑤。

3 政企合作降低学习者的使用成本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将政府和企业联合,降低使用手机来学习的费用。比如政府可以和企业达成协议:通过降低企业的税收,让企业让利给广大使用手机来学习的学习者,政府还可以对这部分的学习者给予财政补贴。

4 根据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的特点来开发和设计学习资源

移动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学习设备的移动性、获取知识的自主性、教学活动的灵活性。根据这些特点学习内容设计者在开发学习资源时应考虑以下内容: (1) 课件中的学习内容以“卡片”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内容在数字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内容分析和专门的设计,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处理,将之分解成一个个小片断式的学习内容,以“卡片”的形式呈现满足移动学习的需要。 (2) 学习单元封装性。单元的封装性要好,与前后的联系不能太紧密。学习者学完这个单元后,可以搁置一段时间,再学习下一个单元。如果封装性不好,学习者搁置良久之后学习下一单元时,还要再继续学习上一单元,浪费很多时间。 (3) 参考资源丰富。移动学习是一种很灵活的学习形式。学习内容设计者在为移动学习设计内容时要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源,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组合、提取、使用,满足他们多方面、多角度的学习需求。此外,移动学习可以为实现终身学习提供服务,这就需要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不仅拘泥于书本上知识,还需要涉及社会生活知识(如学习交通规则,地理方向的辨别等)。 (4) 呈现方式的灵活性。由于手机自身的限制,在资源设计时,需要依据学习者所拥有的手持设备进行设计,主要原则以简洁、概括性强的文本、图片为主,flash等动态效果的资源不宜太多。但随着 3 G的发展,高带宽、高上载和下载速度和支持多种媒体形式(图像、音乐、视频流等)优势的出现,将很快走带领移动学习上多媒体元素融合的时代。 (5) 提供电子答疑。学习者对一个知识点的内容不能理解时,可通过移动电话的即时通讯功能向教师或同学请教。另外,电子答疑也可以集成在课件中。设计课件时,应预先将学习者可能出现的疑问装入问题库中,学习者通过访问问题库,由问题库根据预先设置的答案进行自动回答,可以及时的解除学习者的困惑。而对于学习内容资源建设的其它部分,就需要教学设计师和学习资源的建设者根据移动学习的特点来共同设计和开发。

5 教师角色定位需要进行转变,以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移动学习中,教师和学习身处异地,教师和学习者更加需要注重与学习者的情感交流以及有针对性的对学习者进行个别化的指导,并且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对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教师不止有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教学耐心,以此来支持学习者的学习。教师必须由教学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参与者、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要学会关注于学习者的情感,学会激励学习者,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

6 四方合作来对系统进行管理

目前,移动学习的运行体制还非常的不完善,在国内只依靠单一教育机构来推行不能完全保障其顺利实施,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合作,整个行业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移动设备制造商及移动软件开发商的大力支持和协作,这样未来的移动学习才能步入正轨。

五 结尾

移动学习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习理论的完善。由于移动学习是以移动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它不仅具有移动性、高效性、个性化、广泛性的优势,而且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为教育尤其是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展开一个新的局面。由于现阶段移动学习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实践。随着移动学习理论研究的逐步成熟,手持设备和 3 G技术的日趋完善,移动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将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Alexander Dyeek al.Mobile Education-A Glance at The Future[EB/OL].

[2][EB/OL].

[3][EB/OL].

[4][EB/OL].

[5] 白俊,刘家勋.移动学习的发展现状及其启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

[6] 刘豫钧,鬲淑芳.移动学习——国外研究现状之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4,3):12-16.

[7] 连红.移动学习中教学设计模式的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8,(3).

[8] 李振亭,刘丽丽.移动学习的发展前景分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5).

[9] 高敏,吴介军,姚红静.基于手机的M-Learning系统研究与设计.现代教育技术,2008,(8).

[10] 黄荣怀.移动学习理论.现状.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猜你喜欢

移动学习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高职院校普及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
试析融合移动学习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
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式分析
基于智能手机的高职学生移动学习需求分析研究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
智能手机APP支持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