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报道要注意细节的运用

2009-11-02

新闻爱好者 2009年17期
关键词:车祸短信新闻报道

马 武

细节。一般是指细小而又具体的事物、事情、环节或情节。人们谈论细节,往往将话题集中在市场调查、营销策略,或人生机遇、成功案例,或公共管理、安全生产,或产品品质、商业服务等方面。其实,一篇好文章、一条好新闻离开了对细节的观察和描写也是行不通的,细节是增强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作品中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中最小的基本的组成单位,细节运用得恰到好处,人物形象就丰满,事件描述就生动,主题思想就深刻。细节生动、完美。就可以增加新闻的感染力,强化传播效果;细节有瑕疵,将直接影响新闻的生命力。甚至报纸的形象。

先来看一下细节对新闻的伤害:

“新闻报道”使用形容词过多已是多年来的顽症。这个就连刚入行者甚至新闻学院的学生都明白的基本“规矩”,为什么在现实的新闻实践中却被屡屡破坏呢?或许是由于形容词更容易带进作者的情感、“彰显”编辑的立场吧,以至于不光文内用,标题也风行。且单单使用形容词已不足以表达我们丰富的情感了。于是在形容词前还要加个前缀“很很”地修饰一番。以河南省会某报标题为例:

2008年9月16日:

4版国庆节不出远门。这张报纸留着有用(主)

那几天,正逢亚洲艺术节,郑州街头会很热闹很热闹

哪儿有花车巡游,哪儿有好看文艺节目,本版列得很细

5版这个T字路口很快就装凸面镜

5版图片标题“节味儿”很浓

2008年9月24日:

1版航天员会感到很舒适

5版环线首建BFIT专家意见很一致

6版“自下而上”的监督很重要

2008年9月26日:

5版

科技节能市直机关想了很多招

47版飞船装饰很豪华

51版太空科技影响你我生活

我们享受到的已经很多

3期报纸,标题中竟然出现这么多“很”字,难道只有这样表述,文章就生动了?标题就醒目了?感情就丰富了?结果恐怕事与愿违。

且看以上几条同题新闻。同城报纸是如何做题的:

关于“很热闹很热闹”的——

D报:亚洲艺术盛宴等您品尝(主)

第十届亚洲艺术节花车巡游、广场公园活动日程敲定

J报:异域风情花车郑州街头亮相2.5小时(主)

亚洲艺术节群众文化活动方案确定,各种精彩节目“一锅烩”不容错过

关于“专家意见很一致”的——

D报《绿城新闻》封面:多拉快跑的公交要来了(主)

这种快速公交有专用通道、交通信号优先,2013年前拟开通8条走廊

D报《绿城新闻》内文:快速公交2013年前与咱见面(主)

S报:明年上半年有望坐着BRT上班

(主)

BRT就是快速公交系统,郑州相关规划通过专家认定,首条线路最快年内开工

J报:明年,公交车有望指挥红绿灯(主)

郑州快速公交系统规划方案亮相,欢迎市民提意见

当然。这些标题或许不是最佳。但起码它没有那么多“很”。“很”字多了,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令读者生厌。

2008年10月30日,《广州日报》A22版头条《1岁女婴竟遭30岁同村男猥亵》(网络上还嫌这标题不刺激,又二次加工直接将“猥亵”改成“性侵犯”)。

这是一个普通的案件报道。1300字的文章中,对兽性十足的犯罪嫌疑人的称呼8处使用“曹先生”,2处使用“曹某”,1处使用“姓曹的男子”。查一查《现代汉语词典》,考虑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先生”一般是用来称呼什么人的?1、老师;2、对知识分子和有一定身份的成年男子的尊称;3、称别人的丈夫或对人称自己的丈夫:4、医生;5、旧时称管账的人和以说书、相面、算卦、看风水等为业的人。

老百姓间叫“先生”,无疑是“尊称”。对犯罪嫌疑人使用“尊称”,显然不够妥当。尤其是对这种恶行严重、为人所不齿者,报道时竟然还一口一个“先生”,读者不反感才怪!如同食客在一碗面条(很难说是佳肴)中吃出苍蝇一般,倒胃口得很。

此类瑕疵在新闻报道中不止一种。比如,常见的还有“这位罪犯……犯了错误”。其实,在汉语的使用当中,“位”也是含有敬意的尊称,另外“犯罪”也不能与“犯错误”画等号。

新闻报道中,靠细节写活新闻、打动读者、增强传播效果的优秀典范也比比皆是:

《处理完车祸,民警打开罹难司机手机短信来了:老公你在哪里?祝你一路平安(主)“老公,你吃饭了吗”“老公,我等你一起去买东西”……他的手机上存了40多条这样的短信,但是他再也看不到了(副)》这是《郑州晚报》获得2006年度中国晚报协会赵超构新闻奖特等奖的一篇作品。

一篇普通的交通事故报道之所以能够获得全国类大奖,其意义、其价值就在于该文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满怀深情,从车祸发生后的一个小细节出发,以妻子发给遇难老公的手机短信做主线。将车祸处理过程中交警、记者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看点突出,震撼人心,从而饱含鲜明的教育作用和警示意义。

我们不妨摘录两段——

“老公你在哪里?祝你一路平安”,这条短信他再也看不到了

同以往事故处理流程一样,民警们照例勘察现场、询问笔录、将死者的遗留物品收集起来,处理完整个现场已到午后。民警准备由死者的遗物查实死者身份,并联系死者家属。因为事故发生时,死者的手机可能自动关机了,民警张明强随手将其打开。开机后,随着“嘀”一声响,手机收到一条短信:“老公你在哪里?祝你一路平安。”

民警说,一看到这句话,就想起《天下无贼》里面,男主人公死前想给女主人公发最后一条短信,短信未发出,他就走了。这时,刚好赶来的警察替他将短信发了出去。“当时心里酸得很,很想替死者作个回复,让他的妻子安心。”民警说。但生活毕竟不是电影,他们最后只能默默地放下了手机。

“这是很平常的一句问候、却已是生者对死者的追问。顿时,我们三人相对无言,感慨万千,为一个不曾相识的在远方守候的女子,心中无比伤感和难过……”民警事后写下的一篇散文里,有这样的描述。

丈夫留下的手机。她要永远保留

昨日,记者得知,那部手机已经转到了保云女士(死者妻子)的手中。“她说,所有的短信都要留着,留着……”

“车祸猛于虎,高速公路上的车祸更是虎中之虎。重特大事故发生率比市区要高。有的司机已经非常疲劳了,却总想着,再撑一会儿就到了……很多意外往往就这样发生了。希望这件事能够让人们懂得:为了我们爱的和爱我们的人,开车时小心点吧!”民警叹息说。

新闻作品如何重视细节的采写呢?美联社著名记者雷尔迈·莫林有句名言:“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受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得收集有关细节,如面部表情、音调、姿势等。”

选择运用的细节要富有人情味,能打动读者。《处理完车祸,民警打开罹难司机手机短信来了:老公你在哪里?祝你一路平安》之所以获奖、之所以能被兄弟报社领导作为范文给编采人员讲课,探讨灾难新闻中人性化的写作手法。就是这条新闻极富人情味,它强烈唤醒了读者的“生命感觉”意识。我们被爱包围,很多时候却因生活压力、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忽略了品读“爱”的味道。读者纷纷叙说,看到新闻男主角的消逝和妻子的悲痛,真想回家搂搂老婆。报道使他们重新认识了生命是什么,如何对生命、对家庭、对社会负责。

选择运用的细节要能表现人物特点,能抓住读者。孔乙己的“长衫”,阿Q的“毡帽”,祥林嫂的“喋喋不休”,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之所以栩栩如生、深入人心,就在于典型细节的把握。文学创作与新闻写作是相通的。

如《人道主义者高耀洁》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李菁的代表作之一。在回答复旦大学讲师张志安“你发现了她裹小脚这个细节。对写高耀洁这个人物具有什么帮助”时。她说:“这一点其实非常有说服力。后来我在导语里写‘这双小脚曾是旧世界的一个象征,但在这一刻,高耀洁,这位勇敢的老人,却成了中国民间抗击新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新灾难——艾滋病的伟大象征。一些读者说他们因此感受到了一个更具体的高耀洁。”

选择运用的细节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征,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记者应该把自己想象为电视纪录片的制作人。试想。摄像镜头全景拍摄了异国情调的豪华住宅后又定格在一间茅草屋上。不需任何文字,制作人通过镜头所展示的一切已表达了许多。记者也可以通过对细节内容的灵活运用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由此可见,善于抓住人或事物的特点,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透过事物的现象掌握本质,并通过细致入微的表达告知读者,是采写新闻的基本要求。对细节的准确表达、描述,往往起着“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车祸短信新闻报道
第十三章 惊险的车祸——氢能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道歉短信
由一起车祸引发的案例思考
代发短信
车祸撞没了嗅觉 怎么赔?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