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报纸的专业化生产模式
2009-11-02胡广梅
胡广梅
摘要:财经报纸作为一种提供专业化务的专业媒体,按需定制的属性决定了其内容生产属于一种“订单型”生产。财经新闻的采写环节与一般新闻报道有较大不同,建立明确的采写行为规范是财经报纸所提供的专业化内容具有深度和价值的最重要保证。写作的模式化趋向是财经报纸专业化写作趋于成熟的标志性特征之一,而对照国内财经报纸“引语体”的泛滥与专业性的普遍缺失,“华尔街日报体”凸显专业化的财经报道写作模式值得借鉴。
关键词:采写行为规范专业精神引语体华尔街日报体专业化生产模式
财经报纸作为一种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专业媒体,其按需定制的属性决定了其内容生产相当程度上属于一种“订单型”生产,如果说目标受众是其客户的话,那么内容定位就是其产品的型号。与一般新闻不同,财经新闻报道对象的专业性较强,特别是当今的金融创新日新月异,记者没有相当的功底。写出来的东西只能是一锅夹生饭。此外,商业新闻还有数字多、事件少的特点,很容易写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正是这些特点造就了财经报纸独有的专业化生产模式。
一、基于专业精神的采写行为规范
财经报纸的内容是用来为目标受众提供专业化资讯服务的,《华尔街日报》的母公司道琼斯公司内部制定的《行为准则》里对报道写作的首要要求就是:“我们的事实是被精确和公正地表现的(accu-rately and fairly presented)。”对新闻的描述性词汇那么多,为何只选用“被精确和公正地表现”来作界定呢?这是因为目标受众对专业化资讯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不希望作过度引申和主观评判。所谓精确就是说要原汁原味、原原本本地客观呈现,不作所谓“合理的杜撰”,这与当前国内许多财经记者既未做深入扎实的采访、缺乏大量一手资料的情况下,习惯于以自己的生活经验或小道消息来弥补新闻中的不详之处的做法有着天壤之别。而所谓的“公正”就是尽量反映不同方面的观点,若有三种不同看法,就不要只报道两种,如果是负面报道,就要听取被批评人的意见,给他们一个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让受众自己作判断。国内不少财经报纸在这方面都有所欠缺。
所以说,采写行为规范是一家财经报纸专业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渗透于内容制作流程的每个细小环节,离开了规范的硬性约束,轻则导致报道质量参差不齐、良莠杂存,重则会引起不必要的法律纠纷。例如《经济观察报》刊发的《改制方案几度被否,农行股改遭遇了什么》一文就引发了农行的严重关切,认为“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未作全面调查,尤其是未直接采访所报道的对象中国农业银行,同时,该文的若干措辞和版面处理也十分不妥,严重有损中国农行的形象”。报社为此还在报纸头版刊登了一篇道歉性质的“重要声明”。其实,应该说《经济观察报》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自我约束的,它曾提出过“不冲动、不破坏、不媚俗、不虚伪、不偏激、不炒作、不盲从、不骄傲,以务实、开放的心态冷静地观察经济的走势,以全新的经济视野报道新闻”的说法,但只是这“八不”提法有些太过含混,给人留下了过大的想象空间。如果说其不具备可操作性的话,那么它被看作是一句不具任何约束力的标榜性口号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这方面,《福布斯》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在其发展的最初阶段,《福布斯》由于报道态度狂妄且内容又欠准确而为人所诟病,其第二任总编大卫梅克为挽回杂志的声誉,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雇用一些“研究助理”,专门负责对记者报道的真实性进行复查,他认为如果杂志失去信用,就算报道的火药味再浓,也不会有人把它当回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力调整之后,《福布斯》的报道权威形象逐渐树立起来,同时也促成了其“研究助理”制度的建立。
二、“引语体”与“华尔街日报体”
如果按一定的易读性和可读性标准,对特定的专业化素材进行文字的包装与加工,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一定的写作模式,写作上某种程度的模式化或程式化趋向正是财经报纸专业化写作趋于成熟的标志性特征之一。在长期的专业化写作实践中,世界著名财经大报几乎无一例外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写作模式,而国内财经报业由于标准的缺失、制度的缺位、组织架构上的缺陷等质量监控体系方面的种种不完善,尽管财经报道中不乏美文佳作,但总体来看仍然良莠不齐,更令人担忧的是,“引语体”报道在现代财经报纸中相当泛滥。
相比之下,从单日出版近百个版面的《华尔街日报》中,我们总能看到其不同的报道内容所呈现出来的若干明显的共同特征:它的写作一般不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的,而是按清晰简明的逻辑演进的:它的判断是建立在数字、事实或引语之上的:它的内容是专业深奥的,但表达方式却是浅显易懂的;它的叙述总是离不开充满人情味的细节,它的语言总是尽量平实而亲切的……这一切就构成了所谓的“华尔街日报体”,作为《华尔街日报》所惯用的一种成功的写作模式。其行文特点是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等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这种写作模式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因此广受读者欢迎。
三、财经报道专业化生产模式探析
那么,一种成功的财经报道写作模式具体应该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通过评析一篇典型的《华尔街日报》报道来做一些探讨。《计算机公司与学校》是一篇描写工业和教育联姻的财经报道,主要描述了犹他州威尔卡特公司开办沃特福学校进行计算机产品试验和教育的做法与效果。作为一篇成功的财经报道,首先是文章的结构逻辑非常清晰。从一个小学生运用计算机写作的小事例开始→学校的计算机产品和微机化教育试验→提供计算机设备的威尔卡特公司→微机市场新动向(即微机制造商纷纷瞄准中小学生市场)→其他微机商的一般情况及市场策略→威尔卡特公司的独特之处(即进行教育试验)→回到学校在学生中所进行的微机教育试验(介绍其具体内容、师生的评价与感受)→点出主题:工业与教育的联姻成败尚有待观察(悬念式结尾)。其次是报道的可读性与易读性,这篇文章可能考虑了特殊的读者群如中小学生,因此具有非同寻常的易读性。例如,不用股东的概念,而使用股票持有者:不用股价的概念。而做“股票每份从18美元下跌至3美元”之类的表述等。而在可读性方面,更是随处可见其充满人性化的细节处理,例如,开头写一个年仅6岁的“小作家”正在使用计算机写她的短篇故事,短短两段,她那稚气而又认真的神态便跃然纸上。
为了达到“精确和公正地表现事实”(即《华尔街日报》首要的采写规范)的境界,首先,前期采访必须深入扎实。其次。报道要体现出相当的专业水准。如在上例中,足显《华尔街日报》对专业水准的追求之高,特别是每期每篇报道几乎都能保持同样的专业水准,足可见其质量监控体系的执行力之强。
结语
反观国内的财经报纸,往往对专业精神的界定过于虚化、软化、口号化,不够务实、客观。例如,《21世纪经济报道》的“以务实、开放、求证的心态和全新的视角报道经济,传播21世纪经济理念”的提法可谓典型,对一家财经报纸所秉持的专业信念作如此宏观的界定,恐怕是难以物化到具体的采编环节当中去的;专业信念与专业精神作为一家财经报纸“活”的灵魂与精髓,只有将其渗透到新闻采编的各个环节中去,并转化成种种硬性的约束,例如各类规范与标准、习惯与常规甚至是严格的制度等。才会真正变成一家财经报纸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一种成功的财经报纸生产模式除了必须遵循一定的技术性或技巧性标准之外,还包括更深层次的内涵,即在这种模式中融入该报纸所竭力追求的专业精神与专业信念。离开了它们,一种所谓的模式只不过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空壳。其实,财经报纸的内容定制真正核心的问题根本不在于其专业性,而是它所提供的专业化服务的质量与水准,这种专业化服务的内涵与外延是由其目标受众的需求来界定的。
参考文献:
1、唐润华:《傲视财富:世界顶尖财经媒体透视》,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2、辜晓进:《走进美国大报》,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
3、韩杰:《(华尔街日报)成长的启示》,《青年记者》,2005f6)。
4、万智炯:《财经报纸核心竞争力分析》,《中国记者》,2008(3)。
5、万鑫:《财经报纸的“圣经”——英国(金融时报)发展策略浅析》,《传媒》,2006(10)。
6、刘劲松:《香港财经报纸的大众化取向》,《新闻战线》,2008(3)。
编校:杨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