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验方法

2009-11-02阳廷会

当代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黄花红花算式

阳廷会

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究竟存在哪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如何处理对数学的传统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呢?为此请看下面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六单元第二节内容应用题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

师:投影出示第一行摆5个圆片。第二行摆比第一行多3个,第二行应该摆几个?先让学生摆一摆,然后提问,第二行应该摆几个?

生1:第二行摆8个。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多摆3个,第二行应该是8个。

师:会写算式吗?

生:5+3=8(个)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类应用题。

生:红花有15朵,黄花比红花多7朵两个条件,问题是:黄花有多少朵?

师:(边听学生说条件和问题边画线段图并说)从线段图会列算式吗?

生:[15+7=22(朵)]一共有22朵。

评析:纵观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思维的知识含量不高。学生数学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与锻炼,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

案例二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做一个伸手指的游戏,听清要求,左边同学伸出5个手指,右边同学比左边同学多伸出3个手指,右边同学伸几个手指?同桌先做这个游戏。如何表演,能表演给大家看吗?

生1和生2一同上场。他们俩分别伸手指,一个说我伸出5个,一个说我伸8个比他多3个。

师:大家认为这两名同学表演的怎样?还有不同的表演方法吗?

生3:我认为他们表演得不太好,因为不知道谁是左边,谁是右边,为什么一人伸5个手指,一人伸8个呢?我认为我这样表演比较好。

生3和生4:(一同上场)我们俩能表演的更好(非常自信地走上场并说,大家跟我们一同表演)。

生3:我是左边同学,我伸5个手指。

生4:我是右边的同学,比左边同学多伸3个,先伸出比他多的3个手指。要求我共伸几个手指用加法计算,列算式5+3=8(个)(表演得很成功,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掌)。

生5:我认为他们表演的很成功,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先确定谁多谁少,求多用什么方法计算,求少用什么方法计算?

师:你们明白生5的意思吗?他的思维方法很好,你们会用他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吗?(出示课件:红花有15朵,黄花比红花多7朵,黄花有多少朵?)

生6:我还有一种“标一标重点词”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方法,先找条件黄花比红花多7朵中的“比”,再看比红花多中的“多”就在比前面的条件黄花下标“多”,比的后面红花下面标“少”,再看问题求的是“黄花”在黄花下面也标多,求多用加法计算列式8+7=15(朵);答:黄花有15朵。如果把这道题改变第二个条件,黄花比红花少7朵,求黄花有多少朵?解这道题看比后面是“少”,就在比前面黄花的下面标“少”,比后面红花下面标“多”。问题求黄花是多少的量,就用减法计算,列算式15-7=8(朵);答:黄花有8朵。

师:生6“标一标”的方法大家听明白了吗?现在大家学着生6,标一标的方法解答下面两题,看会解答吗?出示对比性课件:(1)小明家养白鸡10只,花鸡比白鸡少8只,养花鸡多少只?(2)小明家养白鸡10只,花鸡比白鸡多8只,养花鸡多少只?(全体学生尝试用标一标的方法解答了两道对比性的应用题)

评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通过设计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和掌握。

案例反思:

从上述不同教学设计理念下的两个案例中发现,案例一可以说是传统教法教学设计的典范。纵观整个课堂教学环节,虽然层次清楚、脉络明晰,学生也能有序地发展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但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个别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必会受到影响。

案例二中教师很好地把知识与情景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和谐、有趣的学习氛围,学生思维活跃,情感积极,交流热烈、合作愉快。教师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互相交流,互相沟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把积极思考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应用题的算法,而且能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能体现“算法多样化”、“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从而也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猜你喜欢

黄花红花算式
黑黄花天牛
黄花歌
我是一棵忘忧草
红花鳍,白鳍豚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战地黄花
天堂在天上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摆一摆
红花行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