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育教学应渗透德育

2009-11-02王永焕

当代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劳动

王永焕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的记录,是对人类过去的经验总结。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历史学科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有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宗教、战争、社会变革等,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容”。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开发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涵养学生的德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这种精神尤其在今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历史学科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下面浅谈自己在历史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1)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德育教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支柱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思想、感情、智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内在依据和巨大的动力。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之中。中华民族在屡经艰难困苦中不断壮大,成为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泱泱大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爱国主义精神力量的维系,凝聚、鼓舞与促进。华夏历史本身就是德育的源泉,历史知识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内容。

在教学中,通过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教授,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与自豪感,通过历史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古代的四大发明、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再结合当今的中国航天成就,奥运的成功举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要利用历史上的优秀人物的典型事迹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用历史人物的典型事迹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情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通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至1945年的日本投降,中国近百年屈辱历史的回顾,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深重的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树立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使学生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哲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努力去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

(2)在教学中进行远大理想教育。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西汉时期的司马迁虽受腐刑,仍旧没有动摇他写《史记》的决心,历时十四年,终于完成这部史学巨著;玄奘西行天竺取经,历经磨难,九死一生,最终取得真经,等等。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之所以能名扬千古,流芳百世,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遇到再大的困难也矢志不渝,心中拥有崇高远大的理想。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崇高远大理想教育。

(3)在教学中进行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伟大领袖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历史上,劳动人民直接创造了大量光彩夺目的精神文化财富。语言和文字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发展的;历史上许多优秀的建筑,雕刻、绘画、诗歌、音乐、舞蹈的创造,都出于劳动人民之手;在劳动人民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发明家、文明家、艺术家。教学中要利用这些生动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群众是科学文化的创造者。同时结合史实,着重指出劳动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这种“决定”作用,这种作用,在社会大变革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和突出。历史上的每一次农民运动,都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总是通过人民群众社会革命来实现的。尽管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新兴剥削阶级也加入革命运动,甚至成为革命的领导者,但革命的根本力量,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始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历史事实,引导学生,热爱劳动人民,树立爱民的思想,在建设祖国的大运动中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总之,在教学教育中,老师应深挖历史教育资源,灵活机动地创设教学环境,努力做到在历史教学中有机的实现德育教育,最大化地实现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为社会培育有道德,有知识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