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明信片里的老北京 由清末历史人物所想到的
2009-11-02江天马婷
江 天 马 婷
自从美术明信片发明以来的100多年间,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大多在美术明信片上有所反映。
今天介绍的几张明信片上的人物都是清朝晚期的风云人物,除珍妃外,慈禧、光绪、隆裕、溥仪都各自登上过皇帝,皇太后和皇后的最高宝座。这几张跨越百年的明信片,就是他们当时的写照。在这几张充满历史沧桑感和物件沧桑感的明信片中,印有光緒帝的这张尤为珍贵。其原因是一、有关光绪帝的明信片非常珍稀,二、此明信片为实寄片邮票完整、正确,邮路清晰。此明信片于1905年2月26日由山海关发出,经塘沽、上海,走海路,于当年4月29日到达当时俄罗斯帝国的首都圣彼得堡(明信片中年月日在中国是阴历,在俄是俄历,非现在通用的公历)。
明信片中这几位清末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几乎都是悲剧人物。有人说,“大清朝兴于女人,亡于女人。”即使慈禧这位女强人,在临终时看着风雨飘摇的大清,想想自己年轻守寡的一生,又要狠心毒死自己的亲外甥光绪帝,其悲剧意味也是不言而喻的。
这几张明信片,不由令人想起中国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在这里不妨做个大胆的比喻:
贾宝玉——光绪帝
林黛玉——珍妃
薛宝钗——隆裕皇后
贾母——慈禧
兰儿、桂儿辈——宣统
清朝到了光绪年间,已处于摇摇欲坠之时,“忽喇喇大厦将倾”。面对这样的时局,年青的光绪帝本想励精图治,变法维新,振兴大清,但他的这个愿望却被以“后党”为代表的旧势力所粉碎,“无力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光绪帝在个人感情生活上也颇为坎坷。光绪与珍妃犹如有木石前盟的宝黛,有情人不但难成眷属,反而演绎了一出凄美动人的长恨歌。“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而对自己不喜欢的隆裕皇后,“纵然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在晚清宫廷中,珍妃无疑带来一种清新的空气。她年轻、漂亮、活泼,略带任性:她穿男儿装,玩照相机(此时相机刚从西洋传入中国)。她深爱光绪,支持变法维新,敢顶撞老佛爷……这一切离经叛道的举动,当然为旧势力所不容。因此,其悲惨的结局也在所难免。“香魂一缕随风散,此情千载可堪怜”。
隆裕更是“生于末世运偏消”。命运处处与隆裕作对,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光绪帝,却一生得不到光绪的宠爱。她虽然有了皇后的名号,却在被丈夫的冷落中抱恨终生,守了一辈子活寡。她在光绪,慈禧甚至珍妃的夹缝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进退失据,动辄得咎。光绪死后,她发誓要替丈夫报仇,杀掉袁世凯,最后却又不得不重用袁世凯;她疼爱着小皇帝溥仪,但小皇帝却处处跟她对着干,她本想修补好千疮百孔的大清,但大清却在她的手中灭亡了……这样一系列的人生打击,莫说一个弱女子,就是一个男人也难以承受。
隆裕本是封建礼教培养出的柔弱淑女,却被历史推上了风口浪尖,担起了结束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仪式。在她颁布《退位诏书》的历史时刻,中国结束了2000年的封建社会,走向共和。
在颁布《退位诏书》(有关《退位诏书》的明信片,下期可看到)的第二年,也就是1913年,隆裕皇太后便一病不起。临终之前,她要太监将宣统皇帝溥仪抱到身边,对周围的人说:“你们不要难为他。”就这样,隆裕皇太后怀着对小逊帝的依依不舍和对人生的无奈郁郁而终。
慈禧生前把自己的陵墓建在清东陵,而把光绪陵建在清西陵,可见他们之间隔阂之深。1908年光绪去世之时,光绪陵(崇陵)尚未建成,所以并没有马上下葬,而是把灵柩停放在行宫正殿。这一放就是四年多,直到1913年11月才和隆裕一块下葬,此时已是民国初年了。冥冥之中,光绪帝似乎在等,等他的这位可怜的皇后。与光绪同时下葬的,还有珍妃。
大清至此,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言的“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悲凉之雾,遍于琼林;干净大地,送旧迎新。对逝去的依恋和对新生的躁动,使雪芹先生在为封建社会唱起一曲荡气回肠的挽歌的同时,心中或许涌起些许迷茫和惶惑。至于“兰桂齐芳”,只是高鹗的愿望,并非曹雪芹本意。
在《红楼梦》中,雪芹先生虽然预见到了封建社会的消亡,却看不到新社会的出路在何方。其实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英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法国也开始资产阶级的大革命,而华盛顿正忙于建立资本主义的新型国家,这一切,预示着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暴风骤雨的洗礼,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