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新课程与学生自主自立习惯的培养

2009-10-30

教学研究 2009年5期

左 媛

[摘要]自主自立是人适应未来社会的必备能力,要做的不仅仅让它是一种意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成为习惯。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由培养学生学会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会学知识,以适应人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完成这样的转变,非一日之功。依据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实践,初步概括总结,介绍政治新课程教学中着力于学生自主自立习惯的培养,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具体实施办法。

[关键词]自主自立;平等参与;高中政治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9)05-0092-03

1新课程让自主自立势在必行

新课改、新理念、新模式逐渐被大多数老师所接受,但是也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课堂教学中“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教法学法却涛声依旧”。新课程政治课教学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到底应该怎么来教?

信息时代自主自立意识对每个人来讲,都愈显其重要性。有了自主自立学习的能力,无论知识更新如何快速,技术如何综合化,都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及时有效的掌握新的知识和信息,提高自己。

2新课程中的自主自立究竟是什么

“自主”就是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立”就是学习者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中学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显著、最根本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应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努力使学习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活动、自我拓潜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具有自主自立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打破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有许多工作要做,仅仅是为新课程而新课程是不足取的,需要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更需要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更强调的是对学生自主自立学习能力的着意培养,包括强烈的求知欲,刻苦的钻研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客观的评价论证。这一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3 培养自主自立的微观操作

自主自立从意识、能力转化为一种行为习惯,在操作中可以让学生转变角色,参与到教师这一行列中来,参与备课,参与命题,开放式互动式教学。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改变课堂机械沉闷的状况。

3.1参与平时各种测试的命题

认真做好组织发动。首先给学生讲明自己命题的意图,命题的原则,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做一定的题型示范,赋予学生一种责任感和义务感。

放手自由命题。指定范围(一单元或一模块),放手发动,广开思路,挖掘潜力,让学生自由命题,题型不限,但是有题必有“标准答案”。每人各出一份。个人认为,综合探究题型最有效,学生也最感兴趣。

小组交流讨论。每个小组通过评议,拿出一份较为理想的试题及标准答案。

师生严格审议。师生协同努力,集思广益,对小组讨论出的试题择优组合,审定出一份代表全班精华的试题正式使用,或以抽签的形式从各小组讨论出的试题中抽取一份使用。

形成班级“小题库”。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同学们对命题不仅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还会把每一单元,每一模块中出的试题加以归类组合。长期坚持不懈,教学中就拥有了一个“小题库”。“小题库”是同学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每当拿到自己出的题目,他们都会感到格外亲切,体会到了分享“劳动成果”的愉快,会因为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承认而高兴,做起来劲头也就更足,兴趣也更浓了。

3.2参与新授备课

钻研教材。让学生参与备课其实是教会他们钻研教科书。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独立阅读,理解新课内容,掌握教材梗概和体系,尝试找出新课的逻辑结构、重点、难点和关键。

编写提纲。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编写出自己认为较为切实可用的提纲,便于系统掌握,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阅读参考书。指导学生复习旧知识,阅读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参考书,占有有关原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再针对提纲,修改补充,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记忆。

带着问题听课。指导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善于找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一时不明白的地方,作出标记,暂且一放,听课时特别留心。带着问题听课,心中有数,有条不紊。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所说的“学须存疑”、“学则须疑”,就是这个意思。

变“备课本”为“笔记本”。长期坚持,不断积累,经过多次修改补充、提炼加工而成的“备课本”就成为极好的“笔记本”了,同时又是一份最得力的复习资料,与老师的备课笔记相映成趣。

3.3创设探究环境,留有思维时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知识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参与命题、参与备课并不等于就是自主自立,也不是政治新课程的全部。

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通过综合探究,设障碍,布迷局,揭矛盾,创设认知环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于知识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这种情景,能引起学生对老师所提问题的高度注意,投入自主自立的探索中。

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2]知识点时,本人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组织教学。根据参与备课的原则,本人在课前要求学生事先备课,围绕相关内容收集资料,课中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反方和裁判方,以“现代社会要不要艰苦奋斗”为题进行辩论。教师也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进行适时点拨。必要的引领,还在关键处提供佐证,最后对辩论活动进行总结,对辩论过程中学生的错误认知予以纠正。通过辩论学生各自暴露自己的认知、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相互沟通、交互反思,激活了学生的自主自立意识,激发出潜能。通过辩论,也促进了师生交流和学生的合作,培养了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

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时间与空间,不要一味追求教学模式的完整性,使学生的参与活动走过场,应多采取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

4自主自立能力培养的宏观策略

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一定意义上说,新课程的核心在课堂,关键在教师,主体是学生。自主自立能力如何不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以自己美好的人格影响学生,以自己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努力实现学生自主自立理念由理论向实践转化。

4.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高考模式政治虽为必选科之一,但打等级的做法让学生心理上总有些异样。政治老师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时间较少,任教班级又甚多,要建立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好象比较困难。其实不然,师生关系的建立并不在于接触的时间多少更不在于那些说服教育。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杆秤,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那杆秤的分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建立一个平等民主师生关系就容易多了。所以政治老师不能忽视每一个与学生接触沟通的机会,放弃“师道尊严”,用一颗真诚的心,就象对待朋友一样,理解和信任每一位学生。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对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学生视为自己朋友的那种教师”[3]。

4.2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新奇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求知欲是一种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又带有一些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

首先要创设适宜的问题环境,控制难度。如笔者在讲“有序的政治参与”[4]内容时,就开门见山地说:“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人人都应该利用法律武器来进行有序政治参与。”然后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解决:①本地建有港口化工园区,假如一小型私营化工厂老板见利忘义,不顾反对,将污水直接排入附近的小河。如果你是当地群众中的一员,你如何有序寻求解决途径?②你知道的与我们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有哪些?除此之外,你认为哪些是无序参与的行为?问题一抛出,学生们情绪高涨,每位学生都被调动起来参与到这种“生活化”、“乡土化”的自主活动中。这样就用一个启发探究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创造思维、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其次应支持学生好问的积极性。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了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

4.3教师的严谨指导

阅读指导。政治新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涵盖量大,纵贯各种社会现象,所以阅读能力是学习政治最基本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时政背景对学生进行充实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在开始的时候仍然可以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对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应该适当的转化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牢固掌握;对不容易掌握的理论、规律等内容,可以转化为讨论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散性思维、横向纵向联系、多层次比较,达到正确、全面、深刻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接着要对学生阅读的习惯和方法进行纠正。不少学生由于抓不住重点或者阅读不仔细,致使答题不准确或者用词不规范,每逢出现这种情况,就应该及时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教材中文字、图片等各种直观情境材料使用意图,分析问题与内容的联系,正确的答题思路,在教材大量政治材料中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技巧,使学生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真正懂得怎样正确阅读和理解政治情境材料。

思维指导。政治的每一模块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政治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掌握。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各大模块下分若干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民主政治、政府、政党、国家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生产与消费、对外经济等;哲学专题下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等。

探究指导。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政治新课程教学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在学生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敢于讨论、善于发表自己见解时,教师就应该注意指导学生挖掘学习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逐步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相互之间提出问题、学生提问老师等多种提问方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做到了集思广益,同时也让学生在自读、自问、自悟、自解中初步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成功喜悦,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过渡。

4.4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强调的自主自立,并不是说,课堂上就不要老师了,而是老师在课堂上的作用转变了,由原来的“授鱼者”变为“授渔者”。开始,老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舞台”。如《政治生活》第四单元中的“国家利益”、“国家共同利益”[4]等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他们利用计算机查找大量鲜活的资料,用最新、最形象和最生动的录像画面制作课件,充当外交部发言人兴趣盎然,学习的内驱力空前提高。有的时候课堂上老师的言论也会遭到学生“肆无忌惮”的反驳,虽然老师的“师道尊严”不复存在,可这正是所希望看到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学生自主自立习惯的培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而应该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解放自己”,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教师要鼓励学生超过自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肩膀上,走过新课改的阵痛,走向希望的顶峰。

参考文献

[1]刘守旗,丁勇,俞润生.教育的艺术:苏霍姆林斯基100教育案例评析[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