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教学”的优势与障碍
2009-10-30郭运德宫翠玲
郭运德 宫翠玲
所谓“有效课堂教学”,从评价标准的角度来解释,是指教师在社会资源耗费尽可能节约的前提下,通过教学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而在义务教育阶段,节约资源最直接的体现是不要以牺牲学生的业余时间或身体健康为代价,努力让学生在课内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和谐统一发展。
一、“有效课堂教学”的优势
1. 有利于学生“双基”的发展。课堂教学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过程。按照新课程理念,这个过程不仅看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看重学生对过程的体验、情感的交流、精神的充实。在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与情境,合理、恰当地引导学生,让其思想与书本发生碰撞,将新旧知识进行交融,在体验的过程中感受与思考,在此基础上掌握方法,升华出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得到了知识的传授,而且得到情感的启迪、方法的指导、能力的锻炼与人生境界的提升。
2. 有利于激发兴趣。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在对知识特点、内容发生兴趣时而引发的。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挖掘教材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努力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3. 有利于学生有效参与。在有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营造成学生熟悉的活动场景,把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提高学习活动效率。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性学习活动,让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有所发现,并能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掌握科学探索和研究的方法。教学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师生共同研讨等探索性活动,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水平,从而有利于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同学间积极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构建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现欲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这种方式抑制了学生的交流热情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效课堂教学中大胆为学生提供表达能力的空间,教师有意识地设置疑问情境,引导学生不断探索,不断产生思维热点,不断产生高潮点,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以兴趣促进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实现“有效课堂”的障碍
1. 缺少教师精心准备。很多教师没能做到超越教材,没能做到在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要准备好保持镇定、随机应变,缺乏从容应对的教学机智,以及克服困难需要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精神。因此课前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程度和接受程度,根据班级学生所存在的学习能力差异,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妥善处理每一个教学环节。只有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教学框架,才能抓住目标与要点;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多变、新颖,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自主建构。
2. 缺乏教师理性反思。许多教师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及时记录下课堂中的感受与得失,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写出随笔、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新课程特别强调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能够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师必定是反思型教师。针对教学中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3. 教师的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能力包括:知识面、讲解方式、处事方式。具备了这些要素,在上课的时候,才能旁征博引,游刃有余。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让学生接受起来更方便。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理解知识,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提升。所以教师能力素养高,会让课堂充满生机!
4. 缺乏发展性的理论指导体系。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不到位,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探索一套完善的具有指导性的理论体系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