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009-10-30裘华英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5期
关键词:磨课荒漠荒漠化

裘华英

“磨课”是最近教研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教研方式,每次研讨课、优质课、观摩课……各种类型的公开课都得“磨”上两遍、三遍甚至更多遍。所谓“磨课”就是执教教师请教学专家或同伴给予专业指导,通过不断学习与实践,使某课成为水平较高的精品课的过程。我们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Ⅲ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课的磨课过程为例,看看磨课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第一次教学流程:

1. 用“全球面临的荒漠化挑战”数据,引入荒漠化的含义。

2. 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荒漠化、土地退化等概念。

3. 展示一组荒漠化景观图,让学生了解其他荒漠化类型,并结合生活经验,总结荒漠化的危害。

4. 展示罗布泊、消失的楼兰和楼兰美女复原图,分析楼兰古城兴衰的原因;再深入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5. 探究:据了解,在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红色荒漠”,为什么南方湿润地区也会出现“红色荒漠”?与西北的荒漠有何异同?

6. 了解了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后,请同学们做一次整治区域环境问题的医生:如何防治荒漠化,可采取哪些措施,我们中学生又能为此做些什么?

第二次教学流程:

1. 利用当地拍摄的红色荒漠景观图片导入,引出本课主题,点出红色荒漠化的概念、分布地区、分布特点,指出红色荒漠就象南方大地上的“牛皮癣”。

2. 分组讨论:从自然和人为两个角度分析“红色荒漠”形成的原因。

3. 思考:(1)南方低山丘陵区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相比,哪个损失更大?为什么?(2)综合自然因素,龙南山区和龙北丘陵区,哪里红色荒漠分布多?为什么?(3)考虑人为原因,在2000-2008年间,龙南山区和龙北丘陵区,哪里红色荒漠分布多?为什么?

4. 阅读后抢答:消灭南方“牛皮癣”,大家齐动手(“红色荒漠”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有了对南方红色荒漠的学习基础,再学习课文正文内容:什么是荒漠化?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各是什么?分析龙游红色荒漠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异同。

5. 研究性学习:根据教师给出的红色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土地盐碱化、黄色沙漠化、白色沙漠等化材料,每个研究小组选择一个土地荒漠化课题,研究学习并掌握其概念、分布、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

第三次教学流程:

将荒漠比喻成妖魔,荒漠化的危害比喻成罪状召开审判大会。

审漠(魔)大会

原告:人类,代理律师团:高一(4)班1、2组同学

被告:荒漠(魔),辩护律师团:高一(4)班3、4组同学

主审法官:执教教师

陪审团:听课教师

要求:每位律师只能陈述一次,经阅读和讨论后,请两个律师团的各位律师写好各自的陈词,陈述给法庭。

原告代理律师团:谁是荒漠(魔),何方魔也?→荒漠(魔)所犯何罪?→陈述荒漠(魔)犯罪证据→采取何种防治措施。

被告辩护律师团:对原告所述有无异议? →自述犯罪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冤情陈述:人类责任远大于荒漠(魔)自身的责任。

法官(教师)将律师(学生)所陈述的核心内容板书在黑板上,以肯定和鼓励学生发言:

荒漠化所犯之罪(6点危害),荒漠化产生的人类责任(3点后果)。

一、磨课“磨”新了教学理念

1. 教材观新了:第一次教学,教师对教材内容做了细致地梳理,进行到位地传授,层层推进环环紧扣。我们感觉到教师固守了“教材是根本”的理念,注重知识的传授,要求学生亦步亦趋,把学生禁固在狭小的课堂范围,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味索然。第二次教学,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调整。从本地的红色荒漠为切入口,讨论红色荒漠形成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再学习课文内容:什么是荒漠化、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已有“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第三次教学,大胆设计了“审漠(魔)大会”,将教材内容情境化,静态知识动态化,说明教师认为教材是资源、是范例,有了“用教材教”的理念,已自觉地把教材作为“文化中介”,帮助学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地理知识体系。

2. 师生观新了:第一次教学教师“以教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是教学的施动者;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的受动者。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能得到体现,学习积极性不高。第二次教学,从学生家乡拍摄的一些图片导入,讨论红色荒漠形成的原因,抢答红色荒漠的危害和防治措施,预留研究性学习作业。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教学“以导为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第三次教学,教师已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审漠(魔)大会”中学生以律师身份来学习,人人参与,展现自我,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以法官身份参与其中,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上师生分工合作、共同探讨,营造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和谐关系,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合作伙伴。

二、磨课“磨”精了教学设计

前两次的教学,采用讨论、抢答、探究等方法,却发现学生的阅读学习、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缺乏有效性。阅读不够认真,多数学生未能动笔勾画或记录;自主学习的参与面不够广,大多数学生只是看看教材,回答问题也是朗读课文原文,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提炼;讨论引时参与程度不高,平时爱说话的学生在讲话,大部分只是自己看书,没有参与。究其原因是教学设计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最后一次教学,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合作学习”的设计思路。把原来的用全球面临荒漠化挑战数据和本地的红色荒漠图片导入,改为设置审判大会情境,变教师“设置通道”为“创设情境”,创设让学生充分探索与思考的模拟法庭情境,给学生展示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让学生以律师身份进行法庭辩论,学生的兴趣浓了,讨论热烈了,潜能被激发了,几乎每一位律师都写出了陈词,且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学中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用脑想、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使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得到发展。除落实了需掌握的知识点外,还有意外的发现:一位学生写了一首诗来陈述自己的观点,还有些学生提出荒漠化有弊也有利的观点。这样的教学设计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平时因教学任务的繁重等种种主客观原因,我们对教学设计无暇斟酌再三,只有在磨课中,我们才会对教学环节再三思量、教学方法反复权衡,在不断的试教——评教——再试教的过程中,思考:这节课究竟教什么?这节课究竟怎样教?这节课究竟怎样学?等等。教学设计在反复打磨中渐臻完善,每一次修改都使目标定位更准确,内涵挖掘更深刻,教学梯度更鲜明,时间分配更合理,重难点处理更完美,师生活动更精当,教学方法更灵活,课堂也更加灵动,最后达到艺术的层面。

三、磨课“磨”出了创新精神

每次磨课几乎都集中了所有参与人员的学识和智慧,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在几轮磨课当中被磨教师经历了一次次的试教、反思、修改后,在借鉴与思考中,有灵感了,顿悟了,于是教学设计新颖了, 教学过程让人眼前一亮了,课堂教学更富创意了。如本课例中把“红色荒漠比喻成南方大地皮肤上的癣,又痒又难看”,“将荒漠比喻成妖魔,荒漠化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比喻成罪状召开审判大会”等等。评课中参磨教师的点评,是自己的所思所想,是草根的,也是新颖、独特的。教师相互间思想的碰撞时时闪出创新的火花,合理的借鉴又是创新的开始,在磨课中处处彰显着教师的创新元素。

四、磨课“磨”厚了教师功底

磨课让被磨教师必须一次次地面对学生及听课教师的检阅,如何不在众多的同行面前丢脸,如何让听课师生不感到乏味,无形中给了教师压力。因此精心选课、备课、上课,认真查资料、做课件,反复推敲每一个环节、认真斟酌每一个细节,下功夫设计教学亮点,对语言进行千锤百炼,对教材不断深入理解,对学生不断充分预知……于是计算机操作娴熟了,教学流程顺畅了,语言幽默精练了,教学方法灵活了,课堂驾驭能力增强了……同时痛苦地感觉到自己“家底”不厚,做不到信手拈来,这样的痛苦与日俱增,只能逼自己去浮华、耐寂寞、守住宁静的心灵,认真磨砺自己,去读书,去读好书,去读万卷书,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内涵,为保证每一堂课都有源头活水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磨的教师在议课时必须发表各自的见解,讨论时理论性强了,意见也更客观实际和具有诊断性、穿透力了。一次次地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思路、一次次地听评课,常产生一些新问题,有新收获。磨课中教师的成果不断:如教学设计、说课稿、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踊跃发表在网上的文章和磨课体会等等。毋庸置疑,磨的过程就是教师研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正是有了这一次次地磨和练,我们的水平提高了,功底加深了,教学技艺日渐成熟了,上起课来更驾轻就熟了。

磨课是精雕细凿,是精益求精。它磨出了崭新的教学理念,磨出了精彩纷呈的精品设计,磨出了教师思维创新的火花,磨出了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没有冲破泥土的艰辛,哪有鲜花令人惊羡的美丽”。磨课,充满困苦与彷徨,充满希望与收获。在磨课中,我们博采众长,相互启发,共同进步,快速成长!

猜你喜欢

磨课荒漠荒漠化
我的“磨课”三部曲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荒漠生机
荒漠水塘
教师工作坊中促进知识建构的磨课活动研究
西风凋树惆何处,灯火阑珊情满路
幼儿美术滴洒画法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戈壁荒漠老旧小区环境改造的实践与探索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