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创造
2009-10-29巩学贤于春旺
巩学贤 于春旺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发现与创新的能力。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阅读与鉴赏”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强调对文本要善于发现问题,能多角度多层面地阐发、评价和质疑,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研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那么,如何鼓励学生探究呢?
1 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提问,创造提问条件,并提高他们提问的信心
青少年阅历浅,理解问题难免出现偏差,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肯定。引导学生读书要深入探讨,细究精研,不仅要理解文章的要旨、作者的用意,而且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探根究底,得其精髓。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取、领悟智慧和情感的内涵,更要引导学生跳出来,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把文章读透读活,并不断创造、产生新思想。这样,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教师要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都具有求知欲、表现欲和成就欲,这是产生学习兴趣并进而形成学习动机的基础,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并积极参与这一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个体,多留给学生一些联想想象和探究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不讽刺挖苦学生。教师的作用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指导学生自己去品读,鼓励他们充分交流思想,发表见解。这样,学生才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善于提出问题,摈弃那种“我的看法不会招致什么结果”的忧虑,从而也使其心理和谐力得以良好的发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善地融为一体。
3 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的解读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歌德也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都是探测不到底的。”这也说明文学作品可作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和感悟。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表明自己独特的见解,作多元的解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有利于培养、形成、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鲁迅的《祝福》一课,“祥林嫂是被谁害死的”这个问题似乎无需争论,正如许寿裳所言:“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但仍可以进行多元解读:是鲁四老爷和四婶,是小说中的“我”,是卫老婆子和祥林嫂的婆婆,还是柳妈和鲁镇麻木的民众?
让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实际上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对作品进行独立思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那种将作品主题固化,把学生拘囿于某一答案的做法,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对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思维的扼杀。
4 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多元评价
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和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使学生透过人物的外在语言、动作、神态,认识其内在的性格特征,从而准确理解人物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把握人物形象的本质。而这些正是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关键和核心,也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习《氓》一首诗,设计“谁为女主人公的命运买单”等讨论问题,学生发言踊跃,有人说是“氓”,有人说是她自己,有人说是父母兄弟,也有人说是社会,答案异彩纷呈,持之有据。这样的例子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
可见,对人物形象的鉴赏与评价也可以有与传统不同的见解。不过,反对对人物形象进行模式化、单一化、绝对化的评价,但也不赞成作任意的曲解,而是鼓励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依据,证明他们独到的、新颖的见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的说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一种信息的相互传递,教师与学生都需要不断从对方获取信息来调控自己思维的对象、趋向、进程和节奏,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期盼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能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同时也能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许多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严肃认真而又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手、脑、耳、口并用,真正学到新知,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果真如此,“善莫大焉”。
(作者单位:1 山东省桓台第二中学;2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