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最牛的官腔”看自称的使用

2009-10-28林周维娜

现代语文 2009年9期
关键词:官职寡人老子

最近,“史上最牛的××”之类的说法常常出现在传媒和人们的交际中。2008年5月22日《南方周末》发表的《灾后北川残酷的一面》一文中,就出现了一个“史上最牛的官腔”的说法:去年5.12大地震中,当救援队来到北川县委大楼勘察时,废墟下传来了县委政法委书记的呼救:“救救我,我是张书记!”这个呼救在网上迅速流传,被网民们称为“史上最牛的官腔”。在一片谴责声中,这位张书记出来做了澄清,说明自己并不是要打官腔,只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其实,从应用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很简单:张书记把他称用作了自称。

所谓“自称”,就是自己称呼自己,在别人面前对自己的称谓,汉民族传统的方式是贬低自己。所谓“他称”,是在交际中对他人的称呼,为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传统的方式一般采用褒扬的手段称呼他人。但是,由于自称、他称可以用于同一个人,而自称又往往因听话人的不同而变化多端,以致很多人或混淆了自称、他称的差别,或错误地使用了自称,导致了交际的失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他称误用为自称

如上所述,他称有尊重对方、抬高对方的意味,如果用为自称,当然就变成抬高自己了。官职名称和某些职业称谓如“老师、师傅”等,本身就具有尊敬的色彩,如果用作自称就会给人骄傲和自负的感觉。

先说官职名称用作称谓的(不是用作身份和职责的介绍)。也许是受儒家等级思想的影响,对中国人而言,民与官就是两个等级。官总是高高在上,官职本身也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认可,所以官职名称总是带有尊敬的意义。尤其是“姓氏+官职名称”连用,其尊敬的色彩更为明显,一般只用于他称。如:

(1)王村长,这次多亏你呢。咱们家孩子才能继续上学。

(2)温总理,谢谢您啊,有您在我们就安心多啦!

但是,时下有些人却习惯于把这类他称用作自称。例如我们经常听到很多人和别人通电话时说“我是张校长”“我是刘经理”之类。虽然其本意可能是想客观地介绍自己的身份,但旁人听来却多少会有一不舒服的感觉。“史上最牛的官腔”正属此类,即把他称误用为了自称。

再说“老师、师傅”之类的称谓。由于尊师重道的传统,这类称谓无论是否与姓氏连用,都具有明显的尊敬色彩,因此“老师”和“师傅”不能用作自称。但是,面对学生、学徒时,为师者往往难以找到恰当的名词自称,所以,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直接借用学生、徒弟的口吻,以“老师”和“师傅”自称。但如果对所有人都如此自称,就不太妥当了。我们经常听到,一些人在和其他人交谈的时候,自称“我是张老师”“我是高师傅”之类。这使人不能不怀疑“老师、师傅”的尊称性质。因此,对学生、学徒以外的人自称“老师、师傅”是不可取的。

误把他称用作自称的现象当然不止上述几类,但官职名称、老师、师傅是最常见的被误用的他称。

二、自称本身的误用

如上所述,人们使用自称常常是贬抑自己。如古人常称自己为“敝人”“愚”“仆”等等,现代的“在下、属下、卑职、学生”等也是常见的自称。自称既然是用来称呼自己,又怎么会有误用的现象?因为自称的使用,处在动态的环境中——听话的对象是变动不居的,所以必须根据不同的听话人来使用自称。这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根据对方的身份来选择恰当的自称

一个人在不同的对象面前可以是“老师和学生”“下官和本官”“老子和儿子”等,因此要使用不同的自称。这种不同角色转换的依据是对方的身份。如:

(3)“本官决定这次的事情就算了,当是给你一次改过的机会。”

“下官多谢何大人。”

这是电视剧中的一段对话。同为朝中大臣,自称却各不相同。其实“本官”是对比他小的官和百姓而言的,“下官”是对比他大的官而言的。这位自称“本官”的何大人,如果遇到职位更大的人物时,自称就只能是“下官”了。再如,电视剧中一个太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微服私访,与当地官员的一段对话:

(4)“你这草民竟敢私闯衙门,本官先罚你五十大板。”

“大胆,本太子受父王之命微服私访,视察民情。你胆敢对本太子动刑?”

“下官知罪,下官知罪,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这位官员一开始还是声势嚣张地自称“本官”,摆着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当发现所谓的草民竟然是太子时,则忙把自称从“本官”改为了“下官”。

虽然当今社会是一个平等的社会,不再像古代那样等级制度森严。但是“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论在何处都不能够缺失,必须根据交流对象来决定自称的使用。民间流传的儿子骂老子的绕口令式的笑话,就是不管听话的对象错误地使用了自称——“老子不是看在你是老子的老子的份上,老子就要揍你一顿。”

(二)根据自己的身份和职业来选择恰当的自称。如:

(5)老夫今年七十一,不过身体倒还十分硬朗。

其中的“老夫”能够用来自称,是因为说话者已有七十一岁。因为“老夫”的使用对年龄是有限定的,至少要超过四十岁。试想一个二三十岁的人,满口的“老夫”,会有什么样的交际效果?在这方面,“寡人”一词最具典型性。“寡人”一词只有一个人可以使用,那就是皇帝。试想,一个平民百姓称自己为“寡人”结果会如何?在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中,慕容复最后的结局是自称“寡人”,那是因为他疯了,否则等着他的就是杀头的结果。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粗俗的自称,其本质也是错误地判断了自己的身份。如:

(6)你爷爷我今天高兴,不跟你计较。

“爷爷”这一称谓在孙子面前用作自称时,并不带有任何粗鲁的成分。但从这个句子中可以发现,这些称谓与使用者本身的身份并不相符。使用者用较高于自己本身身份的称谓来自称,是故意提高自己的身份,对其他人形成一种压迫感,其霸道之气溢于言表。这类词语常常被黑社会、流氓、地痞等不良分子所使用,带有一种不尊和粗俗的色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能随意使用与自己不符的称谓,而必须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称谓。这不仅仅是一种称谓使用的秩序规范,更是一种社会“礼”文化的表现。

语言最本质的属性是社会性,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但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约定,而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无论是他称误用为自称,还是自称本身的误用,其根本问题都在于没有好好地把握“礼”这个中国文化的精髓。“自称”从其带有“称”字开始,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礼”的色彩意义。面对当今精神、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以“礼”作为使用原则,正确使用自称。

希望“史上最牛的官腔”不是一个开始,而是一个结束。

(林周维娜 杭州 浙江财经学院中文系 310018)

猜你喜欢

官职寡人老子
宰相这一官职怎么来的?
古代的任免升迁
寡人的自信撑爆宇宙
漫画
编辑部的故事
智者老子
寡人之于学习也
寻找老子【三】
“父母官”新注释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