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与汉语新词新义的产生

2009-10-28王立杰易正中

现代语文 2009年9期
关键词:新词隐喻机制

王立杰 易正中

摘要:隐喻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语言现象、文化现象。它以相似性为基础,并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是产生新词新义最经济的方法。本文从隐喻理论出发,分析了隐喻在新词新义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隐喻化词汇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隐喻 新词 新义 机制 隐喻化词汇教学

一、隐喻生成新词新义的机制

(一)隐喻的含义

研究词汇意义的发展,离不开词源学和语用学的研究,而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则是语言的认知基础。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对人们认识事物、形成概念以及促进语言的发展都起着重要作用。Lakoff和Johnson对隐喻的定义是“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这个投射的过程以事物之间相似性的联想作为心理基础。隐喻也可以说是利用一种具体的、人们所熟知的概念,去表达另一种新的、抽象的概念。例如“爱情是一段旅途”就是用人们熟知的“旅途”来隐喻不易理解的“爱情”。

(二)隐喻创造新词新义的机制

隐喻对汉语词汇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新词新义产生的重要方式。现代汉语很多复合词都是通过隐喻创造出来的。其心理基础是两事物间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以及人类的“通感”隐喻思维。

1.相似性隐喻与新词新义的产生

“相似性”指事理的相似,是通过认识总结出来的,不是词语本身具备的,是说话者在使用词语的过程中“联想”出来的。根据相似性原则,人们可以用自身的、熟悉的事物来隐喻外界的、不太熟悉的事物,从而创造出新词。例如,人有头、脚、腰,根据隐喻思维,山体结构与人相似,于是有了“山头”“山腰”“山脚”。从而“头”“腰”“脚”的意义就扩大了,具有了新的职能——兼作语素构成新词。

除了创造新词,“相似性”隐喻还是词语产生新义(主要是比喻义)的重要途径。这种隐喻思维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的。词的基本义与隐喻义之间有着共同的语义特征,本义与隐喻义通过象似性连接在同一个语义范畴内。例如,“工程”原义是土木建筑或其他生产、制造部门用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隐喻化后常用来指需要投入巨大人力和物力的工作,如“五个一”工程、“希望”工程、“211”工程、“爱心”工程、“幸福”工程。

有些词起初造词时只有基本义,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事理相似又产生了隐喻义,例如:心脏、虎口、风云、猴头、根源、风雨、骨肉、治理、汇集等。

另一些词,起初造词时便只用其隐喻义,或是在使用中隐喻义更通行,本义反倒不用了,例如:心腹、爪牙、肺腑、领袖、泰斗、走狗、根本、流派、龙须面等。

还有一些词在现实世界中根本不存在,纯粹是人们在现实事物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但其隐喻既奇妙又合情合理,并能产生独特的使用效果,例如:救星、心弦、笑柄、傻瓜、铁拳、可怜虫等。

此外,同一种类事物的相似也可以联想成新词新义,这种隐喻叫做类比,如:

女士—男士 功劳—苦劳 空姐—空嫂 工薪族—追星族 红唇族—新潮一族

面的—马的、驴的、摩(托)的 遗老—遗少 音乐人—电视人、电影人

隐喻性联想是无止境的。由于联想的基础和角度不同,所使用的语言材料也不同,所以产生了同一事物的不同词义表达。例如:

番茄:外来的,果实像茄子一样生长在植株上。

西红柿:外来的,成熟的果实像红色的柿子。

西湖:地理位置在杭州市以西。

西子湖:取意于它的湖山秀丽,像古代美女西施一样妩媚。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一种语言的词往往并不反映外部世界的全部实际情况,只是反映出操这种语言的人注意到的地方”。因而,尽管世界上的自然事物都是一样的,但各种语言给同样事物命名的角度却可以各不相同。

2.通感性隐喻与新词新义的产生

通感造词法也是由隐喻而来的。在日常生活经验里,不同感觉能由于心理作用引起人相似的反应。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中说:“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彼此可以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体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去……‘热闹和‘冷静两个词语也表示‘热和‘闹、‘冷和‘静,在感觉上有同一气之处……”。利用通感引申的词义还有许多,如“痛苦”,“痛”是痛觉,“苦”是味觉,引申为感情的痛苦;“泼辣”,“辣”是一种刺激的味道,人的性情激烈也叫“辣”。“冷峻”“热门”“红人”“快乐”“心酸”“温柔”“强硬”等也是如此。人体感觉器官的功能可以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语言中,表示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的词也可以相互通用,如:苦衷、毒辣、硬心肠、肉麻、寒酸、大方、口甜、眼热、绿帽子、冷眼、薄情、厚道、软骨头等。

3.相关性隐喻与新词新义的产生

事物之间没有相似点,但有不可分离的关系时,其隐喻主要依靠相关性联想。人们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以甲事物之名来为乙事物命名。这些关系可以是特征与事物本身的关系,也可以是局部与全体的关系,还可以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相关性隐喻在词义引申发展过程中也同样重要,只不过产生的主要是名词,影响范围没有相似性隐喻那样大。相关性隐喻思维还产生了许多新词义。例如“东西”,据梁章钜《浪迹续谈》卷七,“通行之语,……谓物为东西。物产四方而约举东西,犹史记四时而约言春秋耳”。其它如:

a.以部分代全体:江山、须眉、眉目、红颜、春秋、水土、风水、买卖、出纳。

b.以具体代抽象:玉帛、头脑、尺寸、脸面、举止、捧腹、江湖、褒贬、瞑目。

c.以工具代事物:丝竹、干戈、笔墨、针线、翰墨、口齿、口舌、丹青。

d.以行为、特征代事物:巾帼、行伍、脂粉、粉黛、烟火、裁缝、细软、布衣、拂尘。

e.以产地代产品:龙井、茅台、景德镇。

f.以专名为共名:红娘、雷锋、西施、诸葛亮、林黛玉。

这种隐喻手法既产生了新词新义,表达了新事物、新概念,同时由于它是建立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用人们原已熟悉的事物或现象的名称来表达新事物、新现象,所以不会增加人们的记忆负担。

二、研究新词新义产生过程中隐喻思维的意义

认识事物首先是从感知信息开始的。感觉到的事物要经过加工、组织才能被理解和记忆。以相似性为原则的隐喻是指人们容易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看作一个单位。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被给予相似的名称,类似事物可用来互为隐喻等等。而在识别和记忆事物时,人们倾向于寻找有规律、变化小的整体,这就是相关性原则。隐喻思维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能将表示截然不同语义概念的词放在一起而创造和理解隐喻。

(一)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用已有的语言形式和材料创造新词,符合语言经济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出现,出于传情达意的需要及语言经济原则的考虑,人们常用已有的词语来给它们命名。隐喻就是语言表达思想的经济而有效的手段。

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实现隐喻化的一种基本的、重要的起源。人们刚刚认识世界时,是从最近、最直接的事物开始的,而距离人最近的,就是人的身体,所以人们很自然地就把自身作为了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概念,便形成了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隐喻认知方式和隐喻语言,使原来的词义得到了扩展,具有了除表示人体器官以外的抽象意义。例如:书皮、果肉、船头、页眉、针眼、心眼、木耳、手背、心窝、心扉、老手、大腕儿、软骨头等。

(二)隐喻思维使词语意义发生转移,使人能用具体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意义和感情。

相对于复杂的外部世界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言,任何语言的词汇都显得极其贫乏。隐喻则富有表现力,能言简意赅地表达复杂的思想。隐喻化能够表达抽象的事物和思想,增强语言的表达力。人们习惯借用具体的方位概念或方位关系喻指一些抽象概念或抽象关系,甚至某些难以捉摸的心理状态,从而形成抽象思维的手段。如:

1.以简单喻复杂:夸海口、吊胃口、拖后腿、走弯路、走老路、留后路、热心肠、直肠子。

2.以具体喻抽象:半瓶醋、睁眼瞎、家常便饭、香饽饽、现成饭、老油条、二百五、炮筒子、吃醋、吃香、吃苦头、甩包袱、开夜车、露马脚、交白卷、开绿灯、碰钉子。

3.以通俗喻科学:电流、气流、菜单、储存、声波、微波、光波、电磁波、电子邮件。

隐喻增强了表达形式的形象性,引起了人们丰富的联想,将人的主观经验、情感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三)隐喻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化的反映。

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婚姻形式、风俗习惯、亲属关系、姓氏名讳、地理、法律、礼仪等方面的内容都是影响人类认知的重要因素,反映在语言中的隐喻也就必然会带有一定的民族文化色彩。以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或历史、地域为基础产生的隐喻被称作是具有文化特征的隐喻。汉语中与“龙”有关的隐喻,如称皇帝的身体为“龙体”;表示父母对子女怀有厚望叫“望子成龙”;描述一个人很有生气和活力的样子是“生龙活虎”等。而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会吐火的凶狠怪物,自然就不会产生把子女隐喻为“龙”的词语。其它如月老、红娘、红丝、玉兔、青鸟、牛郎、织女等都是中国文化的反映。

再如,汉族妇女自幼缠足的陋俗沿袭了近千年,必然会在语言中有所反映。成语“评头品足”(表明了旧时评骘妇女容貌惯于头足并论),歇后语“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老太太的脚趾头——窝囊了一辈子”“老太太踢球——横划拉”等,就是这种习俗隐喻出来的词语。但随着缠足现象的消失,它们的使用频率已逐渐降低,终甚至于会被淘汰。

隐喻很大程度上会涉及到民族文化,而各民族文化又有差异,因而对于隐喻的学习也是对目的语语言文化的学习。有些词语的隐喻义是在使用中产生出来的,需要学生独立把握,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隐喻化词语的教学

胡明扬先生曾指出:“词汇教学理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即使不说一个核心位置”,由此可见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通过隐喻化产生新义的词汇,如果其隐喻途径与全人类共同思维方式吻合,那么教起来就很容易,不必特别说明,而那些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隐喻化词汇,则需要对学生进行特别强调。

隐喻不仅可以在词义上出现,还可能在别的语言单位层次上出现,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等。许多成语来自寓言、典故和传说,是情景的浓缩,其字面意义大多已经丧失,经常使用的是其隐喻含义,如“破釜沉舟”“自相矛盾”“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卧薪尝胆”“口蜜腹剑”等。所以,实际上有许多成语已经成了死隐喻,如“鼠目寸光”“狼吞虎咽”“龙腾虎跃”“有的放矢”等。然而在教学时,却要挖掘其隐喻的根源,从头讲起。

惯用语意义的凝固程度更高一些,它的意义也更加概括,超脱了原构成材料的意义而升华为新的整体意义。例如“打秋风”的含义与“秋天的风”已毫无关系,而是指“利用关系、借口向人索取财物”;“敲边鼓”并不是真在敲打鼓的边,而是“从旁给人帮忙”的意思;“挖墙脚”的意义是由于用它比喻“用坏手段让某个集体或个人垮台”而取得的;“背黑锅”的意义是用它比喻“代人受过、受冤枉”而来的;“抱粗腿”因比喻“攀附有钱有势的人”而获得了新义。下面这些惯用语的意义都是通过隐喻取得的,如钻空子、开夜车、穿小鞋、和稀泥、抱粗腿、泼冷水、唱高调等。

通过比喻手法取得意义的惯用语,被人们广泛用在口语中,其所用的比喻大都是假想、虚构的。如果不给外国学生做隐喻方面的解释,他们将很难理解这些词语。比如“吃豆腐”用“豆腐”来借喻“年轻的女子”——“豆腐”本身具有“色白”“面细”“质嫩”“性软”的特点,恰与“年轻女子”肌肤白皙细嫩而性情柔弱的特点相契合,具有形象性、幽默感和委婉生动的表意功能。

原词赋新义的隐喻化造词方式能产性极高,是创造新词新义最经济的手段,它是以原型义为源点,以联想和想象为基础引申出的一个网络。随着社会的发展,隐喻化的新词语便大量出现,例如“瘦身”“黑马”“黑客”“缩水”等,对这些新词语的理解都离不开隐喻。

四、结语

隐喻在语义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隐喻思维是语义变化与发展的内在机制,借用隐喻这座“推理的桥梁”,人们可以不断地认知和创造新词语,使词语的范畴不断得到扩大,语义也随着变化和发展。了解语言的隐喻性本质及其隐喻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隐喻性的语言,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能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修辞及其意境。综上所述,隐喻现象丰富了人类的语言宝库,提高了语言的表现力。隐喻性词汇使用得好,还能体现说话者对事物的观察能力、鉴赏水平以及其自身的知识结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等。

(本文为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留学生教育对教育国际化的影响”[G106]及天津市教委项目“现代汉语双音复合词研究”[项目编号:2005232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Lakoff.G.and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F.R.Palmer.语义学[J].国外语义学,1984,(1).

[3]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0.

[4]谭汝为.民俗语言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5).

[5]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85,(1).

[6]谭汝为.有关“豆腐”的熟语与民俗文化[J].语文月刊,2000,(8).

(王立杰 天津商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300134;易正中 天津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300204)

猜你喜欢

新词隐喻机制
声音·数字·新词 等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爱的隐喻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FTA中的环境协调机制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学诗偶感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皮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