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材施教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9-10-28崔丽倩

科技传播 2009年17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素质教育

崔丽倩

摘要 当前学校教育中有很多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都与我们目前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作到科学识“材”、因材施教,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关键词 因材施教;多元智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6708(2009)04-0067-02

因材施教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准则之一,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来组织教学,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途径。“因材施教”的思想最早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能得到“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之一。古今中外的很多教育家也早就对学习差异与因材施教的问题进行过研究。《论语》曾记载过孔子因材施教的大量生动个案。美国的道尔顿制和文纳卡制等,都是曾在中小学运用的适应个别差异的因材施教办法。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提出:“人只有受到适当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因材施教” 思想阐释了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发展的不均衡性,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其相同的可能性也极小。个体向什么方向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一定程度上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我们的教育对象,做到因材施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1 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目的及任务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教育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教育,这里的素质教育包含三个层次,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所谓全面应该有这样两层涵义:一是所有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要得到提高,达到某一教育阶段所提出的素质标准与要求,即强调不忽视每一个人;二是学生的德、智、体等诸方面都要有所提高,即强调每一个方面。 也就是说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要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可以划分为如下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做人。做人是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的起码要求,只有学会了做人的学生,他们才算是具有了一定的基本素质。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强调指出:“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人。教育事业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早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个提法对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也是基本适用的。

第二个层次是成材。做人是成材的基础,成材是做人的升华。只有学会了做人的学生,他们才会成材。一方面,一个不会做人的学生,他不可能成材,即使成了材,也对国家、对社会不会有什么好处。另一方面,成材必须是在具备做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素质水平,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他们才会成为高层次的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做人是共同要求,不应当有高低层次之分。成材要区别对待,应当容许学生具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水平。也就是说,在培养学生成材方面,必须采取“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的观点,万勿千篇一律地提出过高的期望值。

2 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2.1 因材施教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

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质量的高低应以学生的发展状况来评价。 所以因材施教首先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智力),然后再制定因材施教的策略,接着才是制定因材施教的内容和方法。如果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切实际地给学生定目标,结果只能导致无效教学,甚至造成学生人性的扭曲,最后连最低层次的成为一个合格的人的这一目标也达不到,更别说高素质的人了。我想我们国家近年来提出的“我们要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以及“新课程标准”把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策略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具体行动。

2.2 因材施教的结果必然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现在有学者提出,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我想,这个“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就是发现、认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材”,帮助确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教”。这就是以“学” 定“教”,所以,如果我们的老师能真正地“因材施教”,那就是最大的“以人为本”,最好的尊重学生了。如果真正作到因材施教,学生就会在自己的优势智能方面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正迁移”,连带其他学科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找回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富有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2.3 正确识“材”,科学施教

在信息充斥的时代,没有人能够学会所有的知识,我们必须对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做出选择。在做出选择时,人的兴趣倾向应当占主要成分。在这一点上,哈佛大学的霍华德· 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能给我们以启迪。他的主要观点认为:“人由于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的发展不同,其智力也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各种不同类型的智力的品质结构也不一样,因而形成不同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等。” 所以,我们的教育就必须因其智力、兴趣等的个别差异,施以不同的、适合其身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这就是我们千百年来所说的因材施教。

教育工作者要想做到正确识“材”,首先要有一颗博爱的平常心。博爱就是要对每一个孩子充满信心,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能力的,只不过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的能力的大小有所区别。教师要乐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让某一方面的优势智能得以很好地发展,以弥补某方面的劣势,而不是用某方面的劣势智能讽刺、取笑学生。平常心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用多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要宽容那些暂时落后的学生。

其次要做一名博学的教育工作者。 博学的教师一定是善学的教师,学书本、学他人、善反思,常总结。惟有博学才能洞悉万事万物,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看待事物,才能在正确识“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施教。只有博学的教师,才会在日常教学中充满教学机智,才会将理论与实践巧妙结合,才能在全面开发每个学生大脑里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

多元智能理论给教育工作的启迪之一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教师要看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身上存在着各种潜能,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科学施“教”。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多种智能呢?我认为,首先应以综合的观点来设计每一堂课的教育教学任务。教师要明确当前课程计划和课外活动中包含哪些多元智能要素,教师应致力于普及这些要素,确保所有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其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发展他们多元智能的机会。如教师可以思考自己的长处,并自愿与其他教师合作,制定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学生群体计划。教师与家长及社区联合,在校外寻找能够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机会等等。另外,并不是说每一堂课都要将这八种智能整合进去,即使不能每天,至少也要每周融入一次。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因材施教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共同的目的。因材施教是以人的主体性发展和认知能力发展为突破口,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指向的。因材施教的结果必然是促进学生适当地发展,那些违背教育规律,“跳一跳也摘不到桃子”的教育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倡导因材施教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可行之路,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袁振国. 当代教育学[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夸美纽斯.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3]王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素质教育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