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农村中学历史教育发展的教师因素及调整对策
2009-10-28郭奉献
郭奉献
摘要:本文根据某县自中考恢复对历史的考查以来,农村中学文科综合成绩普遍较差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指出制约农村中学历史教育发展的五大教师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教育;中学历史;教师因素;对策
自中考恢复对历史的考查以来,农村中学文科综合成绩普遍较差,尤其是历史部分失分率较高。笔者经过观察、调查和分析,认识到了制约农村中学历史教育发展的五大教师因素,并为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现与仁人志士共同商讨,敬请方家匡正。
一、教师的管理素质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教师如果只有相应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而缺乏管理素质,那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去年某班历史成绩直线下降,笔者对此做了大量的“地下”工作,了解到历史教师的管理失误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历史课代表上课无精打采,历史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大肆“批斗”,这不仅挫伤了课代表的自尊心,也引起了全体同学的不满。这位同学中午刚打完吊针,高烧39.5度仍坚持到学校上课。历史教师缺乏敏锐的观察力竟采取了错误的管理方式,引起众怒,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成绩必然下降。
对策:教师要细致而深入、迅速而准确、全面而客观地观察学生。观察力是老师进行工作决策、发挥教育艺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和先决条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认为:敏锐的观察力是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之一。他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①
二、教师陈旧的教法制约着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恬动,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挖掘、智慧的启迪、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然而农村中学的历史课堂教学情况是:教师用于低层次教学时间过多,给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间太少。没有思考,就没能理解和运用,结果课堂上学生似乎明明白白,课下解题却抓耳挠腮,不知所措。这种造成学生信赖、懒惰、麻木、坐享其成的教学导致了学生被动、机械、刻板的学习,思维能力下降。
对策:改变教法,加强引导,实现自主学习。学生只有在老师的诱导下,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自主地分析研究,在实践中体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的认知水平才能提高。教师的正确诱导会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琢磨,学会钻研,学会吸纳教师的智慧。“学大于教”,“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灵活,思维敏捷。②
三、教师的疏忽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爱好
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意义的主动学习过程,而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产生的,
不受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变量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③可是在农村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忽视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不能做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结果教师所讲的不一定是学生所需要的,教师所想的不一定是学生所思的。因此,学生个体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能很顺利地同化新的学习内容,机械学习随之出现,学生的学习爱好泯灭了,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对策:耍做学生肚子里的“蛔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观察、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之所需,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使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课堂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四、教师的语言素质直接影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言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富有情感的语言能“以声传情,以音动心”,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增长足够的知识信息和创造能力。在农村中学许多历史教师语言表达呆板,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对策:教师头脑中要有足够的信息储量,总体上体现一种“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如行云流水般的境界。教师要在“准”、“精”、“美”、“活”上下功夫,教师的语言也有个人的特色,让学生好听、乐听、善听,这样就能使教师的语言表达有效地完成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
五、教师的思想素质阻碍了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要处理的问题,不外乎对人、对己、对事等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做到豁达大度、沉着、耐心、冷静、自我控制,不急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然而部分历史老师对学生太苛刻,不能以宽广的胸怀、豁达的心态对待学生,不能宽容学生所犯过错,而对学生的过错紧追不放。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强烈反感,学生产生逆返心理,师生处于对立状态,学生学习起来没有一点动力和兴趣可言。
对策:教师要豁达大度、宽以待人、热爱学生。教师要有度量,胸怀宽阔,不拘小节,古人说过治术人才的九项标准:“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治而教、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史记•夏本记》)。④同时,教师还要热爱学生。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⑤热爱学生是教育的基本前提,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没有对学生的教育。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热爱学生是教育的传统美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的核心就是对学生无私的爱。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农村中学教育的命运就掌握在农村中学教师手中!
参考文献:
①石国兴.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概要.新华出版社1998.3月.
②③李美.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河北教育管理.2004(1).
④⑤同①第l07页.
⑥⑦同①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