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信息信号的转变模式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2009-10-28王俊
王 俊
【摘 要】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信息信号的转变模式决定着语言思维方式。分析英语思维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作用,利用课堂内外的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英语思维,是英语教学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语言信息信号 模式 英语思维 教学
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是后天发展的刺激和反应,是条件反射的形成,是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生理学家认为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简单地说,反射过程是这样进行的:一定的刺激被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是主要的学习手段,其中的听和读是耳朵和眼睛这两个感受器所感受到的刺激,说和写则是嘴和手这两个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生理学实验研究表明,一般来讲大多数人的感受器、效应器、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是没有明显的生理功能上的差异的,那么可以明确地讲,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学习上的差异主要来自神经中枢对英语学习时语言信息信号的分析与综合活动及中枢产生的兴奋。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神经中枢对英语学习时语言信息信号的分析与综合活动及中枢产生的兴奋真的存在差异吗?答案是肯定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信息信号的转变模式有以下五种:
模式一:感受器感受(英语)→传入神经(英语)→神经中枢(英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分析与综合活动及中枢产生相关英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兴奋)→传出神经(英语)→效应器活动(英语)。
模式二:感受器感受(英语)→传入神经(英语)→神经中枢(英语语言信息信号首先翻译成母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分析与综合活动及中枢产生相关母语语言信息信号再翻译成英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兴奋)→传出神经(英语)→效应器活动(英语)。
模式三:感受器感受(英语)→传入神经(英语)→神经中枢(英语语言信息信号首先翻译成母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分析与综合活动及中枢产生相关英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兴奋)→传出神经(英语)→效应器活动(英语)。
模式四:感受器感受(英语)→传入神经(英语)→神经中枢(英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分析与综合活动及中枢产生相关母语语言信息信号翻译成英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兴奋)→传出神经(英语)→效应器活动(英语)。
模式五:感受器感受(英语)→传入神经(英语)→神经中枢(意识中说不清是母语还是英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分析与综合活动及中枢产生相关语言信息信号的兴奋)→传出神经(英语)→效应器活动(英语)。
五种模式显示,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在对信息的处理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即用英语提问、英语回答,听到、看到的是英语语言信息,最后作出的说或写的效应活动也是用英语表达出来,那么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产生学习上的差异主要来自神经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及中枢产生的兴奋。这种神经中枢上的差异又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会导致什么样不同的学习效果呢?笔者针对这个问题对所在学校高二年级22个班级83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具体如下。
调查目的:
五种模式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使用的情况、使用的比例及各模式与英语成绩的直观数据关系。
调查方法:
1.由金川公司第一高级中学高二年级全体834名学生组成样本。
2.问卷调查:将五种学习活动模式以书面材料形式告知学生,由学生在互不告知和商量的前提下,确认自己最常用的学习英语的模式。
3.以834名学生自高中以来的历次期中期末英语成绩的平均值为标准,将全体学生按优、良、可、差分成四个类别。
4.调查中发放问卷834份,回收819份,其中有效问卷802份,调查时间为2007年10月。
结果与分析:如果以每种模式中各自优秀的学生占该模式的比例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使用模式四的学生相对优秀率最高,为100%,但是模式四在学生整体中的使用率极低,说明这不是学生学习的合理模式,换句话说,这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也可能是学生对自己的使用模式模糊而产生错误的理解,我们讨论的重点则应该是其他四种模式。
在其他四种模式中,相对优秀率的顺序是模式一>模式五>模式二>模式三,可见使用英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分析与综合活动及中枢产生相关英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兴奋的学习活动的学习效率最高,为96.6%,位于第二位的模式五相对优秀率是42.3%,第三位的模式二相对优秀率是19.7%。
基于上述情况,由于模式四使用人数少、模式五的学生定位不准确,再次对原模式四、模式五的学生作二次检测,使其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重新对学习模式进行定位,多数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选择了模式一,相对较差的则选择了模式二,说明原模式四、模式五的学生实际上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模式一和模式二,特别是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更倾向于模式一。
至此我们的实验结果已经非常清楚,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英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分析与综合活动及中枢产生相关英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兴奋”的模式一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事实上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就已经开始认识到学习英语要用英语语言信息信号进行分析与综合活动并由中枢产生相关的英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兴奋,人们习惯上把这一现象称之为“英语思维”。也就是说要学好英语就必须用英语来进行思考,而不是用我们的母语来思考(母语思维)。
要想轻松不费力地学好英语,就必须让学生实现英语思维,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在校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是:已经经历了小学、初中、高中十年左右的英语学习,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的教育环境、以语法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使用母语思维的语言思维方式和过程,造成了目前举步维艰的学习现状,所以在成绩上很难有突破,而英语能力上也不易有质的飞跃。因此建立英语思维,避免母语思维的干扰,可以促进理解吸收,进而找到适当角度,让母语帮助我们学习英语,这是目前学习英语的关键。
怎样才能算是建立了英语思维呢?就是让英语真正地成为语言条件反射,而不是记忆中的字母、单词、语法,把生活和学习中的无关刺激转变为英语语言的条件刺激。在这个问题上,儿童语言的获得过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和语言学家都认为,儿童在开始认识语言之前首先感官上获得的是对声音、图像、物体的感性认识,在猜测语言与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建立了语言与感性认识的联系,并逐渐形成对语言直观的条件反射,最终实现母语思维,形成自己的语言,即:声音、图像、物体→猜测→形成条件反射→建立新的语言中枢→形成语言思维。而现阶段的高中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语言的方式是:记忆→记忆中枢→英语知识→语言。所以在我们承认语言是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必须认识到,不是直观的条件反射建立的现阶段高中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语言的方式显然不是英语学习的最佳方式。
此外,儿童的语言形成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如我们不可能让一个两岁的儿童来理解“望梅止渴”的含义,儿童必须是在对原有语言认识的基础上,对新发生的语言信息信号进行联系和猜测,就是说对新的语言信息信号,儿童可以通过联系和猜测,获得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这样的新的语言信息信号的输入应该是“有效的、可理解性的语言信息信号的输入”。
当我们认识到英语语言信息信号转换模式的问题即英语思维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不合理的信息信号转换模式成为英语学习的障碍后,作为英语教师,就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应当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英语的语言条件反射(这是形成英语思维的前提),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指导两个方面建立以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教学方式和过程。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能力和水平,具体教学中给学生输入的语言信息是“有效的、可理解性的语言信息信号”,使学生虽不能百分之百地理解,但要有百分之八九十的理解,而剩下的不理解的部分应该控制在学生可以通过推测、猜想来完成认识和理解的范围内,这样一来学生就对所接受的信息能够不通过母语的翻译而直接建立反射活动,逐步形成英语思维。
其次,应该认识到教材中只是提供了知识体系和范畴,并不是规定了思维的方式,所以教学中注意教学方式要有助于英语思维的建立,注重教材的合理使用,提倡教学内容的“协同效应”,把有关联的内容整合起来,有效地输入给学生,利用知识体系的同质化,引发学生主动进行英语思维。
第三,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使用英语,减少母语的使用量,除非有“无效”输入的出现,必需母语以外,尽可能地用简单的英语解释复杂的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英语语境来进行英语思维。当然,这需要外语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思维。
第四,不含有中文的声音、图片,纯英语的多媒体课件的强势使用。教学中要认识到图像、符号、感觉等非语言成分的重要作用,避免母语的渗透,让学生直接从声音、图片和实物中去建立与英语词句的联系,例如像瓜果蔬菜等实物也可用于多媒体教学,最终把无关刺激转变为条件刺激,然后逐步建立英语语言的条件反射。
所以确切地讲,语言的掌握不是通过翻译和记忆,而是与思维、概念、图像建立直接联系。近年来广泛提倡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正是这一中心主题的体现,语言的学习者真正通过观察、思考、沟通交流、询问和解释等诸多活动形式培养英语思维。
在课外英语学习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和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通过浏览、寻读、猜测、推断等过程建立初步的英语思维模式。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看,目前考试的题目越来越灵活多样,很难分析语法,或者常把相同的语法陷阱放在同一个试题里来考查习惯用法及学生的知识量,那么阅读建立的英语思维尤其显得重要。
有了初步的英语思维模式的基础后,大量的英语原声电影、英语广播电视、英语互联网站是进一步确立英语思维的必要途径,也是增大词汇量和提高口语能力的方法和手段。随着“有效的、可理解性的语言信息信号”输入量的增大,学生的推测、猜想准确率越来越高,理解能力越来越强,语言的掌握速度必然加快。
我们应该认识到,语言是文明的结晶,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都有其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所以尽可能多地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对最终强化英语思维有重要作用。如,可以读一读简史,了解其民俗、人民生活习惯甚至于俚语的使用(当然要读英的,而不是中文的,否则又回到我们的母语思维上了)。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将英语思维形成一种习惯,英语的掌握已经成为下意识的过程,来自外界的声音、图像、语言都转换成英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分析与综合活动及中枢产生相关英语语言信息信号的兴奋,真正建立了新的语言神经中枢。
所以,英语的学习绝不是单纯的翻译和枯燥的记忆,而是一种语言思维的建立。
(责编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