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培养低年级学生数学学科识图、读图能力的意义及策略

2009-10-27张旭江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6期
关键词:读图图画应用题

张旭江

提到看图,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在语文课上的看图,想到由图画反映出的生动、有趣的故事。不然,可观的图画,不仅对语文教学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数学教学领域,尤其是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同样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的今天,小学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的主题图来呈现数学条件和数学问题的,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借助有序、有效的识图、读图过程,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过程、锻炼语言的组织和表述能力,为中、高年级分析抽象的文字信息和线段信息打下基础。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教材中的主题图当作一种教学媒体,仅限于看懂即可,而忽视对学生识图、读图能力的培养。另外教材中也不乏一些条件、问题隐蔽性强的画面,如果学生读不好图就很难解决问题或者南辕北辙,影响教学效率。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课本中图画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在数学学科中的读图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借助图画,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数学概念是对事物数、形特征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他们对抽象概念的认识大都是在对具体事物的操作和直观图形的观察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的。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概念以及有关集合的概念时,都可以通过形象的图画很直观的看到。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正确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教材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绘制了漂亮的图画,化抽象、枯燥的文字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因此,培养学生识图、说图的能力,是学生解应用题的基本功,也是降低应用题教学难度,提高应用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比多”、“比少”问题时,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图中上、下两排图形一一对应部分,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从多出或少出的部分,认识到“多”和“少”的含义;从而明确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寻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2+1=3”时,结合教材中的图让学生初步对加法应用题的结构有一个雏形:一个圈内有2个小朋友,又来了1个小朋友(用小圈圈住),然后把这两个圈用一个大圈圈起来,表示原来的2个小朋友加上新来的1个小朋友,一共是3个小朋友,使学生领悟到把两个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

二、欣赏图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刚入学的儿童求知欲和好奇心强,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难度。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对称性、思想性等美育因素。如“从卡片上剪下有关图形,按下图拼一拼。你还能拼出什么图形?”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慧眼识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力是低段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虽然已会看图,但观察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图画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有序、有目的的观察能力。例如在第一册准备课“开学图”的教学,

可先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个插图所表达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按图中人物的性别、人物之间关系、活动情景和不同的景物进行分类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提问:图中有几位老师?有几个学生?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几棵树?……

引导学生通过数数,渗透自然数的概念,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学生通过看看、数数、想想,有目的地观察画面,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有的孩子在读图后能够搜集到一定的信息,但不会表述。这时候老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讲,然后逐步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体现由扶到放

的过程。

四、七巧图形,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

新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出现长方形、三角形、圆、正方形等几何图形。教材编入这些几何图形一方面是为了帮助学生认数,数数、计算,另一方面潜移默化地渗透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为进一步学习这些几何图形打下基础。例如,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三角形的操作,既让学生学习了数的概念,又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这些几何图形的表象和基本特征。同时,教材从一年级起就及早安排了几何图形认识的教学。如第一册认识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这些几何形体教学与认数、计算和应用题教学同步进行,相互渗

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数、形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五、有所为有所不为,巧用活用教材

教科书上的主题图都是数学专家精心设计的,绝大部分是有助于教学的。但是也有一些图过于复杂,无关的干扰因素较多,容易扰乱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思维。我们认为可以在渗透主题图的设计意图后自己设计主题图,协助师生完成教学任务。另外,主题图是静止的图画,对于学生理解加、减这样动态的过程有一定的阻碍,我们在对学生初步进行读图能力培养的时候不妨化静为动。例如在一年级《8和9的应用》一课,执教老师把主题图画成两部分,一部分有6个小朋友,一部分有3个小朋友,利用两张图的合与分帮助学生理解加减的过程、感受其中的含义。

六、指导看图,注意知识的衔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随着学生认数范围的扩大和计算需要,实物图已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须逐步介绍抽象性较强、适应范围更广的线段图。教学时,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系统性,掌握好孕伏过渡的时机,做好从实物图向线段图的自然过渡和衔接。这样,学生学习线段图时就会爬坡不见坡,降低教学难度。如在教学图画应用题时一定要讲清大括号的作用以及问号所在位置的含义,从而为高一段的画线段图作准备。

培养学生数学读图的基本功,是一项很关键的工程,直观地识图会对以后的抽象文字分析起到铺垫的作用。识图、读图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忽冷忽热,应该持之以恒,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秦皇岛市海港区文耀里小学

猜你喜欢

读图图画应用题
应用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读图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解应用题要过“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