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要以情感为核心

2009-10-27叶艳霞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6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祥林嫂领悟

叶艳霞

阅读教学是课堂中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需要用心去体味、感受和领悟。

一、初读文章,感受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部优秀的作品浓缩了作者深深的人生体验,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巴尔扎克就曾为高老头的死痛哭抽搐。语文选文更注重文学性,有的把目光投向社会和人生,关注弱势群体,倾注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有的刻画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个性,关注自身情感;有的描写自然之美抒发内心感慨。所以读者要好好体味作品的情感因素,解读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体验,把握文中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这样才能和作者达成心灵的沟通,取得情感的共鸣。

二、教师引导,调动情感

几千年前的诗文情境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存在一定距离,这会阻碍学生情感的发生和发展,使学生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老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不能悦己,何以动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教师首先要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诗文的境界里,深入感受、领悟,从而取得二者的和谐统一,进而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势,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教师既可以是以笔代枪悲愤至极的鲁迅,也可以是屹立长江之滨挥洒万丈豪情的苏东坡;喜则声高气扬,怒则声疾气缓,爱则声柔气徐。情到浓时可以洒下动情的泪水,为着激动人心的场面可以与学生一起振臂高呼。在调动学生情感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运用其他很多手段,但归根到底就是老师以一个“情”字为核心。这样,学生生了情后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了。

三、同学交流,同化情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一种互动关系,相互交换解读作品的不同体验,这体现了语文所积极倡导的合作学习方式,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学生的年龄、阅历接近,对于同样内容产生的情感内涵更相似。像对《项链》中玛蒂尔德的情感表露,有的同学一站起来就对她进行猛烈的抨击,说她爱慕虚荣,具有小资产阶级贪图享乐的思想,甚至有些似要拍案而起,大叫“活该”,表其深恶痛绝之情。而有些同学则是比较平和了,认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她并没有靠美貌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靠自己十年的辛苦劳动还清了债务,是有美德的,值得赞扬的,几乎要露出赞叹的神情了。这样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加深了对玛蒂尔德的情感体验,分享了多角度的情感表达。即使一些“心如止水”的学生这时也不可能不起一丝涟漪了,不知不觉中情感也被同化了。

四、学生自身内化情感

学生在阅读之前心境平和,“宠辱不惊”,由于与文本、老师、同学的对话,情感经受豪壮的、缠绵的、甜蜜的、悲哀的等等的冲击与激荡之后,必会喜怒哀乐激动不已,心田掠起阵阵波澜。于是很自然地与“以前”的自我进行对话,心灵经受无数次的历练之后情感会得到纯化、深化和强化,慢慢趋于丰富、细腻、深沉、淳朴、明朗、美丽。上《祝福》一课时,一个学生在接受老师引导、回答疑难、自由畅谈、独立思考、延伸想象之后,他在文中最后这样总结了祥林嫂:“祥林嫂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封建势力的高压与愚弄,就是这样残害、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祥林嫂那无助失神的目光一直留在我的心里。再卑微的生命,也是生命。再艰难的生活,也是生活。可恶的封建礼教别再扼杀无辜的人了。”这种领悟,该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自我对话过程。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里。语文阅读应飞扬着激情!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文化艺术学校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祥林嫂领悟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多么痛的领悟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