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三不是”

2009-10-27田有定

新课程·中旬 2009年16期
关键词:常规学校管理

田有定

学校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课程实施、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管理是一所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保证,是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基础,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集中体现。学校常规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形象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学校的持续发展。通常情况下,它是将教学管理中的一些基本要求、基本做法制度化、明确化、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当前,一些学校常规管理的异化现象较为严重。学校实行的“常规化管理”把充满个性的教师群体看成了“物”,一味强调制度制约,忽视了人本因素。下面笔者就当前常规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谈谈看法。

一、常规检测不是精确测量

目前许多学校的常规管理是通过建立量化考核机制来操作的。当学校把常规要求细化为具体的条目、冷漠的标尺、清晰的数量时,当学校用这些“条目、标尺、数量”作标准去测量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时,人们不禁要对这种精确测量提出三个问题:1.“尺子”本身是否精确?即常规条例规定是否科学、合理?2.是否能精确地读出“刻度”?即检评者对常规条文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对教学工作的鉴别力如何?3.“尺子”是不是万能的?笔者认为,尺子容易“测”出浅层的、显性的指标,而深层的、实质性的、过程性的、内隐性的、生命性的问题,尤其是教师的情感态度体验等,根本就无从“测”起。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量化要求,努力使测评方式多样化、具体化、科学化。此外,还应与教师时刻保持通畅的、真诚的沟通渠道,逐步构建以诊断问题为重点、以指导教学为手段、以激励教师为目标的常规管理体系,同时要建好两支队伍。任何管理都必须依赖于人去实施,学校常规管理也必须依靠学校的干部、教师去做。因此,要强化学校常规管理,就要重视学校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在工作中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和优秀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影响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迪和影响,并且通过这两支队伍贯彻执行常规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度。

二、常规要求不是严厉束缚

在常规管理中强调量化要求,用教案量、作业量、听课量、考试次数、家访次数、谈心次数评估教师,并与教师的评聘直接挂钩;同时常规要求也重视统一体,要求教师要用统一的格式、统一的纸张甚至用统一手写方式书写教案,规定了教师统一的教研阅读量和阅读书目,明确了统一的作业批改方式。凡此种种,不少教师被迫搞“形式工程”,既费时又费力,导致其中一部分教师对常规要求深恶痛绝,视之为洪水猛兽、镣铐刑具。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当理性地加以认识:现行的常规体系固然有强调共性、不顾个性的欠合理之处,需要改善或更新,但大多数常规要求还是较为合理的和基本的。这些合理的规定对于规范教师(尤其是刚从教的年轻教师)的职业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们是教师提高工作效能的“拐杖”而非“棍棒”。对此,学校领导应让合理的常规约束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自律”作用,让教师做管理和评价的主体,而不是靶子。另一方面领导也应深刻认识到机械的、死板的、不合理的、缺乏人情味的常规会给教师带来压抑感、沉重感和反感。所以应时常反思常规要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广泛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对常规要求进行修改或更新,使之逐步趋于科学化、人本化并具有一定的弹性。同时要抓好三个方面。

1.注重细节。细节决定品质,细节决定成败。常规管理必须从最细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并于细微处见水平。学校无小事,因为那些看似无谓的小事往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品质,也能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比如地面上有无纸屑、墙面上有无脚印、公物有无损坏,看似很小的卫生、礼貌问题,只要做好了,既可以提高学校的声誉,又可以培养学生身体力行、文明守纪的良好习惯。所以学校管理一定要从一点一滴抓起,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2.注重环境。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优美的自然环境、优雅的人文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因此要强化学校常规管理就必须重视校园环境建设。用花草树木美化校园,文字语言净化校园,文体活动丰富校园,让校园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棵花草、每一处建筑都能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

3.注重总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优点,克服不足。通过总结,肯定成绩,树立典型,振奋精神,激励先进,同时总结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总结寻找规律,丰富经验,升华理论;通过总结也能找差距,看到问题,完善工作,确立新的目标,开拓创新,谋求新的发展。因此,学校每项活动后都要开展评比总结活动,尤其是文明、卫生等基础行为更需经常总结评比,让学生学有榜样、行有目标,从而收到管理的实效。

三、常规检查不是寻找问题

常规管理中的常规检查常常有找碴挑刺的嫌疑,因为基于理性的常规检查行为至少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1.肯定成绩;2.指明不足;3.促进提高。过去我们在进行常规检查时,往往只停留在肯定成绩和发现问题层面,忽略了反馈指导层面。个别领导仅仅习惯于挑老师的“刺”,有的甚至有意无意地以惯有的“缺陷思维”来审视教师的常规工作,将存在的问题复杂化、扩大化,并与评优、评先、晋级、续聘等教师的切身利益相挂钩,片面强调了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导致常规检查人为地异化为挑刺找碴。这类被异化了的检查操作,忽略了常规检查最重要的功能——教育与促进,即务实地帮助受检教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常规工作水平。笔者认为,领导必须摒弃基于“不信任”的常规管理思维方式,确立基于相互信任的促进教师主动、生动、和谐、个性化、可持续成长发展的常规管理思维方式。要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愿望和能力,真诚地成为每位教师自我实现的促进者、援助者、引领者、同行者。不仅要善于发现教师的工作缺陷,更要善于帮助教师弥补工作缺陷并做出善意的、富有建设性的努力。

总之,强化学校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途径很多,方法也很多,但关键是要求真务实,突出重点,抓住要点,创造性地工作,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一中

猜你喜欢

常规学校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别受限于常规
学校推介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