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代明:从卫生员到院士的闪光之路
2009-10-26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青藏高原上的誓言
1953年11月,樊代明出生在重庆市的一个小山村。童年的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一家五口全靠父母在田地里辛勤耕作勉强度日。但童年的他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曾苦到拿妈妈坐月子时别人送来的20个鸡蛋换算盘学习。
19岁那年,樊代明穿上军装来到西藏亚东,部队驻扎在海拔4800多米的坑道里,气候寒冷,一年有半年的时间见不到绿色蔬菜。初到部队樊代明被分配养猪,3个月后当上了炊事员,因发明4800米黄豆炒半熟生豆芽法被报纸刊登。随后,他当上了卫生员。他当卫生员期间,亲眼目睹了2个战友没有死在战场而死于高原疾病。
一天早晨,一位腹部剧痛的战士被抬进卫生队,在场的军医束手无策。直到半夜,当远离驻地的部队医院派来医生时,这位18岁的年轻战士已永远闭上了眼睛。还有一次,一位患高山性心脏病心衰的战士住进卫生队,经过十几天的抢救,病情却越来越重。弥留之际,奄奄一息的战士吃力地说:“我不行了,但我好想吃新鲜菜啊!”卫生队长拉着樊代明的手跑出了病房。但是漫山遍野都是一尺多厚的大雪,到哪里去找新鲜菜呢?当他们终于在老百姓的牦牛棚下找到几株野菜时,那位战士却再也吃不到了……
医生救不了病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痛心的呢?晚上卫生队没有电,樊代明提着煤油灯,为那位战士站了一夜的岗,第二天,战友们含着泪水把他安葬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离开那个地方时,樊代明来到了这个战士的墓前。举起手发誓,这辈子一定要当一名出色的好医生。绝不能让无辜的生命白白死去。
1975年,樊代明有幸进入第三军医大学学习。他下定决心:一定努力学习医疗知识,不让悲剧重演。从此,他走上了一生都无怨无悔的从医之路。
军大有严格的作息制度,晚10点吹熄灯号。于是他拿着手电筒在被窝里悄悄看书。樊代明有一绝——背英语字典。背完1页撕1页,完全给自己不留后路。超常的付出得到丰厚的回报。大学3年级时,樊代明参加了文革后全国第一批研究生考试。并取得本专业全国第一的成绩。随后,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学习,樊代明都以超常的速度和优异的成绩完成。用他的话说:“学习就像百米赛跑,不想跑第一就不要跑。”
外国人能干的甲国人干得更好
提起樊代明院士,人们最难忘的是他几十年在医学领域的拼搏,以及取得的大量教学医疗科研成果。他的每一项成果,都使我国在国际上树起一面旗帜。他的每一项成果。都体现出浓浓的爱国之情,都体现他矢志报国的情怀。
他从事的是消化疾病的研究,正是长期以来我国在该领域的落后面貌,激发了他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1985年,樊代明以优异的成绩被世界卫生组织选送到有着一流治癌专家和研究设施的日本国立癌症中心深造。正是一位外国学者说的“你们中国医生搞中草药还行,用高科技进行胃癌的诊断和治疗,你们还是小学生……”这番话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樊代明心里明白,在中国每年有几十万的病人被胃癌夺走生命。面对有着“首席杀手”之称的胃癌,他痛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世界性的难题,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可以干得更好!
倔强的樊代明每天午夜方睡。黎明即起,废寝忘食地学习和工作。近在咫尺的银座也很少光顾,风光秀丽的富士山他也不曾领略。一次次实验,一次次筛选,他只用了半年时间,就研制成功了4株人源性胃癌单克隆抗体。这个课题当时在世界上只有日本的少数学者在摸索,其制备技术和培育过程相当困难。
日本人吃惊了!日本《药业时报》在头版头条大篇幅报道了他的研究成果,这一消息也震惊了日本业界的同行,大家都为这位来自中国的年轻学者的非凡魄力和工作精神所钦佩。许多国外著名研究机构以提供一流的实验环境和丰厚待遇为条件来聘请他并购买他所掌握的单克隆抗体技术。樊代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毅然如期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回到西安的第二天。他就全身心地投入了科研,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实验室里。经过顽强奋战,樊代明和同事们从自己制备的28600多株细胞中筛选出能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鼠源性杂交细胞株16株,发现4种新的肿瘤抗原,并且再次成功制成人源性单克隆抗体。由此创立了3种诊断胃癌的新方法。使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跃上一个新的层次。该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美、英、日等国的学者采用。
能当院士凭的是实打实的科研成果
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达40万,有30万人被其夺取生命。胃癌早期疗效好,但诊断难;晚期好诊断,但却无法救治。
为尽快掌握世界一流水平的胃癌诊治技术,樊代明带着同事建起了实验室,反反复复实验,翻阅查找大量文献,平均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一年内,制作3万余张病理切片和2万多张ABC免疫酶标等特殊染色片,并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每一张片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应用单抗技术发现几种肿瘤抗原,但对胃癌的诊断价值不大。主要原因是胃癌细胞上比较特异的肿瘤抗原很少。寻找起来犹如大海捞针。
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1989年初。樊代明院士率领他的科研团队开始向胃癌恶性表型相关分子群及预防策略开始冲击。在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香港RGC基金的资助下,他们与香港大学医学院王振宇教授联合,采用包括血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克隆与基因修饰、组织病理、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等多种技术手段。从胃癌病因预防、化学预防、早期预警及耐药机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1991年,樊代明选择了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比利时鲁汶大学国际细胞分子病理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为掌握基因工程重组疫苗的最新技术,他同时在4个实验室进行科研攻关。一年后,樊代明满载而归,带回的除书籍、资料外,还有一个用10多公斤干冰裹着的盒子,里面是一些重要的试剂及细胞系。
1993年,樊代明指导研究生任军把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发明了胃癌血清免疫PCR诊断技术,经卫生部指定11家医院2000余例临床验证,诊断胃癌阳性率达70%以上。超过目前国内外40%的水平。该成果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
化疗是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化疗后残存的癌细胞产生的抗药性,使再次化疗不仅无效而且癌细胞还不断增殖。近20年来,美国等多国科学家研制了近10万种抗癌药,想通过换药来解决癌细胞的抗药性,均未成功。解决癌细胞的交叉耐药性。成为一道新的世界难题。
樊代明向这一前沿性课题发起猛烈冲击。1994年,他的《胃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分子基础》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资助。他和研究生建成了6个胃癌耐药细胞系,发现了多个新的耐药分子,初步阐明了这些耐药分子的功能,并成功克隆了分子的序列。序列被国际权威基因文库收录。紧接着,他们采取基因克隆及蛋白质双相电泳技术。又发现了32个与耐药相关的基因或蛋白质。该课题2000年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包括美国耶鲁大学在内的国外一些著名大学对这项研究均十分关注。
樊代明说:“人体每天大约有30亿个细胞在更新。在更新过程中,总有少数细胞发生突变和变异。有的发展成肿瘤。但人体具有强大的抵抗能力,从而将体内不断产生的‘异己分子杀灭。能否利用人体的这种本能来治疗肿瘤,是全世界的科学家们追逐的目标。”
从1996年开始,樊代明他们将自己发现的肿瘤抗原的基因进行重组。成功地研制出肿瘤抗原基因重组胃癌疫苗。他们将该疫苗注入小鼠体内,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这项研究已引起国际同行的重视,欧共体还将以国际合作项目形式对这项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给予资助。
樊代明能当院士,靠的当然是实打实的科研成果,科研是一条艰辛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点,在教学医疗科研一线上拼搏了近20年的樊代明比谁都清楚。在担任消化科主任的时候。他曾对新来科的年轻人说:“祝贺你们进入了地狱的大门!医疗科研的道路,就是我们饱经艰苦,寻找到一条走出地狱的道路。谁最能吃苦。谁最能坚持。谁就能最后走出去。”
这是樊代明的亲身感受。他正是在“地狱”里不停地艰辛探索的人。
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历经20年的艰辛探索,他们在国际上创下了五个之首:
首次研究了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影响其分子生物学行为的分子及其作用机制。发现了调控胃癌凋亡、增殖和耐药等表型的5个分子群,制定了“根除幽门螺杆菌、应用非甾体类抗炎、检测胃癌特异性抗原MG7Ag和逆转多药耐药”的胃癌“三级四步”序贯预防策略,为降低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提供了有效途径;
首次证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可减少人群37%胃癌的发生,可完全防止无癌前病变人群胃癌的发生,并首次证实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病原因素,可作为一级预防的靶点;
首次系统研究了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24037例患者发生胃癌的情况,并证实该药物可用于化学预防,发现了环氧合酶-2有促进胃癌血管生成、增殖和抑制凋亡的作用;
首次发现胃癌特异性抗原MG7A在早期诊断方面有理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400例长达10年的研究表明,该抗原对胃癌癌前病变的癌变有预警作用;
首次筛选到与胃癌多药耐药关系密切的114个的分子,用单克隆抗体技术、RNA差异表达分析和蛋白质谱差异表达技术,阐明了朊蛋白、锌带蛋白基因等14个重要分子对耐药的调控机理,制备了具有逆转耐药作用的4个单抗和8个拮抗肽。这些研究引领了胃癌防治方向,受到全世界同行的关注,成为国内外5个诊治共识的制定依据,其防治策略在3个胃癌高发区进行了长达10年的应用,在全国近2万名医务工作者中进行了普及。提高了胃癌防治水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2008年9月15日,印度新德里。有19个成员国参加的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正在这里召开。大会聚集着来自亚太地区和全世界著名的消化病专家。
当大会主席宣布由樊代明代表中华消化学会、中华消化内镜学会、中华肝病学会、中华胃肠外科学会等4个专业学会联合申办2013年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暨世界胃肠病大会时,会场鸦雀无声。申报会上。樊代明带领的竞争团队递交的竞争材料多达70页,他用一口地道的英语向与会专家陈述10分钟,精彩的回答激起了会场热烈的掌声。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们最终以2票的优势胜出竞争国,取得了2013年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暨世界胃肠病大会在中国的举办权。
亚太地区消化病大会由19个成员国组成,世界胃肠病大会由104个成员国组成,是世界消化病学界的“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参加人数多达上万人。届时,樊代明院士将任大会主席。
也就在这次大会上,樊代明院士、吴开春教授还被当选亚太地区消化病学会常务理事,并分别荣任该学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和科技奖励委员会主席。据悉。一个学科有两位学者在同一个国际学术组织担任两个委员会主席,这是过去没有的。
保持旺盛精力的秘诀
当谈及樊代明的家庭生活时,他的脸上漾起幸福的笑容。他说:“我有一个好伴侣,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妻子刘冰是本院皮肤科的教授,与他在读书时相识相爱,志同道合。夫妻二人从不计较生活小事,一心扑在工作上。女儿是整形外科医生,女婿是骨科医生。大家各有一片天地,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樊代明说:“我们这个家庭很尊重知识。因为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所以家庭生活非常单纯,也就没有什么大矛盾。”在科研工作中勤奋、刚毅、一丝不苟的樊代明,在生活中却相当随和、幽默。他的家庭民主气氛极浓,偶尔,樊代明也挥拍与妻子进行乒乓球比赛,但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在夫人刘冰教授的眼里,樊代明是一部“机器”。说他像机器一样不知疲倦,一样有规律。让我们看看“机器”在家里运转的情况,每天23时至24时回家,洗漱毕上床,在床头灯下还要读书或看杂志半小时,熄灯睡觉。第二天起床号一响,马上起床,洗漱,出门,没影了,不用等,不用盼,不到23时以后别想见。如此周而复始,日复一目,年复一年,每年只有一天例外,那就是农历大年初一,他会在家呆一整天。可惜在当校长后,这一天也大打折扣了。
有记者问:“听四医大的人说您精力旺盛,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晚上十一点,忙完工作之后还要去查房,探望一下病房里的病人,您为什么有这么旺盛的精力?这方面的秘诀可否与大家分享?”
樊代明回答说,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我能保持这样旺盛的精力,也许跟身体的底子有关系,我在西藏当过两年兵,喂过猪、做过饭,那个时候得到了锻炼。还有一个就是,健康的身体与科学的劳逸结合密切相关。我回到家里什么都不做,我的夫人很辛苦。我每天起得很早,但我一天有三次睡眠。晚上的十一点半。我上床就寝,拿一本放在床头的论文,看完以后,心里想着想着,这个杂志就放在我身上,然后我就睡着了。早上六点半肯定起床,所以一共是六个半小时。中午我一定要睡一会,哪怕四十分钟。晚上七点看了新闻联播的要闻播报再小睡一会儿。半小时以后,我就开始工作。这三段的休息,使我处于一个非常良好的工作状态。
这里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在主动地工作。主动工作很重要,就是说你一天安排好事情,要怎么样主动去做,要是被动工作的话就很累。我做工作时精力很集中,注意抓重点,所以变被动为主动。
再就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把以前的事情迅速忘掉,包括我刚才说的话、没说好的事情、遗憾的事情弹指一挥间,一下就过去了。失败的、胜利的都不去想,一直往前走。这样你就很轻松,精力总是非常旺盛。而且脑筋越用越好用。大家也去试一试。
樊代明保持旺盛精力的秘诀看似平常却极富哲理,他为人坦荡、坚韧刚毅的品格,使他从一名部队卫生员成长为一位院士医学家,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串串耀眼的足迹。
樊代明院士简介:
樊代明。重庆渝北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8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1981年、1989年在第四军医大学获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5年和1991年先后在日本国立癌症中心和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系学习。现任第四军医大学校长。少将军衔;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全军消化病研究所所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临床药理基地主任。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组长,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科技委生命科学部主任。国家医学教育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名誉主委,全军消化学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消化学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