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语言艺术 增添教学魅力
2009-10-22吴爱红
吴爱红
摘 要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实施新课程、新理念的重要手段,是传递知识、表达感情、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工具。它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紧密相连。教师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孜孜不倦的追求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创造课堂教学的语言美,以引起学生的思想共振、情感共鸣。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性和艺术性。
关键词 语言艺术 语言美 高效性 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教学语言的运用技巧和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语言美,使学生受到感染,与作者、教师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使教学充满艺术的活力。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初步探究初中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1形象性
教学语言的形象性不仅是一种教学技巧,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魅力在课堂的充分外现。运用生动优美、直观形象的语言能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形象化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充满魅力,使学生受到美的语言的感染,情感的触动,情理的启迪。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新灵动、情真辞切,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它如潺潺流水,似汩汩清泉,渗入学生心田,荡起层层涟漪。教师用灵动雅致的语言描景状物,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述说故事,用诗意隽永的语言品鉴诗文,这样的语文课定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如坐春风,如饮甘醇,教学效果自会不同凡响。
2 情感性
情是教育的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章本是情的产物,语文课堂更是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语言技巧,达到“情见于辞、情发于声、情触于理”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善于选择最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拨动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披文入情,千方百计用丰富的情感“激活”学生,以言传情,以情激情,使得师情、生情、文情三情共振。
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审美情感教育,文学作品都具有以情感人的特征。一篇篇文章都凝聚着作家情感和思想,教师应先将自己融入其中,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进而将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充分呈现给学生,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随着文章去喜去忧、去思考去感悟,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心田。所以说,“情”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核心所在。没有情感的投入,则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教学境界。如果教师无视教材内涵,为讲课而讲课,视情感为任意附加的身外之物,决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效果当然就不可能好。
3 趣味性
如果说语文课堂是一顿大餐,那么趣味便是其中美味的佐料。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充满趣味的课堂离不开教师鲜活生动的语言,学生中流传的热门话题、网络流行语等都可为我所用,这些语言能拉近师生距离,点燃学生的激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相反,如果语言千课一面,学生定会兴味索然。
趣味性的课堂也离不开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教育的效果,真可谓是教学中的一颗“灵丹”。教师通过双关语、反语、俏皮话和逸闻趣事等,营造学生喜欢的充满趣味、充满吸引力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提升学生的机智和自信,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变化性
教学语言的运用并非是机械、凝固的,应该根据教学语境和特定需要而交错运用,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学语言应作灵活调整。课堂上教学语言的使用是一种动态过程,语文教师就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不可平铺直叙,应使教学语言显示出参差起伏、张弛有度的流动感和生命力。
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上,老师的语言可以是词采隽永、情真意切的抒情语言;可以是秀丽典雅、飘逸灵动的诗化语言;可以是凝练硬朗、深邃缜密的理性语言;可以是风趣机敏、睿智灵活的幽默语言。只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在一定语境中有机的结合、艺术的结合,才能使语文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才能产生具有动态性、师生共创共生的新课堂。
综上所述,教学语言艺术在语文课堂上起的作用举足轻重,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努力锤炼自己的语言艺术,以独特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引入美妙的文学天地里去探求真、获得善、享受美,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