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缺失与教育引导
2009-10-22叶小杰
叶小杰
摘 要 现代就业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应当从中学开始,本文指出了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缺失的特点,提出了若干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教育引导对策。
关键词 中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意识 缺失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加剧,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应当从中学开始,中学生已经处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所谓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让中学生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学会职业决策,从小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1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特点
1.1自我探索意识缺失
人们只有从事与自己的性格吻合的工作,才容易出成效,只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不知疲倦。由于中学生生涯教育的缺失,学生往往盲目抉择、被动学习,普遍对自身对自我兴趣、个性、价值观了解不够:我到底会在哪方面有更好的潜力?现在和以后的学习中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劣势是什么?我的性格,我的兴趣等等,许多学生都有一个感觉:原来自己有这么多曾被自己忽略的特征,这些特征原来与自己的毕生发展有着这么多的联系。因此中学生的迷茫感与焦虑感尤其严重。
1.2自我目标意识缺失
目标是中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方向,方向不明自然就会随波逐流,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中学生对社会和职业的认识是陌生的,但是又充满好奇;中学生的心理不稳定,容易受到各种信息的影响。中学生对职业前途感觉迷惘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普遍存在自我目标缺失,高考前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大学,没有考虑自己的个体需要以及目标。
1.3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意识缺失
事实证明,人生赢在规划,规划愈早愈好。镇海中学高二学生周刘敏、王邵逸、王诗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题研究》中调查发现:41%的学生认为现在职业流动性强,早作规划可以紧跟时代步伐。虽然学生们对职业规划的认同感比较强,但只有15%的学生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意识,超过66%的学生对人生规划、职业规划的概念模糊,其余的学生甚至从未想过职业规划问题。
1.4主体自觉、自律行动意识缺失
中学生们好像更习惯于老师被动的不厌其烦的说教。有目的、有意识、自我克制、主动要求进步的因素在他们身上是很少的,而事业的成功是离不开这些优秀的品质。美国的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曾经提出一个成功的万能公式:成功=明确目标+详细的计划+自觉的行动+检查修正+坚持到底,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可以发现,自觉行动和坚持到底正是我们中学生最缺乏的。
2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教育引导对策
2.1举办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系列训练活动
在中学阶段,各学校可以结合素质教育活动,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个人探索、职业探索、就业形势和政策、职业素质塑造、成功校友经验分享、职业体验等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中学生合理地思考和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及早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动力,帮助中学生了解各类大学及专业的具体情况,提高将来考入大学及专业选择的满意度。
2.2加强学校人才库建设,充实校史内容及校园文化内涵
做学校即做文化,一所名校就在于它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指导学生创办“职业生涯发展”协会等有利于自我成长与锻炼的社团组织并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让这些社团组织成为中学生交流社会实践感受的场所。将优秀毕业生的资料汇总起来,给后辈师弟师妹们学习,对学生职业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2.3加强职业体验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职业的兴趣,可以增进对职业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关心日常生活中成人的职业角色,初步了解社会的职业分工;了解职业与技术、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联系,培养初步的职业意识和创业意识。班主任要经常开展校外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进入职场进行实地考察和操作。这类体验活动能使高中生不仅对职场产生感性认识,而且可以对职业心理特质的自我评估进行验证。
2.4大力推进教学、课程改革,推动课程介入和教学渗透
课程介入是指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知识与策略等,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课程介入时应注意其范围主要适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理念的传播,原理和方法的学习。教学渗透是指在日常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技能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并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1]吴薇,刘继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2] 张义秋.对全程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思考[J].高教高职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