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需要琅琅书声

2009-10-22何正全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书声语感语文课堂

何正全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副对联,吟诵之间特别容易勾起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美好向往。然而如今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很难听见琅琅书声了。从表面上看,伴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手段日益多样,一堂课下来,挂图、音乐、实物道具、幻灯、影视、多媒体课件等花样百出,但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变成了令人厌烦、枯燥乏味的纯理性分析和纯技术训练,长篇累牍的琐细分析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而且语文教学往往还要花大量的时间来搞“题海”演练。不言而喻,诵读教学这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被晾在一边。有研究者曾对北京市八个区县初中的一千四百多个学生课堂读书的时间做了个问卷调查,结果是一节课读书时间达到十分钟的仅占11.9%,达到五分钟的占35.9%,不足五分钟的占52.2%;从更普遍的层面上看,早读、午读、晚读的琅琅书声也在中小学的校园里日渐沉寂下来。众所周知,从上世纪80年代末语文教育重新开始重视语感的培养,到2000年人教社大纲的修订、2001年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淡化语文知识教学,强调熟读背诵、积极感悟,以形成良好语感,逐渐成了语文教学思想的主流,“诵读”教学终于又名正言顺地进入了语文课堂,“琅琅书声”的有无成为评价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标准。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数据、这样的现象说明,“哑巴语文”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尴尬现实——这实在不能不令人深思。

具体说,诵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综合效益:

一、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何为“语感”呢?叶圣陶是这样阐释的:“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和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感的基本特征是直觉性,它是对言语的顿悟,超越、省略了中间的分析、推断与验证的具体环节。良好的语感具有敏锐、迅速、直接的特点,即在具体语言实践中一听就明,一说就清,一读就懂,一写就通,在接触言语对象的一刹那,不依赖逻辑思维,不需要语法规则和其他语文知识进行专门分析,只靠直觉思维便能比较准确、敏捷地捕捉到某种语感。语感本身还具有情感性,即主体对言语内容的是非真伪和言语形式的美表现的情感体验。而诵读,不只是动口动声,更要动情,学生通过诵读,把无声作品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艺术形象,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对字句的理解,又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可以说,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感强弱,而反复地诵读,能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语感。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仅凭机械地读是很难达到目的的。俗语说得好,“有比较才有鉴别”,因而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真切感悟,比较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的语言风格,可以让学生体味到语文的妙处,获得一种隽永的回味,从而增强对语言的敏感度。

二、在诵读中感悟文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俗语也说,“三分文章,七分读”;宋代的朱熹则说过,“读得熟则不待解脱自晓其义分”。这三句话的道理是一样的,那就是读得多了、熟了,就能领会言下之意、意外之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声诵读是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人的各个器官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越多,大脑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因而学习的效果就提高了。当我们开口诵读时,不仅运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言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就成倍提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叶圣陶曾经指出:“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回,结果将一无所获。”梁实秋先生则在回忆他的国文教师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徐先生教书,首先是把原文一丝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隐藏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抑扬顿挫,人们听了以后,好像是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地指导诵读,帮助学生借助敏锐的感受能力,去直接领悟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有些文章,它的好处、妙处分析不出来,只有靠反复诵读吟咏,才能悠然有所“意会”——诗词如此,一些看似浅显畅通的现代白话文亦如此,只有多读、熟读才能领略到文章的微妙处,才能感觉到什么叫“言已尽而意无穷”。

三、以读练说,读中积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决不该疏忽》一文中就曾指出:“不妨看看咱们的社会主义在工作中、交际中,说话的一切需要超过过去时代何止十倍百倍,谁的说话能力差,不仅是他个人吃亏,往往又间接造成社会的损失。”可见,说话能力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口语的应用范围与频率远远超过了书面语言,而诵读的积累可以丰富口头语汇,增强语感,可以练习正确发音,学习表情技巧,既能训练胆量,又能训练口才,口语与书面语融会贯通,从而增强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能力。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谈到诵读的感受:“头脑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润下那一套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我怎样学国文谈起》)可见,课文读得好,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融合了,每到用时,便文思泉涌,妙语连珠,这说明诵读不仅对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诵读对提高写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说,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语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没有对经典美文的深刻体悟和借鉴,就难以形成真正的写作能力。而通过诵读,如果学生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都能烂熟于心,并在融会贯通中变作者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那么,运用起来必定是得心应手,写作也就由此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对经典名文进行诵读,也是陶冶学生的情操的方式之一。古今中外的许多经典名文不仅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人生知识,而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现实深刻独到的感悟,流露了真挚高洁的情怀,学生在诵读中能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在思想情操得以提高的同时,也拓展了人生视野,增强了洞察社会人生的能力。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会做人是会作文的根本,而恰当地引导学生熟读积累,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邰启扬.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凌春迎.让诵读成为应对电子文化的生力军[J].语文教学研究,2005(10)

[4]钱吕明.诵读之风式微探因[J].语文教学之友,2005(10)

(责编 雷 艳)

猜你喜欢

书声语感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茶烟梧月书声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无题
七绝·夏雨(通韵)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读书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