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2009-10-22吕代锋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史铁生鲁迅意义

吕代锋

一、通过阅读教学领悟生命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珍惜生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这就是正确的生命观。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掘以人为本重视生命的作品,凸现生命的意义,进行生命意识灌输,增强学生生命意识。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对于刘和珍等人的徒手请愿,明确持否定态度。因为用自己脆弱的生命去面对穷凶极恶又荷枪实弹的敌人,这无疑是不当的,只能作无谓的牺牲。在另一篇《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对道悦“坐化”的否定,也一样表现出他对生命的珍惜。这里要说明的是,鲁迅先生对于生命的珍惜并不是害怕死亡,更不是贪生怕死。保存生命是为了更好的战斗。这就是“韧”的战斗,在课堂上我们往往从“韧”的战斗的角度分析,缺乏从生命层面上的分析探究,其实人是最可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如何用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而不是一味地蛮干,导致生命的夭折。生命无谓丧失,是对革命的最大损失。鲁迅先生鉴于这样的深刻考虑才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提出了自己“逃走”的策略。如果不从生命的层面作考察,对于鲁迅的这样的行动,学生就会费解,以致误解。

在引导学生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又给他们印发了《病隙碎记》片段。学生了解到史铁生是当代著名文学家,又是悲惨的“生病专业户”,20多岁即瘫痪,现在又患肾衰竭,两三天就要进行一次透析,病痛的折磨让他面黄肌瘦,痛苦不堪。当有人问他的职业时,他苦笑说:“生病。”即使这样,他依然热爱生命,在母亲病逝前,向她保证:“好好活。”他在《病隙碎记》中写道:“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永恒的消息赖以传扬的载体。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镇定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和悲壮。”

通过这些文章的洗礼,学生就不由产生心灵的颤动:一颗被病痛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心依然热爱着生命,何况我们这些健康的人呢?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命呢?

二、通过阅读教学感受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认识生命的意义

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具有生命,在万物进化过程中,人类走在了前面,成为世界的主宰。但是,每当我们回望或走近自然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震惊,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顽强,无论周围环境多么的恶劣,只要有一丝生命的土壤,它们就能顽强生存下去。人们从这些自然生物的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人类自己生命的意义,从而更加积极投入生活中去,使自己的生命更加辉煌灿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这类揭示生命意义的典型。史铁生在作品中表现的就是在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那些愈见苍幽的老柏树,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蜜蜂,摇头晃脑、展须疾行的蚂蚁,忽飞忽走、时隐时见的瓢虫,还有把苍凉的歌声洒满天地间的雨燕,让人浮想联翩,满是稚气地留在地上蹒跚、歪斜、深深浅浅的孩子们的脚印……处处、时时都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正是这强烈的生命意识,促使主人公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去实现生命的意义,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

人生旅途中充满坎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就显得很有必要。《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三天中,她没有看到恐惧、凄凉、悲哀;她微笑着面对厄运,欣喜地享受着自己想象中的美景。二十来岁就患全身神经瘫痪症的史蒂芬·霍金,没有被不幸击倒,而是以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在轮椅上创造出理论物理学奇迹,成为“当代爱因斯坦”。有关这些人与事的文章,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心阅读,使他们获得心灵的震撼,认识到要珍爱生命。同时让学生感悟到:与其抱怨造物主在玫瑰花叶里附了尖刺,倒不如感谢造物主在尖刺上盛开了玫瑰花。具有生命意识,可以提升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从而把握人生、造福人类。

三、通过归纳与比较对阅读文本内容重组,解读生命

循着“生命”主题漫步在高中语文教材所呈现的文学海洋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闪烁着生命光辉的作品。我尝试着以“生命”为主题将阅读文本内容进行重组,以文本为基点辐射开去,让学生对文本背后的作者,作者所处的时代,甚至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都尽收眼底。这样的阅读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也真正提高了综合学习的能力,效果不错。在这一过程中,大致形成了三个部分:儒家文化与生命,道家文化与生命,西方文化与生命。

儒家文化的经典之作,可以说都是有怨而发,不平则鸣。上起屈原下到鲁迅,都在“我手写我心”。学习《离骚》,结合司马迁《屈原列传》,可以领略屈原坚持理想,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生命姿态;而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则揭示了“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生命真谛。就连鲁迅的小说《祝福》《药》《阿Q正传》,也包含了作者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至于“道家文化与生命”,《秋水》和《逍遥游》大致可以从中了解到道家“生死齐一”的自然生命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为“自然与生命的和谐”又添上了色彩浓重的一笔;沈从文在《边城》中构建的一个未被现代文明浸染的封闭的湘西乡村社会,也是一个个活脱脱的自然的生命。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则直接表明了他的生命观:“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对于西方文化,新教材所选文章,更是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人的自然生命的关怀、呵护和人的价值的重视。彰显着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的主题;充满生命体验,生命叙事,生命关怀。

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众多文章围绕生命主题进行综合比较阅读,不仅可以用死亡学生发现生之可贵,生之美丽,加深对生命的感悟,而且他们在以生命为主题的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学生和创作者达到了生命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走近了圣哲和时贤,并以此来关照自己的生命。在生命意识被唤醒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阅读的能力。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史铁生鲁迅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孔乙己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阿迅一族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