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语文教材中的“色”与“暴”
2009-10-22尚延联
尚延联
文本是无声的语言,但它和有声语言一样富含感情,一样有喜怒哀乐。文本常常出现一些与文本本身有差异的情节或情绪化的语言,这些内容或愤怒,或惊喜,或恐怖,或神秘,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本解读,但它的内涵、价值,有时要比文本既定的信息或意义深刻得多。语文教材在选文时肯定会关注文本对学生的导向作用,避免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充斥在课本中,但有些文学作品恰是优秀的作品,似乎带有点滴的“色情”“暴力”成分。这就需要我们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做好引导,让优秀的作品产生积极的作用。
1.“色”是“美”的外衣
文本原是一个综合体,如果生硬地删掉一部分内容,肯定会对原作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荷塘月色》,当初收入课文的时候,曾经删掉一段‘不健康的内容,”上海曹杨二中副校长、特级语文教师皋玉蒂说:“其实那只是一段古代的恋歌,表达了一些男女爱慕之情。”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但一度被删掉若干章句。肯定是编者读到这里感觉到文本有不和谐的声音,怕对中学生产生误导。那么,删掉的情节到底影不影响文本的解读,这种“残缺”还能不能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我们来看看被删掉的章句。“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美人如花,这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惯用的比喻方法。但花如美人,且又是刚出浴了的,她“羞涩”“袅娜”,一经出现便立刻使明珠与星星黯然失色。她紧挨着明珠与星星出场,散发出只有肉体才有的诱人光芒。明珠晶莹明亮,星星忽隐忽现,美人纯洁,纤尘不染。肉体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它意味着欲望的登场。没有情感与欲望的参与,美又怎么能激起我们的共鸣,得到我们的认可和接纳?
同样曾被删去的是采莲的情节。“这的确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但热闹又何尝是朱自清欣然向往的;这的确也是一个风流的季,在这个季节,荡出去的是兰舟,划回来的是爱情;递过去的是羽觞,传回来的是暗许;听到的是歌唱,看到的是身体。在梁元帝的季节,荷塘传递着爱情的信息,空气中弥漫着少男少女们肉体的委婉和欢愉。这个荷塘,有着远比朱自清清华园中的荷塘更丰富的风韵,更直白的交流,更灵动的肉体,更蠢蠢欲动的情色。而梁元帝的荷塘,也是中国传统文人最偏爱的场景之一。这里集中着中国传统文人最想看到最想听到最向往又最津津乐道的所有因素,这里伸张着中国传统文人最敏感的触角,最躲躲闪闪而又任性放肆的目光。而这荷塘,又无一处不令朱自清情迷心仪,无一处不令朱自清流连忘返,以至无奈失落,乍喜乍悲,发出“可惜我们现要早已无福消受了”的沉沉喟叹。这是一个从《诗经》的年代,一泻千里,穿过晚清,并直达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传统文人的普遍的隐私,这个隐私又被一代又一代文人公然暴露,只是因为文学并不等同于生活。然而,这也正是他们日常生活最温存柔弱的位置。试想,如果去除了这些章句,我们如何去领悟朱自清更为真实、更为深刻的内心世界?
2.“暴”是“愤”的显现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时删掉了以下情节:
(林冲)把陆谦上身衣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七窍迸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大家看了这段文字之后有什么感受,可能说林冲“太残忍了”,“太可怕了”,和前面逆来顺受的林冲画不上等号,和想象差距太大,林冲怎么会这么“残忍”呢!林冲挖出陆谦的心肝,又割下三个人头,作者这样的描写的确很血腥、很恐怖。但是,请要注意这个细节:林冲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金圣叹对此是这样评点的:“三个人头,安放得好,又算示众,又算祭神,又算结煞。”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林冲向山神证明自己报了仇,让世人明白为非作歹是没有好下场的。联系前文“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天可怜见林冲”,这个细节加深了林冲对神灵的信任,期望山神能保佑他平安度过后辈子。在林冲看来,陆谦等人干了伤天害理之事,竟然在山神庙前津津乐道,是对山神的亵渎;也是他自己在山神庙这块净土杀人(尽管是该杀该剐的恶人)后,祈求山神谅解他对神灵的不敬。教材把这段文字省略了,固然避免了血腥味,但我以为,这恰恰可以窥见林冲的主导性格是安分守己、正直忠厚,要不然,在杀人以后如何能想到神灵。否则,我们读到的就不是一个完整的林冲。林冲之所以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就在于他能给读者提供一个想象、争论的空间,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眼中,林冲其实可以代表这样一类人:能忍耐时就忍耐,虽然很多人都羡慕鲁智深、李逵那样性格的人,但现实中却总有好多人当不了鲁智深、李逵那样的好汉,而只能像林冲一样忍辱负重地活着。《水浒传》中有一个常常能让我感动的镜头:大雪纷飞的荒野,林冲望着熊熊燃烧的大火,他知道,他拼命想挣扎回去和他美丽的妻子团聚的那一天没有了,已经被这把大火吞噬了。林冲扔掉了空空的酒葫芦,眼含热泪迎着呼啸的北风,一个人孤独地前行,雪地里一串逶迤的脚印渐渐延伸到远方……
二、注意引导,学会欣赏
学生在欣赏文本时,总会从中获取一种审美体验。如何引导学生去体验上述情节,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要结合美学的一些原理,让学生用正确的审美观去认识事物。马克思在关于“美的规律”论断中指出,凡是美的东西,一般来说,首先都应当是真的,是蕴含着客观规律性的。从原始人创造的石刀,到今人制造的精密机床、精密仪器的美,都离不开人们对各种物质材料自然性能的认识,离不开人们对产品内在质量的把握。换句话说,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性,失去了“真”,美也就不复存在了。同样,在人类互相残杀的战争中,为什么有时显得美,有时显得丑?为什么有时激起人们崇高的热情,有时又表现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反抗邪恶、拯救人类旗帜;有时则逆历史前进的方向而动,给人民大众生活带来无穷的灾难。前者包含着“真”,体现了“善”,因而显示出美的价值;后者背离了“真”,充满了“恶”,所以就是丑的。
我们让学生在一种特定的情境中去体验。如在鉴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情节时,可以结合“美”的欣赏,真正从作者所处的环境出发,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把握“美”的规律。那一段关于美人的描写,本身不仅是美的因素,而且可以使我们在欣赏过程中,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当我们在“美”面前,摒弃了私心杂念,使自己思想境界与审美情趣得到提升与发展。在欣赏《水浒》中林冲的那一段“血腥”描写,可以结合现实生活去谈,如一个罪恶的人得到惩罚,民众总会拍手称快,也许在现在可以用人道的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可在那个旧时代,根本没有这样一个执行机关,不可能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我们也可以采用讨论法,结合如何抵御来自媒体、网络那些暴力、刺激等“精神污染”的诱惑,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审美教育,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操。
总之,作为教师,不可忽视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情节,更应该积极地做好引导,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也能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