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特色培养本科软件外包适用型人才的探索

2009-10-20万丽丽

计算机教育 2009年17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

赵 丛 万丽丽 南 方 胡 真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日软件外包行业的人才现状,指出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抓住机遇,在专业上大胆改革创新。通过凝练天津科技大学中日合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特色,探索一条培养对日软件外包行业本科层次适用型人才的道路。

关键词:软件外包;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本科层次;适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IT行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信息沟通的速度,使许多传统产业的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国家已经将IT人才的培养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IT业的竞争愈演愈烈,日本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软件产品和服务市场,目前仅有不到2%的业务外包,而凭借地缘和文化上的优势,我国软件外包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日本,已成为日本软件项目的主要承接国,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残酷的市场竞争使企业有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需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开发创新,而各种因素的实现最终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尤其是兼备较高技术层次和较高教育层次的技术型人才。然而,由于我国面向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的计算机人才培养起步较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仍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更侧重专业知识,而在国际视野、外语应用、职业素质与能力等方面重视不够,使得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很难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此外,我国的外语教学体系一直以英语为主,日语仅作为辅修语言,这必然造成了对日软件外包人才的缺乏。因此发展对日软件外包,适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瓶颈。行业对人才基本素质提出的要求使高校开始对适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新时代下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

1.1我国计算机行业适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由于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战略调整发展阶段,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知识型转变,高职作为高级技术蓝领的培训基地,对本科层次人才的就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图1所示。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虽然国内各大高校计算机专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但是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产学结合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具体方面,就是实践环节与当前产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不能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逐渐陷入误区。

1.2我国对日软件外包行业人才培养现状

来自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占据了日本软件发包业务的60%,如图2所示,且以每年50%以上的速度增长,人才缺口非常大。因此,如何明确对日软件外包业务对本科层次人才技能的需求,培养出合格人才,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企业作为触及市场波浪的先锋,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以上问题,很多企业开设了日语与软件开发实战技能的短期入职培训,以加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适应市场的能力,但是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相比而言,高校作为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主力,并未形成科学的培养模式,对外企的人文知识、企业文化及企业运作模式等相关教学和实践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3优化课程结构,更新管理模式

随着对日软件外包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既掌握相关技术,又能用日语进行熟练交流的专业人才。然而,高校计算机专业仅以辅修方式学习日语的教育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对日软件外包行业的人才需求。况且目前高校普通专业的外语教学主要以理论授课为主,学生的听说能力远远低于读写能力,多数不能利用外语进行自由交谈。因此,在语言教学方面,高校应当加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表层,而应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真正体会外国文化的内涵,在对外工作中游刃有余。

另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远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专业理论与实践学时还没有达到一个优化配置的比例。因此,在设计培养计划时,我们应考虑到课堂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要有恰当比例,正确处理原有实践课程与企业实训课程的关系,避免理论脱节或实践课程重复。高校培养计划的调整讲究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教学方式和结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对目前本科层次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改革,使理论着眼于应用实际,这样才能有正确的导向。从教学管理制度上来说,在本科层次教育中采用嵌入企业的实训课程,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天津科技大学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

2.1特色专业的设置

天津科技大学国际学院中日合作办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有8年历史,在设置该专业前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各院校急剧扩招,今后毕业生结构必然呈现“橄榄型”,即企业急需的高端开发人才和低端操作人员是橄榄的两头,中间是本科毕业生,特别是在各院校所有相关专业设置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基本雷同的大环境下,本科层次必将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因此,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加大了特色的建设,与日本京都计算机学院合作,在国际学院开拓了一个第一外语为日语、大学英语为第二辅修课程、软硬件兼施偏重软件开发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本科院校中率先进行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预见了我国对日软件外包行业的需求。

2.1.1语言特色

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日语课程学时达到了理论教学学时的36%以上,如图3所示。语言基础课采取了小班授课的模式,用互动的课堂活动,比如表演、演讲等形象化方式取代传统死板的灌输模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锻炼了口语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由于日语语言教学贯穿了四年中的7个学期,绝大多数学生最终获取了日语二级

证书(学位资格的必要条件是日语二级200分以上或英语四级425分以上),少数优秀学生毕业时甚至拿到了日语一级证书。而日语软件开发的初级人才一般达到日语三级以上水平即可。

该专业为中日合作办学,除了基本语言训练外,有十门专业课程是日方直接派遣教师来华授课的,且课程内容会随着行业的发展做出实时调整。因此,学生对日语的应用不仅局限在日常基本会话上,还可以通过与日本外教的互动交流拓展到专业领域的方方面面。为了使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更多锻炼,该专业从2005年开始聘用优秀的高年级学生,为专业课日本教师作助教。他们参与备课,并在课堂上为低年级同学做随堂口译和操作指导,课程结束后用外教的评估抵免毕业实习的部分学分。这一创新的助教制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使学生在专业技术领域和口语交流能力上达到了和谐的平衡。

2.1.2授课方式和专业课设置特色

仅仅拥有熟练的日语交流能力还远远不够,具备语言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仍旧是计算机人才。而该专业的另一个特色,就是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锻炼。京都计算机学院教师承担的10门专业课程,是在计算机房人手一台计算机,边讲授边操作进行的,即时操作的学习模式受到学生欢迎。近年来,该专业把目标直接锁定对日软件外包行业,通过访谈和调研,了解对日外包企业需求,增加了一些实用课程以丰满专业,使得该专业在专业课设置上完全顺从了企业导向,基本达到学生毕业后进入对日软件外包企业,能够在具体项目负责人的指导下,准确理解项目要求,且在对日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2校企联合实践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专业的革新不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体系优化上。该专业在吸取了国外办学的优秀经验之后,除了加大中外合作办学的工作力度之外,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中,引入了企业实训课程。比如与日本TIS株式会社、神州数码有限公司以及天津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达成协议,学校投入机房等场地和教学设施,企业投入培训师资,从项目案例、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机构设置体系和运行机制等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培训。产学结合的模式缩短了毕业生适应职位所需要的时间,且由于进行了实习环节的部分学分、学时抵免,该专业的做法并未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在全球经济衰退,就业异常艰难的2009年,截至4月初,全程参加实训课程的同学的签约率已达100%,无论从签约率还是薪金均远远高于未进行校企合作的相同专业,成果异常显著。但是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模式,该专业在细节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3结论

我国对日软件外包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制约。改革外语培养体系,发展本科层次技术型人才的教育,完善我国人才结构体系势在必行。天津科技大学以国际学院的中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试点在专业设置上进行的大胆改革,使学生具备了对日软件外包行业要求的基本能力,很好的处理了课程与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关系,使得该专业毕业生受到了企业的追捧,就业率独领风骚。虽然还有很多方面不够完善,但是不难看出,只有加强专业特色的设置,才有可能培养出一支可以熟练利用外语交流、适应行业模式、了解企业文化以及国外人文文化、具有较完善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人才队伍,保障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高校作为专业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在专业特色设置上还处于摸索求证阶段,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大胆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刑丘丹,李雯.对日软件外包人才需求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1):57-60.

[2] 赵家华,丁桂芝,孟祥双,等.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嵌入式系统)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思路与方法[J].计算机教育,2007(10):70-72.

[3] 金月光,马立新.对日软件外包在高职院校发展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9):94-95.

[4] 胡万进.中国软件外包国际化遭遇瓶颈[J].信息系统工程,2006(9):14-15.

[5] 张静,吴波.软件专业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6):107-109.

[6] 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2):70-72.

[7] 卢瑾,李洪煜,王小号.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实训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134-136.

[8] 于泓,常辽华,郁道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3(3):63-64.

[9] 刘润忠.产学研一体化:高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选择[J].江苏高教,2005(1):68-70.

Training Software Outsourcing Practical Talents with Undergraduate Lever by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

ZHAO Cong1, WAN Li-li2, NAN Fang1, HU Zhen1

(1.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

2.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ianjin 300222, China)

Abstract: Software outsourcing trade to Japan in present situation has shown that the university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talent training. Reform and innovation in specialty model should be boldly performed. Changing concept to take advantage of university talent and follow the market demand, urgent talents which enterprises need should be rapidly trained. At the same time, transition platform which can get integrated into market should be provided.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mod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 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e may exploit a new road to train high lever practical talents of Software outsourcing trade to Japan in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software outsource;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undergraduate lever; fitting in with the needs of society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中外合作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护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