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背景理论和突显在简单句句法分析中的作用
2009-10-16王小平
王小平
摘 要:图形/背景和突显观分别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和重要观点。本文试从该理论和观点出发并对照传统语法,探讨两者在英语简单句(如对称句、含地点的简单句和“there be”句型)句法分析中的作用,阐明其可以系统地解释句法的多样性。
关键词:图形/背景;突显;简单句;传统语法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094-3
Abstract: Figure/ground and view of prominence are important component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ed on this theory and view and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grammar, 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the function of these two in syntactic analysis of English simple sentences (eg. symmetry, simple sentence with the adverbial of place and there-be sentence pattern) and clarify that they can explain the diversity of syntax systematically.
Key words: figure/ground, prominence, simple sentence, traditional grammar
1. 引言
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Ungerer & Schmid, 2001: F36)。它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特别注重认知与语言的关系,认为语言是认知对世界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赵艳芳,2001:2-3)。
图形(figure)和背景(ground)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突显观(prominence view)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图形/背景理论和突显观可被运用于对英语句子进行句法分析。下面试以简单句为例,说明图形/背景区分的认知原则可以系统地解释句法的多样性。
2. 图形、背景理论和突显的概述
图形和背景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这两个术语最早来自完形心理学中形基知觉。图形指某一概念或感知中突出的部分,即注意的焦点部分;背景即为突出图形而衬托的部分。图形/背景的区分有其心理基础。一个世纪前,丹麦心理学家鲁宾(Rubin)始创这一概念并将其引入心理学,这一概念后来被融入完形心理感知组织的理论中。
心理学家的试验证明:(1)图形和背景不能同时被感知和理解为同一东西;(2)决定图形的因素是完形感知,容易被感知为图形的事物一般具有完整的形状、结构、连贯性(coherence)和移动性,因此更容易被感知、注意、识别、记忆和理解。在认知语言学分析中,图形/背景(figure/ground)是认知运作和语义结构基本的重要特性。图形即所要描写的对象,背景是其环境。对图形的选择决定于注意的焦点、移动方向、观察的方位等等(赵艳芳,2001:148-149)。
F. Ungerer和H. J. Schmid也指出相比背景,图形被感知为更突出,心理研究显示图形更容易被识别和记住,同时和意义、感情和美学观有关。传统的语法认为一个简单句子通常由三个部分组成:主语、动词(或谓语)和补语(如宾语或状语)。而认知语法认为图形/背景区分的认知原则可以系统地解释句法的多样化。具体地讲,在一个简单的及物动词句子中,主语即图形,宾语为背景,动词表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Ungerer & Schmid, 2001: 157)。
提到图形/背景理论,不得不提到突显(prominence),因为这两者是紧密相联的。对图形与背景(figure vs. ground)的划分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即突显观(prominence view)(刘宇红,2006:12)。突显即是注意的焦点不同,因而可以突显不同的侧面(profile)。在关系述义中,关系中突显的成分不同造成关系项的不对称,在句法上造成主/宾的不对称,在认知心理学上就是图形/背景的不同(赵艳芳,2001:139-140)。
3. 图形/背景理论在简单句句法分析中的作用
根据以上理论,可以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和突显去分析简单句。下面试对照传统语法,以对称句、含地点的简单句和“there be”句型为例进行分析。
3.1 在对称句句法分析中的作用
试以下面两个句子为例解释说明。
Susan resembles my sister.
My sister resembles Susan.
传统语法称这两个句子为对称句,结构一致,都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翻译为:(a)Susan和我姐姐(妹妹)长得很像。(b)我姐姐(妹妹)和 Susan长得很像。从译文的角度出发,很多人都认为这两个句子意思是一致的,即陈述同一个事实:这两个人物(Susan和我姐姐/妹妹)长得很像,这一点很容易就可以从平时人们甚至包括很多老师对这类句子的分析可以看出。但如果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重新审视这两个句子,就会发现一个很大的差别,即他们的图形/背景截然不同。
F. Ungerer和H. J. Schmid指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讲,显示突显的方式为将偏好项放在主语位置。一旦决定作出,即偏好Susan(如句(a)) 或my sister(如句(b)),就很清楚被选主语是图形,而且比其他成分(即背景)更突出。(2001: 157)。
选择不同的部分作为图形,其结果即是有不同的句法结构,上例就典型地说明了这一原则。尽管两句从语义上差别不大,但不同的主语表明了发话者选择的视角和强调部分不同(赵艳芳,2001:151)。
综合以上种种观点,可以得出结论:在句(a)中,人们注意的焦点或偏好且突出的是“Susan”;而在句(b)中,这一焦点则是“my sister”。
在解释主语和补语的突显度时,F. Ungerer和H. J. Schmid更是提出了两个术语:句法图形(syntactic figure)和句法背景(syntactic ground)。而Langacker则偏好用(句子)抛射体(clausal trajector)和(句子)地标(clausal landmark)。
类似的例子还有:
John looks like Simon.
Simon looks like John.
3.2 在含地点的简单句句法分析中的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作为图形的主语和作为背景的宾语最为突显,其他后景(background或setting)如状语是不突显的。但在不同句子结构中,状语的突显程度也是不同的(赵艳芳,2001:153)。比如:
(a) Shelives in Beijing.
主谓(不及物动词)状语
(b) Sheboughta housein Beijing.
主谓(及物动词) 宾 状语
按照传统语法,这两个句子的分析如划线部分所示。“in Beijing”在两句中均作状语,地位一致,起补充说明谓语的作用。但是从认知语言学的突显观出发,前句中的“in Beijing”比后句中突显,也就是说它在两个句子中突显的程度不同。这是因为:一、在前句中,把地点状语“in Beijing”看作背景,是与“She”的互动行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从传统语法的分析可以知道“live”是不及物动词,它与主语“She”不构成完整的结构,而必须与状语连在一起才有意义。而后句中“bought”(buy的过去式)是及物动词,它与“a house”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而“She bought a house.”就是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状语“in Beijing”作为真正的后景在句中就不是那么突出了。没有它,这句话也仍旧有意义。
因此,作为后景的地点部分的突显度的不同取决于不同的句型及它与谓语动词的关系,关系越密切,地位就越突出。下列四组句子中,前者的地点背景比后者更突出(斜体部分代表突出)。
1) She went into the study.
She brought a book into the study.
2) The boy put the apples in the living-room.
The boy was eating the apples in the living-room.
3) Tom ran there.
Tom took a big bag there.
4) Sally swam the river.
Sally swam across the river.
5) Ants swarm the garden.
Ants swarm in the garden.
传统语法认为后两组句子句法结构相差无几,属于同义句;但从认知的角度看,它们表达了不同的意思。可以试译为:
4)莎莉在河里游泳。
莎莉游过河。
5)花园里挤满了蚂蚁(每个角落都是)。
蚂蚁云集在花园里(可能只是一个角落)。
3.3 在“there be”句型句法分析中的作用
传统语法认为在“there be”句型中,主语是“be”后面部分的名词。如:
There was loud noise.
主语
There were a lot of people.
主语
而认知语言学认为在这两个句子中,通常作为背景的“there”作为突显的图形部分被放在主语的位置,或许这就为解决传统语法一直无法很好地解释“there”的作用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办法。
更多类似的例子:
There was a big bung.
There are many trees.
There are thirty students.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图形/背景理论和突显在分析句子句法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们能够合理地分析句子,从而帮助解决一些传统语法无法解决的难题或纠正一些误解,同时也为句法分析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理论依据。在分析句子的句法时,可以充分运用该理论和观点。
参考文献
Ungerer, F. and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F36, 157.
刘宇红. 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2.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3,139-140,148-149,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