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渗透美育的途径

2009-10-16姚亚光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美感美育语文教学

姚亚光

【摘 要】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特别是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作用。这样才能在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语言,喜欢语文,爱好文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美感

【中图分类号】G 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4-0037-01

一、语文教学渗透美育,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语言美和情感美,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课堂语言是教育性与审美性的相互统一,要使课堂教育成为一个巨大的磁场,时时吸引学生,教师的语言表达是至关重要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过:“说话的语调可以左右最明智之人,并且改变一篇文章或一首诗的力量。” 由于语调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学生得到的知识营养也不同。

比如《荷花淀》这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真切感人,铺叙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迸发的思想火花憾人心魄。这样的课文,即使教师不讲,让学生朗读一遍,也会令学生感动不已。笔者听过两位老师讲解《荷花淀》一文,由于他们语言、感情的不同,收到的教学效果迥然有异,第一位老师教这篇课文,课前备得非常细致,课也上得比较认真,但唯独没有注意赋予真情实感,平淡乏味的语调,加上有气无力的动作。整堂课把学生带到了困乏的境界,课堂的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位老师上这一篇课文,气氛就大不相同:一段不同寻常的以介绍时代背景为主要内容的开场白,把学生一下子带进了课文的情境当中。整堂课,教者注意根据情节的起伏,人物的变化,喜怒哀乐形于色,抑扬顿挫言于表。因为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或是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引起了学生思想的共鸣和心灵的共颤。下课后,学生大多还沉浸在深深的思索中,不少同学还自发地写下了读后感。

同一篇课文,不同的教法所收到的不同效果,使人深深体会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讲授一篇好的文章,语文教师若用心灵去感受,用情感去触摸,无疑会给学生以生活的真实美,使学生激愤处扼腕冲发,壮烈处可歌可泣,深沉处再思再叹,欢悦处抚掌称快,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二、语文教学渗透美育,应该体现在语文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劳动创造中

语文教师怎样上好一堂课,教好一篇文章,课堂的结构安排,文章内容的处理是很有讲究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但仅仅局限在教师单纯个体的劳作显然还是不够的。假如每篇文章都是从正音到划段,从第一段讲到最后一段,从段落大意的分析到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的归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话,那么就等于说书的不是在说书,而是在读书,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理解,这样的教师,只能称为“匠人”。假如教师恃其渊博的知识、雄辩的口才一灌到底,那么等于演员在演戏,尽管戏演得精彩,也博得满场掌声,但学生究竟能得到多少,实在也是一个疑问。这样的教师还只能算是一个“经师”。“匠人”与“经师”的共同之处在于把教学仅仅局限在教师的“个体劳动”、“个体创造”之中。较完美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合作的一次艺术创造。

笔者在教授散文《都江堰》一文时,吸取了老教师的有关经验,先与学生一起把描写都江堰的场面一个一个找出来,尽情地享受人们艰辛劳动创造的成果。在同学们的一片赞叹声中,师生再一起探讨问题:都江堰是由谁、怎样建成的?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什么呢?和学生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的内容,即写出了李冰父子精通水利、造福于民的精神。这样,作者写作的目的就不需要再作总结了,学生早已心知肚明了。学生在这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情景中结束了课文的学习。

倘若按照课文本来的层次顺序来教学这篇文章,老师可以讲得生动形象,学生也可能听得津津有味,但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含义只能作机械性的理解,兴趣也不会那么深厚。因此,在语文教育中,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地由师生共同完成不同体裁、不同风格、具有各种艺术特色文章的阅读与欣赏、分析和理解,应该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渗透的美育,难道不应该包含师生共同劳动所创造出来的美吗?这里的“美”,不仅指课文自身固有的美的意境及带给师生的美的享受,也应该指师生共同协作所获得教学成果的喜悦。

三、语文教学渗透美育,必须努力挖掘并充分展示教材本身饱含的丰富的内容美

“文以载道”。语文教学不仅具有传授学生语文知识的功能,而且应该成为向青年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阵地,只不过这种政治思想教育不能是空洞的或抽象的道理说教,应该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人性、人格美的教育。从广义上说,这也是美育。

语文教材的内容能给学生哪些美的享受呢?应该怎么来理解并把握教材本身包含的美育内容呢?

对写景状物抒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文章的教学,要为学生展示一幅幅伟大祖国壮丽河山的自然景色的画卷,让学生在领略祖国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

对小说的教学,如《祝福》、《祥林嫂》等,由要把握文章反映的时代脉搏和人物固有的精神品质,或揭露批判,或讴歌褒扬,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丑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对直接反映劳动人民改天换地、创造人生、创造世界伟大精神的文章,如《都江堰》的教学,则更应重劳动创造美的教育,让学生更多地触摸社会,去感受人生,在耳濡目染中,铸就无私无畏、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毅力。

对论证说明的议论文,或者是介绍事物的说明文教学,也同样需要很好地挖掘、理解文章包含的内容美。一篇好的论说文,常常以深刻的哲理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以强大的力量感召人们奋力前行;而一篇品味较高的说明文,则往往因其语言的生动活泼、条理的清晰明了,深受学生的欢迎。教师如能做一个有心人,那么无论是论说文,还是说明文的教学,都将会让学生品味出社会、人生的美好,因为我们周围的世界处处存在着美。

总之,语文教学不应采用偏重字、词、句及篇章结构的分割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审美教育作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语言,喜欢语文,爱好文学。

猜你喜欢

美感美育语文教学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美育教师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