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独特对台优势促进两岸制造业深度对接

2009-10-14陈明森

领导文萃 2009年14期
关键词:海峡两岸台湾地区分工

陈明森

在《国务院关于支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中,多次提到要“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地区经济的全面对接”、“促进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形成以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等区域为主的产业对接集中区”等。所谓的两岸产业对接,就是指海峡两岸在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基础上,逐步降低贸易壁垒和政策壁垒,优化两岸的产业布局,促进两岸之间的产业分工与产业合作。

海峡两岸之间产业对接,主要依靠持续不断的资本流动和大规模贸易往来完成的。近三十多年来,大陆累计直接吸收台商投资476亿美元(福建直接利用台资为140亿美元),有力推动台湾地区产业链条或产业链中生产环节不断向大陆转移,促进两岸之间产业分工深化,分工模式趋向多样化,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链垂直分工与产业内水平分工多样化分工格局;而两岸之间高达7000多亿美元贸易额(闽台贸易累计总额为500多亿美元),又促成了两岸之间产业合作,成为两岸经济联系和产业衔接的重要纽带。海峡两岸之间投资和贸易相互推进、相辅相成,成为推进两岸产业对接的强大引擎。

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东西两岸产业转移与产业对接形成三大波浪潮。第一波为20世纪80年代,由于台湾地区工资、地价等生产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造成传统产业经营环境恶化,以纺织服装、鞋帽箱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大陆转移,主要承接地为广东与福建等地,其中我省以清禄鞋业和三丰鞋业为代表;第二波为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台商对大陆投资在深度和广度上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由传统轻纺工业为主逐步转向电子信息、化工、机械、车辆等产业,其中家用电器和计算机外围设备转移的规模最大,主要承接地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中东莞市尤为集中;第三波为21世纪以后,台商投资领域扩大到资讯科技、半导体、笔记本电脑、手机、电信设备等高技术产业,此时投资热点开始北上,特别是以上海浦东和江苏苏州和昆山为重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凭借其综合竞争优势吸引大量电子信息台商在此集聚。2005年9月台湾最好一条笔记本电脑生产线转移到苏州,岛内已经不再有笔记本电脑生产线,出现生产“空心化”现象。

目前台湾岛内主要优势产业有光电产业、集成电路、机械装备、化工以及生物技术、环保、新材料等资金、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长期以来,由于岛内当局的阻扰,这些高新技术产业无法大规模向大陆转移。2008年“5.20”以后,台海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特别是在2008年11月4日海峡两岸正式签订了海运、空运、邮政和食品等四项协议,标志着两岸进入“大三通”时代,大大降低了两岸产业对接的交易成本,加上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台湾投资环境趋于恶化,以高技术产业和重化产业为主的台海之间第四波产业转移已经初见端倪,两岸产业合作将进入一个跨越提升的新的发展阶段。

近几年来海峡两岸之间的产业转移与产业对接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产业转移具有单向性、渐进性和群体性。产业转移以海峡东岸向海峡西岸为主,由于台湾曾经长期实行“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与“戒急用忍”的政策,抵制与大陆的经贸接触,大陆对台湾地区的投资少有发生。近几年在两岸产业转移逐步升级,呈现出由轻纺产品、电子信息零部件到电子整机逐级演进。在产业转移中,台湾企业往往“抱团”转移,或进行自我配套,在内地复制原有的供应链网络,以维护原有的信用关系,与对大陆本土企业的关联性和带动性较弱。

二是以生产加工低端环节转移为主,海峡两岸之间形成不对等产业链垂直分工和垂直贸易关系。在这种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台湾地区大公司和大集团则掌控着价值链高端环节,诸如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原材料、机械装备以及国际营销渠道和品牌等,我省企业主要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主要从事“三来一补”业务,以简单的加工装配、贴牌生产为主,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不高。2004年福建与台湾两地贸易总额达到43.56亿美元,福建出口台湾6.76亿美元,由台湾进口36.8亿美元,福建与台湾地区的贸易逆差高达30.04亿美元,其中福建从台湾进口的产品主要是半导体、液晶装置、光学产品等关键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经过我省加工组装之后,销售往世界各地。近几年来,我省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力度加大,制造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但台湾岛内母公司仍然掌控着全球营销总部功能,包括拟定全球化管理战略、研发、财务调度和营销网络等高端环节。

三是低档次中间品转移为主,两岸之间形成不对等产业内的水平分工与水平贸易。所谓的产业内水平分工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由于产品差异化所引发的区域之间分工;水平贸易则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差异化商品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双向流动。如2007年台湾地区对大陆出口的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达到145亿美元,同时也从大陆进口93亿美元。但是从双向贸易结构考察,两岸之间贸易是建立在附加值不对等的基础上,大陆向台湾出口电子信息产品主要是以生产低档次的中间品为主(如键盘、鼠标、机壳等),而台湾地区向福建出口的却是高档次中间品(如芯片、主板等)。

四是台湾企业拥有强大的国际营销渠道,西岸企业以二次代工为主,形成“境外下单、台湾接单、大陆生产”格局。海峡两岸的产业分工已经嵌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

因此,在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中,要注重提升海峡西岸在产业分工的档次和位次,促进两岸产业由依附型的价值网络分工关系向对等型的价值网络分工关系转换,成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一是水平分工升级。鼓励建立与台湾产业配套的以及大陆台资企业所需的零部件、原辅材料制造中心,促使企业逐步从一般零部件、原辅材料供应商向关键零部件、原辅材料供应商转变;从来样加工的零部件供应商向具有自我设计能力的零部件供应商转变,从“外围配套”转变为“核心配套”。

二是垂直分工升级。着重鼓励、推动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包括西岸台资龙头企业,如电子行业的冠捷电子和捷联电子,机械行业的东南汽车和金龙客车,化工的翔鹭集团,轻纺行业的灿坤电器和清禄鞋业等),加大研发力度,增强创新能力,向产业链高端延伸,而将低端生产环节和工序对外发包,形成上、中、下游产业相互关联、相互配套的分工体系。当然,产业垂直分工升级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首先可以从简单加工制造(即OEM)向零部件制造和自主设计(即ODM)转变,并在转化过程中进行资金、知识、经验与能力逐步积累,逐步从OEM到OBM(自主品牌)转化。

三是链条升级。充分利用海西区港口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放松台商投资的股比限制,加快审批和核准节奏,积极承接台湾重化工业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以大型装备制造业、石化、船舶和钢铁为重点的临港工业。

四是出台各项有关政策,鼓励台资企业增强根植性与当地企业关联性,促成其配套本土化、采购本土化、研发本土化、营销本土化进程。

猜你喜欢

海峡两岸台湾地区分工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我国台湾地区社会工作参与家事审判机制及其启示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海峡两岸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论第三人撤销之诉的适格原告——以法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为参照
台湾地区拟修订车辆容许耗用能源标准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