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大优势与四个定位

2009-10-14王开明

领导文萃 2009年14期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

王开明

国务院正式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高度,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制定了四个战略定位,即要努力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和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四个战略定位,立足福建省比较优势,站位高,视野宽,十分符合福建省实际,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

福建省三大比较优势

福建省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处于重要位置。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经过长期酝酿考虑,提出了“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新战略。新战略一经提出,立即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反响。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下,福建3600万人民努力奋斗、认真实践,充分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逐步使海西战略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级战略。目前福建发展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福建的比较优势主要有三个:一是对台优势,二是港口优势,三是生态优势。头一个优势是“人无我有”,后两个优势是“人有我优”。

对台优势。对台是福建独一无二的优势,主要体现为“五缘”优势。

——血缘相亲。台湾同胞中80%祖籍在福建,其中又有80%左右祖籍在闽南厦门、漳州、泉州。厦、漳、泉是祖国大陆最大的台胞祖籍地。比如泉州,本市人口约700万,台胞达到900万。

——地缘相近。福建是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份,其中平潭县到台湾新竹海上距离仅68海里,是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区。

——文缘相承。福建与台湾在文化上一脉相承,两地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民间宗教同根同源,而且言语相通、生活习俗相近。以民间宗教为例,福建的湄洲妈祖,东山关帝,厦门、漳州保生大帝和古田临水娘娘,在台湾拥有众多信众,影响深远。国家文化部已将闽南地区列入国家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区”,闽南文化在两岸和平统一中的“软实力”作用将进一步突显。

——商缘相连。闽台商贸往来古已有之,在唐宋明清时代海上交往就已十分繁荣。

——法缘相循。从法律上看,闽台两地共同遵循统一法律。清朝康熙统一中国后,200年间,台湾属于福建管辖,当年清政府每年给台湾44万两白银的“财政转移支付”,其中22万两由福建支付。

港口优势。福建海岸线长3300多公里,从北到南分布着沙埕港、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天然良港,可建设5-30万吨,甚至50万吨的深水泊位。全省深水港址占全国18%,深水岸线170公里,很多主航道水深15-22米,据评估全省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00多个。目前厦门港、福州港已进入全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湄洲湾已初步建成工业港。从中国沿海各个省份来看,集中分布着这么多天然良港的省份并不多见。

生态优势。2003年以来国家环保局依据5个方面的指标体系对全国各省市环境进行评估,福建生态环境质量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福建2008年森林覆盖率达63.1%,居全国第一位;活立木总蓄积量居全国第7位;生物物种多样性居全国第3位;山海田兼备,海域面积辽阔,江河溪流密布,淡水资源丰富,仅闽江的流量就超过黄河,全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8位;福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拥有世界“双遗”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闽西南土楼、世界地质公园泰宁金湖以及众多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

对台优势、港口优势和生态优势,是国务院给海峡西岸经济区作出四个战略定位的主要依据,也是福建今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动力之源。

对台优势催生“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

基于福建省拥有的对台优势,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福建在服务祖国统一大业中的特殊作用。1979年中央即赋予福建“特殊政策,灵活措施”。30年来,中央赋予福建许多对台方面的特殊政策:1989年至1992年中央先后批准厦门杏林、海沧、集美和福州马尾设立台商投资区;1992年批准设立湄洲岛和武夷山两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批准设立漳州和福州两个“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并于2005年批准福建全省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批准福建设立对台直航试点口岸,其中客运口岸四个:福州马尾港、厦门港、泉州港和莆田湄洲岛。货运口岸也有四个:福州马尾港、厦门港、泉州港和漳州港;批准设立厦门—金门、马尾—马祖和泉州——澎湖列岛海上“小三通”航线。福建沿海还开辟了35个台轮停泊位,127个对台贸易口岸。中央还批准福建开展赴金门旅游业务;批准福建开展闽台海上小额贸易试点;批准福建8所大学,包括厦门大学、福建师大、华侨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等大学直接招收台湾学生入学;批准福建厦门公安局和福州公安局可以签发5年有效期台胞证,等等。如此密集的对台优惠政策,既为福建在两岸交流合作方面先行先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为两岸民间力量突破“台独”势力干扰破坏,实现民间广泛交往、共创双赢提供了政策保障。2008年以来,台海形势发生了重大、积极的变化。国务院这次出台《意见》,在将海西定位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的同时,又一次赋予福建一系列对台先行先试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在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框架下,允许福建在对台经贸、航运、旅游、邮政、文化、教育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政策;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鼓励福建大量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台资项目在海西落地;允许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促进两岸贸易投资便利化、台湾服务业市场准入等方面先行试验;推动两岸金融合作,优先批准台湾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参股福建金融企业,支持设立两岸合资的海峡基金会,进一步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逐步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此外,国务院还在促进两岸“三通”、旅游、福建台商投资扩区、增设泉州台商投资区以及设立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园等方面赋予福建省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一次性出台这么密集的对台政策,在福建对外开放史上还是第一次。有了这些政策的支撑,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港口优势促成“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国务院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所做的第二个战略定位“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主要是依托福建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海洋经济时代,港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福建的港口优势却长期没能得到发挥,突出表现为福建港口腹地狭小、交通不畅。新中国成立前,福建连一寸铁路都没有。到1978年,福建全省只有一条出省铁路,铁路总营运里程只有1009公里;公路仅有2.91万公里,没有二级以上公路。落后的交通,使福建有了“闽道更比蜀道难”的称谓。也因此,1978年全省所有港口加起来总吞吐量只有408万吨!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提出的5年间,福建围绕港口,布局重大交通网络,打了一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翻身仗”,如今全省铁路通车里程接近2000公里,温福、福厦、厦龙、厦深、向莆5条快速电气化铁路正昼夜施工赶建;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500公里,到2012年将突破3000公里,“两纵四横”高速公路主框架正在形成;全省港口吞吐量今年有望突破3亿吨。港口建设的飞跃发展,港口腹地交通“西进”的突破,配合目前两岸“大三通”和“小三通”的迅猛发展,福建港口为周边地区服务的功能也将大大增强。国务院《意见》要求福建“构建以铁路、高速公路、海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北京到福州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北京至福州、昆明至厦门高速铁路,建设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布局,这一切都意味着,在海峡西岸即将诞生一个为周边地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等生产要素走向世界,以及两岸文化交流和发展海峡旅游服务的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对台优势和港口优势共同造就“东南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改革开放前,福建是祖国的“海防前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制造业发展乏善可陈。1978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只有28.19亿元。改革开放后,福建从“海防前线”转变成“对外开放窗口”,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福建GDP超过1万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5416亿元。30年来,依靠对外开放,特别是闽台合作,福建的工业从量到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福建承接了台湾从服装鞋帽、食品加工到电子信息、石化加工、汽车、机械、冶金电力能源等大量的产业转移,以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化为主的支柱产业,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境保护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服装鞋帽、食品加工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已经形成。福建还依托港口实现产业布局的优化,如今厦门湾、闽江口、湄洲湾已经成为福建对接台湾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国务院《意见》高屋建瓴为海西做了第三个战略定位:“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意见》要求福建,“立足现有制造业基础,加强两岸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台湾制造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同时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将海西建成“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两岸产业合作基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福建的期望,也是福建努力在2012年达到或接近东部地区人均GDP水平的关键所在。

生态优势为“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打好基础

国务院《意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制定的第四个战略定位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依托福建的生态优势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近30年来,福建以“海峡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业发展得有声有色。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文化旅游方兴未艾;武夷山、闽西南土楼、鼓浪屿、湄洲岛、冠豸山、大金湖、白水洋等景点名闻海内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红土地文化、船政文化、畲族文化、朱子文化等特色闽文化多彩多姿;武夷山-阿里山、大金湖-日月潭,两山两水两岸情,以及遍布八闽大地开展的“妈祖文化旅游节”、“东山关帝旅游节”、厦门“保生大帝”朝圣、漳州“开漳圣王”节庆活动等,都让海峡旅游大放异彩。保护好福建秀美山川,加快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祖地文化、民间文化交流,进一步增强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连接两岸同胞感情的文化纽带作用等等,这就是《意见》对福建的新要求,也是海峡西岸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自然文化旅游中心”的主要途径。

猜你喜欢

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海峡西岸农业高职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海峡两岸高职教育评估监测的比较
福建医改新在哪?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协调经验对海峡西岸城市发展的启示
来吧,福建求贤若渴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