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初探
2009-10-14曹璟
曹 璟
在小学课堂上,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去创设情境,启发诱导,但有些学生还是面无表情、无动于衷,对教师的提问,要么保持沉默,要么声音小得可怜,话未说完就已不自信地停下来了,胆怯的目光、恍惚的神情,让教师不忍心再问下去。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家庭的压力使学生没有自主的说话空间。尤其在家教严格的家庭,孩子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招来家长的责备,于是孩子越来越沉默,口头表达陷入困境。其二,课堂的压力使学生害怕开口,害怕表现自己。教师不恰当的评价、过于严肃的课堂气氛、过高的说话要求等,都会让学生害怕说话,甚至厌恶说话。其三,学生本身的性格原因。有的学生本来就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不愿意主动与大家交流,放弃说话机会,使得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停滞不前。
若长此以往,这部分口头表达能力弱的学生将更加自卑,会逐渐成为课堂活动的“边缘人”,有时,还会成为被教师、同学遗忘的角落。笔者认为,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必须从低年级开始,使“大声说话,大方讲话,表达清楚,用词准确”成为每一个学生的说话习惯,并在整个班级中营造良好的说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挺起胸膛,明确、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主阵地在课堂,只有通过平时点滴的说话训练,才能使学生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笔者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秋游》的教学中,借助课文、插图以及生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计了一系列说话练习。
一、谈话导入,搭建说话平台
谈话导入共设计三级台阶:首先,学生所熟悉的秋天给了学生们充足的说话“资料”,使学生有话可说;其次,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再通过补充句子、理解词语、用词语造句等环节,有效地降低说话的难度;最后,用景色优美的秋景图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激发学生用语言描述的欲望,进一步提高学生说话的水平。这三级台阶由易到难,搭建了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平台。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秋姑娘就来到了人间,你发现身边有什么变化吗?
生:我发现树叶黄了,有的还飘落在地上。
师:“飘落”这个词语用得真美,还很准确。
生:田野里的庄稼都成熟了,农民伯伯非常高兴,因为这是一个丰收年。
生:天气也凉了,我穿上了毛衣,放学回家也不热了。
师:同学们能发现这么多变化,真不简单!“渐渐”是什么意思?谁能用“渐渐”说一句话?(出示例句“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地凉了”)
生:渐渐就是慢慢地变。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成绩渐渐提高了。
生:我总是给吊兰浇水,吊兰越来越茂盛,渐渐地抽出了花穗,开出了白色的花朵,我心里可高兴了!
师:你很会观察,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地凉了,枯黄的树叶轻轻飘落在地上,像铺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出示秋景图)同学们,郊外的景色美吗?你能把它的美说出来吗?
二、赏读课文,创设说话情境
课文语言为学生的口头表达提供了说话范本,因此,对于文本的研读,有利于降低说话难度,使低年级学生能借助规范的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想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空间,使学生们乐于表达,很容易把话说得完整、具体、生动。秋天的景色美在田野,美在农田,美在丰收。运用多媒体再现秋天的美,使学生入情入境,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说”的欲望喷涌而出。在学生们畅所欲言之时,将情感“嫁接”到课文朗读中来,很容易读出情、读出趣。而最后设计的说话练习则将这种情感推入到一个新的高潮,使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说出了情,说出了趣。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觉得郊外的景色太迷人了!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第二、三节,想想作者写了哪些美丽的景物。(出示蓝天白云图)第二节,蓝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就像美丽的童话世界!你能把这一小节美美地读一读吗?(学生朗读感悟)
师:蓝的天空一望无边,几朵白云有时像一群白兔,有时像几只绵羊。白云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谁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说一说?天空中,白云有时像什么,有时像什么?
生:天空中,白云有时像可爱的小白猫,有时像妈妈给我织的小白帽。
生:天空中,白云有时像棉花糖,软软的,有时像一匹白马,腾空而起。
生:天空中,白云有时像可爱的小狗,毛茸茸的,有时像美丽的冰山在海洋上漂浮。
师:秋天的天空是那样美,农田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放秋天农田景色的录像)同学们,秋天,稻子黄了,金灿灿的,像铺了一层金黄的地毯。你还看到什么美丽的景色?
生:我看到秋天的天空特别蓝,有一群大雁飞到南方去了,天空下,还有几个同学在奔跑呢。
生:我看到农田旁边的枫树也红了,如同一团团火,远远看上去像一幅画!
生:我还看到沉甸甸的稻穗被压弯了腰,虽然收割的时候农民伯伯会很辛苦,但是他们心里一定非常高兴。
师:你用的“虽然”“但是”这两个词,非常恰当。课文第三小节就写了田野中的美景,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出示例句“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这句话应读好哪些词?(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同学们,在这么美丽的田野中,你想干什么呢?
生:我想帮助农民伯伯一起收获!
师:收获什么?
生:(沉思)收获秋天的喜悦!(掌声)
生:我还想带着我家的小狗在美丽的田野中游戏,还想在软绵绵的草地上打几个滚儿,一定特别舒服。
生:我想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白云,一会儿变成小白兔,一会儿变成棉花糖。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能让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提高素质。这一部分的教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通过仔细看图、感情朗读、观看录像、练习说话、拓展训练等方法,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突破了难点。另外,布置课后延伸性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将感性的内容,用理性来表达,拓展说话空间,使学生的说、写结合在一起。
三、反思
口头表达能力是通过课堂有效教学得以提高的。怎样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语文信息,感悟、体验、积累、运用语言文字,倡简、务本、求真、有度,提高低年级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插图、录像创设说话情境,用鼓励、启发、点拨式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乐于接受纠正,用精当的教学环节一步步地搭建坡度,降低难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轻松活泼的教学环境、生动有趣的说话内容、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会有效地驱散学生担心失败、害怕说话的心理阴影,使他们勇敢地挺起胸膛,响亮、大方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当然,在训练过程中也可能生成新的问题,如,学生在说话时,使用的词语不够准确;或囿于日常经验,思维受限,说话内容比较单调,容易重复。另外,学生的口头表达水平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语感就是在对各种作品的反复‘涵咏过程中,感悟规律意蕴,进而形成他们心灵中的一种积极创造的力量”,所以,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乐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