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唤醒和鼓舞
2009-10-14宋文胜苏文轩
宋文胜 苏文轩
目前,在我国农村,多数小学教师还秉持传统的教学观念,他们认为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权威和代表,教学就是教师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合内把书本上的知识和自己的知识及经验传递给特定对象的过程。在这种教学观念指引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成了没有感情的个体,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是与高效课堂相违背。因此,改变教师们传统的教学观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实现高效课堂,并进一步切实落实素质教育,是农村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能激发人的潜能,开启人的心智。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其中的生成性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采取一切可行的评价方法和策略,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动机,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成果,发现学习的奥妙。
“激励”,从字面上看是由“激”和“励”组成的复合词,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新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和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课堂评价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激励性的评价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目前,激励性评价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采用,激励性评价能使学生学习成功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学生的动机、态度、情感、人格等因素处于并保持积极、活跃、协调的状态,这必然会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更加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对当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
目前,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落后,多数教师教学理念相对陈旧,但他们的教学热情高,学习意识强,对课堂教学中引入激励性评价持积极肯定态度。不过在各级各类观摩课、研讨课及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激励性评价与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他们只是简单地套用其形式,没有达到应有的实效。以下几种现象值得引起关注和思考。
现象一:满口赞语,不敢批评
有些教师习惯了老教法,在新课程学习中对新理念的认识不到位,仅停留在肤浅的认识阶段。对新课标倡导激励性评价,他们简单地认为是课堂上大张旗鼓地表扬和奖励学生,而不能批评学生;把教师角色理解成了学生课堂表现的“捧场人”。于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思考是否到位,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可取之处,这些教师为“体现”新理念,依然对学生们满口赞语,盲目地进行表扬与奖励。更有甚者,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也放任不管,还拿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做挡箭牌,实则有推卸责任的嫌疑。
认为要尊重学生,培养学生的兴趣,就不能批评学生,甚至对知识的正误也不敢评判了,这是对激励性评价的曲解,自然是不可取的。评价要激发学生真诚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绝不是一味地顺从学生。对问题回答好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答非所问和行为有错的学生,教师就需要给予明确的指正和批评,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使其步入正轨,不断上进。
现象二:用词老套,千篇一律
有的教师评价学生除了一些“好”“很好”“真聪明”之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价话语外,不知道再说什么好。到底应怎样评价学生呢?其实只要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评价,就能增强评价的针对性,就能克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弊病。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教师通过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激励,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评价语言宜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如当学生因疏忽大意出错而万分懊悔时,一句“老师相信你,再给你一次机会”,定会让学生欣喜万分;又如在对一道难题进行分析时,某同学另辟蹊径,提出了一种大家没想到的方案,并说出了充分的理由时,一句“这个同学有独到的发现,而且有条有理”,学生自然会满怀喜悦。因此,评价要看对象、看场合,根据具体的情境,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生动、准确的评价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现象三:偏重实物,过犹不及
说到激励性评价,很多教师尤其偏爱实物奖励。有的教师讲公开课时,还变着花样给学生这样那样的小礼品。好像不给学生奖上几朵红花、几张贴画或是几块糖果,就没有新理念一样。不管男生、女生,不管喜欢不喜欢,不管年龄大小,只要答对就奖给一朵小红花,一张小贴画……是不是有了实物奖励,就能给学生以有效的长久的学习激励呢?事实当然并非如此。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实物奖励确能起到激发兴趣、调节课堂气氛的效果,但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在潜意识里产生一种功利心理:为了得到奖品而回答问题,奖品一拿到手,这堂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反而对后面的学习活动不积极参与了。对学生们来说,学习是他们最主要的生活内容。他们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老师的认可,渴望享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和学生融为一个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学习热情。这是任何实物奖品也无法比拟的。
二、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遵循的原则
针对农村教师的教学实际,要把激励性教学评价的理念落到实处,实现高效课堂,应遵循以下四个基本教育原则。
1. 正面激励为主原则
新课程强调:“评价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教师应从儿童的发展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材施教。 教师要加强以赞扬鼓励为主的肯定式评价,增强评价的正强化效应。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看做一个平等的学习伙伴,和学生共同组建一个融洽的学习共同体,切忌摆出所谓的“师道尊严”。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指令性、批判式语言,而应尽可能去挖掘他们的优点,进行肯定式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引导作用。通过对学生的充分尊重,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2. 实事求是原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客观公正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有意识、有策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尊重客观事实。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当表现或不当的应答,教师可适当采用中性评价,必要时也须严肃认真地予以更正,使学生明辨正误,以保持知识的严谨性。教师一定要准确理解激励性评价的教学理念:激励并非无原则的表扬,而是运用策略性的评价予以激发和鼓励。
激励性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学生在自评时,要做到实事求是。但学生在互评时,因为年龄小,缺乏主见,容易盲从别人,尤其是易为班上的“优秀”学生所左右。这时,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正确引导每一位学生细辨真伪,避免盲目追捧 “优秀”学生的现象,全面、客观地去评价每一位学生,做到实事求是。
3. 及时适度原则
“及时”,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抓住教育契机,随时对学生进行激励,以追求激励的最大正效应。心理学探究表明,小学生对事物或问题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因而应抓住学生对激励要求最强烈的时机进行激励。一般情况下,及时的程度与学生的年龄成反比,即年龄越小要越及时。古人提出的“责不愈时”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留心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能及时进行恰当的激励,让学生及时把握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改进学习策略,以达到不断强化学习动机、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
“适度”,是指对学生进行激励的限度,它既要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与所做的努力程度,又要关注其实际的能力和潜在的能力。激励不足和激励过度都是不可取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摧毁性!赞美具有建设性!”表扬基调的高低,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如达不到激励的最低限度,就达不到预期效果;言过其实的赞美,又会贬低表扬的价值,致使吹捧、华而不实等不良风气产生。尤其是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过度的赞美往往被误解为讽刺挖苦。这样的赞美往往让学生有失落感,难以达到激励的作用,甚至会引起敌对情绪,造成不良后果。表扬次数的多少,也应慎重考虑,廉价的表扬是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的。
4. 全面性原则
激励性评价不能仅仅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要以学生的各个方面表现为评价内容。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的自觉性、学习的主动性等。首先要明确,学生是有个性的人而不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活动都要受到意识的支配,所以教学评价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为其终身学习作铺垫。
评价还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个别学生。每个学生的学习品质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对学得快的学生要及时肯定,并鼓励其带动其他人;对学得慢的学生要适当调整标准,允许他们被帮助后进步而获奖励,鼓励他们可贵的点滴进步。教学评价一定要重态度、重参与、重努力程度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宜的鼓励,体验到自身获得成功的欢乐。
评价的方式也必须是多样化的,既可以由教师观察学生在各种活动(如讲故事、说歌谣、表演对话或大声朗读)中的表现来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的标准要有层次,既关注优等生,又能令后进生得到激励。评价的内容更应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三、恰当运用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一位学生
要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课程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并且还要学会激励、唤醒和鼓舞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光以学业成绩评定一个学生,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及时鼓励。要把激励性课堂教学评价恰当地运用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落实到他们的每一次学习活动中,有必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
依据教学实际,制订符合教学目标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并及时记录评价结果,定期公布并予以表扬或奖励。学习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表现、交往表现、学习效果等,所以教师要预先制订和公布评价的内容、标准,让学生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教师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记分卡,记录下他们每一点、每一滴的成绩,让学生直接看到自己的进步或退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们超越自我、追求完美的欲望,激励他们设法表现得更好。
2. 采用灵活、人性化的评价方式
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如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好表现或者有进步时,就在学生的记分卡上做印记,表现特别出色时还要酌情加大奖励。如果学生的印记积累到一定数量,可到教师处换取一些小礼物。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往往会令学生感到成功和满足。而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予以更多的精神激励。
3. 鼓励全员参与,全程评价
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评价,让激励性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由始至终。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情况的观察与定期的检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反馈教学的效果;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向老师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教学建议供老师参考。只有教师和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才能生动活泼,才能获得高效化的课堂。
另外,学校有必要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家长也给予配合,在家中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激励和表扬。鼓励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对孩子的一些好做法和好成绩,慷慨地使用赞美之词,并对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提出希望和期待。这样的交流不仅会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爱,而且感受到平等与尊重,将父母的夸奖和鼓励当做成长中的巨大动力。
实践证明,一个人要获得成功,与教师、家长的正确引导、激励是分不开的。在广大的农村小学中,教师的作用尤为明显。每一位教育者如能注意对每一个学生充满爱心,给予耐心,多表扬鼓励,适当批评引导,恰当运用激励性教学评价,唤醒学生的求知心,不断鼓舞他们,他们必能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作者单位: 山东省费县方城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鲁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