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区教育督导角色的演变及启示
2009-10-14郭清芬
郭清芬
地方学区是美国教育行政管理的基层组织。相比州级和县市级教育督导,美国学区教育督导与地方学校的关系更为密切。学区教育督导的职责主要是对学校的课程、教学、教育科研等工作进行督导,提供咨询和合理化建议以促进学校的教学管理[1]。他们既是地方教育委员会充分信赖的专家和联络员,又充当了地方教育委员会代言人的角色。
一、 美国学区教育督导角色的演变与发展历程
美国学区教育督导的历史悠久,它应普通学校改革运动的需要而产生。19世纪中期,地方学区建立了学监制,确立了专业人员在教育中的领导地位。自此,学区教育督导角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2]。
1.教学专家型督导——辅导性的凸显
教学专家型的学区教育督导角色观是伴随着美国社会的转型而出现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从农业国转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公立学校系统的发展也相当迅速。较大规模的综合中学数量增多,学校课程日益丰富,专业教师的需求数量在提升,教育督导工作也日趋复杂,出现了以专家身份从事教育督导工作的情况[3]。这时的教育督导必须是某个方面的教学专家,是教师专职的辅导人员,能在一定的领域协助教师改进教学工作。
这一时期,学区教育督导的工作和教学密不可分,其兴趣点主要在课程与教学方面,提升办学效益是他们的工作宗旨。美国教育督导的辅导性大致是从这一时期凸显的,并一直延续至今。
2.科学管理型督导——科学的管理
社会环境和学区大小在学区管理者角色观的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初期,美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成功转型,工业革命的兴起以及学区规模的变化都提升了公众对学区教育督导的管理能力的期待。同时,对学区教育督导在管理能力方面的要求,也是督导的实践行为标准化、专业化的一种体现。
科学管理是这一时期学区教育督导的主要角色特征。他们与之前的教学专家型督导相比,过多地远离了教学工作,在管理学校时,更多地用到了时间和效率的概念。学区内学校的预算操作、行政管理、实践操作的标准、人员和设施的管理是学区教育督导承担的主要工作[4]。这一时期的学区教育督导更像是一位商业管理者,也正是由于对学校及教师过于科学客观的管理,导致了督导经常与教师发生矛盾。
3.民主领导型督导——人际关系为中心
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区教育督导的角色观受到了经济大萧条的社会背景的冲击。经济的衰退,公立学校资金的匮乏与竞争,公众对教育督导作为学区教育民主领导人的期望,都使得学区督导的角色开始有了政治色彩。而之前,过于政治化的督导行为被看作是非专业性的[5]。
这一时期,学区教育督导与公众的联系日渐增多,与科学管理型督导相比,他们较为尊重教师的人格,与学校的教师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们鼓励教师改进教学,协助学校办好教育,民主领导型督导的角色观也由此建立起来。事实上,教育督导是具有服务和协调性质的工作,他们只有与学校教师建立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才能帮助学校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民主领导型学区督导的角色观到50年代中期以后不再受宠,但是公众对督导的这种角色期待并没有消失,它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仍延续到现在。
4.社会科学家型督导——社会科学为导向
美国历史上第五个时期的教育改革源于多种因素。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生育高峰对公共教育的冲击,冷战的打响与升级等都要求美国对教育作出变革。
教育改革对教育督导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他们应该重新建立一种学校文化,要具备促进学校积极变革的能力,还要具备处理社会及教育制度问题的专业能力。这些要求需要教育督导在开展工作时用不同的社会学科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影响到了学区教育督导的角色观。社会科学准则成为了学区和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6]。学区教育督导开始把社会学、管理学等作为督导工作的理论基础。他们更重视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可预测的实践行为及科学论证,以用于制定规范的实践标准,他们还把科学调查应用到了督导工作中[2]。社会科学家型督导的角色观由此形成。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社会对行为科学重视程度的下降,公众开始对学区教育督导的工作出现了不满,他们期待学区教育督导能用一种更为民主的方式开展工作。
5.沟通型督导——沟通合作为根基
沟通型督导角色观的出现与美国从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相关。信息化社会重视沟通的公开化,公众对公立学校低效能的不满及随之而来的教育改革都促进了学区教育督导角色的转变。
沟通、合作是此时学校管理的基本理念。教育督导工作团队是当时较受欢迎的一种形式,即由专家会同学校组成一个团体,共同研究学区学校内的教育问题,激发教师的事业心、自信心和创造精神,促进教师实现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从而达到教育目标。学区教育督导在开展工作时,较为强调沟通、合作等理念,他们重视与学区委员会、学校校长、教师及学区公众等各方面的沟通,在他们看来,在一个信息化社会,要实现学校的重建,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6.发展性督导——指导与服务并重
美国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强调对高质量教师、核心课程、高学术标准的重视,教育督导适应教育改革,开始实行“发展性督导”,更突出了辅导性、科学性和民主性的角色特征。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督导工作更强调辅导性和服务性,他们把教师的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在教师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作用。当前的督导工作被看成是发挥教师潜力的过程,学区教育督导更认同教师具有自我管理、自我认同的能力,强调教师参与教学的决策过程以及个人的创造性。他们的中心任务在于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说,他们的工作是一个为提高教学而进行的有组织的活动[7]。同时他们也更重视与学校教师建立和谐、动态、民主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利于督导工作的开展。
二、 启示
基于以上评析反观我国的区县教育督导工作,督导人员在职责或权力方面存在以下问题:教育督导权力较弱,对所属学校拥有的只是一种间接权力;职权未涉及教育教学的指导与评价的权力;督政内容规定较多,督学内容较少等。了解美国学区教育督导的演变历程及发展趋势,适当借鉴美国学区教育督导的经验,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督导工作。
1.加强教育督导体制与制度的建设
教育督导与评估是现代教育管理制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要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的中国督导制度特色,制定相关的教育督导法,坚持依法督导,把握督导体制改革的方向,构建与完善教育督导工作体系,把有中国特色、全面、科学、有效作为督导制度的目标。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具体的工作制度,健全教育督导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对教育督导机构的设置和领导体制制定统一规定。
2.合理定位教育督导人员的权力和职责
我国的教育督导应该不断向学术机构靠拢,这也是当前教育督导工作的发展趋势。教育督导要逐渐放弃行政权力,提高学术权力,同时要强化督导权,维护自身的工作权力。我国的教育督导工作,监督与指导是密不可分的,现代教育督导工作应该从监督、检查向更多的指导、服务方向转变,督导人员不仅应是“督政”方面的专家,也应该成为教学方面的专家,成为教师的良师益友。
3.加强督导队伍的专业化
教育督导工作主要靠督学队伍。我国应重视教育督导队伍的建设,重视督导人员素质的提高,同时重视督导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注重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及如何有效地指导教师教学、管理学校等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要完善督导的聘任制度,扩大督导来源,改善督学的组成,逐步形成专家型的督导队伍,提高督导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钱一呈.外国教育督导与评价制度研究.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2] Theodore J.Kowalski.The school superintendent: theory,practice,and cases(2th ed.).Sage Publications,2006.
[3]秦云燕.浅谈美国教育督导的辅导功能.比较教育研究,1994(1):52-54.
[4]Callahan,R.E..Education and the cult of efficiency: A study of the social forces that have shaped the 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school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5]Bjork,L.,& Lindle,J. C.. Superintendents and interest groups.Educational Ppolicy,15(1),76-91.
[6]Parsons,T.,& Shils,E.A..,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Eds.).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
[7]何玉玲,袁桂林.美国教育督导的特征及其变革趋势.外国教育研究,2008(10).(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