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县巴扎乡柏木峡村圈窝子种草效益分析
2009-10-14王俊伶
王俊伶
人工种草是缓解草畜矛盾,提高牲畜冬春补饲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对牲畜安全渡过冬春,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随着草地畜牧业发展,广大农牧民从事畜牧业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牲畜数量也随之增加,使得近些年来草—畜矛盾更加突出,草地退化、饲草不足和雪灾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严重阻碍了家庭牧场的发展。“圈窝子”是冬天牧民在夜间圈养家畜的场所,其本身在夏季一般闲置不用,为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饲草生产,弥补家庭牧场经营中饲草料的严重缺乏,在夏秋季节牛羊远离圈舍游牧的近6个月内,利用搁闲圏窝种草,它既不破坏原始植被,还利用了空闲地和圈内的有机肥,达到了夏秋种草,冬春圈羊,一圈多用的目的。圈窝种植燕麦饲草,既美化了牧民的家园环境,又解决了冬春饲草,维护了生态平衡。是解决高寒牧区牲畜冬春饲草不足,增强抗灾保畜能力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种植优质一年生牧草增加燕麦饲草的贮备,改善家畜冬春补饲条件,提高抗灾保畜的水平,不同程度地减轻冬春草场的压力,在高原牧区“圈窝子”种草前景较大。燕麦是优良的一年生禾本科饲草料作物,常用作干草冬季补饲家畜,在互助县种植极为广泛。因此针对我县牧业村天然草地枯草期长、草地严重退化、冬春季节饲草缺乏、防御雪灾自然能力脆弱的现状,2007年我们在互助县巴扎乡柏木峡村开展实施了圈窝子种草工作,积极采取措施引导牧户大力开展圈窝子种草、传授燕麦栽培技术及举办学习班等形式,加大了科技示范的推广力度,取得了一定效益。
1种植村概况
互助县巴扎乡柏木峡村,位于巴扎乡西南端,地理坐标:37°00'N,102°07'E,海拔高度为3 100~3 700m,年平均气温3.0~3.5℃,年降水量为600mm以上,多雨雪,绝对无霜期短,全村62户,221人,饲草地9.53hm2,草地面积2 700hm2,草地类型主要为高山草甸和灌丛草甸。2007年各类牲畜存栏
4 121头(只、匹),其中牦牛1 250头,马71匹,绵羊2 800只,适龄母畜2 650头(只),占牲畜总头数的64.3%。冬春草地总面积900hm2,鼠害面积1 200hm2。
2种草的情况
2.1圈窝子的选择
2007年在互助县巴扎乡柏木峡村,选择经济文化条件较好的30户牧户作为圈窝子种草试点户,每户平均种植面积为0.33hm2,30个种植户圈窝子种植面积达14hm2。选择家庭牧户周围和圈外周围避风向阳、地势平坦、土层较厚、且土质水分条件较好空闲地作为圈窝。由于圈窝内粪肥堆积,土地表面的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土壤肥力好,养分含量较高,因而是较理想的饲草料种植地。
2.2种子的选择和播种方法
2.2.1种子的选择种子选择了适合互助县气候特点的,具有优质、高产易栽培、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的优良燕麦草子,是由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草原所购进,种子纯净度为90%,发芽率在85%左右。
2.2.2播种方法于2007年4月下旬在县草原站技术人员指导和协助下进行,具体做法如下:①种草前首先彻底清除地面上的碎石及植物残根,井将表面土层多余的羊板粪铲除(约留1~2cm),然后耕翻大约18~20cm,做到土地平整。②播种量为225kg/hm2,播种深度一般在3~4cm。③采用人工撒播的方法,种子的播撒力求做到均匀,并及时进行耙耱,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吸收水分,保证出苗整齐。播种结束后,加强管理,及时封堵,以防止牲畜进入、践踏,影响种植效果。
3刈割及贮藏
3.1刈割时间
选择在未达到成熟期时就开始刈割(即抽穗到扬花时期),于10月上旬陆续对各示范户种植的牧草进行了收割。
3.2贮藏
对收割的牧草,首先采用“薄层平铺暴晒法”,将牧草暴晒4~5h,使牧草中水分迅速蒸发,降至40%左右,使牧草细胞很快死亡,以减少营养成分损失,再采用小堆或小垄晒制法使牧草逐渐干燥待水分下降到14%~17%,然后上垛保存即可。
4结果与分析
4.1结果
通过测定,30户项目示范户圈窝子种植的燕麦青干草的产量一般在9 475~12 399kg/hm2,平均每个示范户青干草产量达9 365kg/hm2。圈窝子种草在耕作过程中只需购买所需的草种以及一些简单的农作工具,操作技术简单,牧户一般即可操作,除种子成本外不需要投入额外的投资。从而,在种植实施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真正起到了科技示范作用。
4.2分析
30户种植户,2007年牲畜存栏数为2 909头(只、匹),牲畜圈窝30余个。在圈窝种草中每公顷的经济成本折算为人民币180元,以每千克青干草0.25元计,种植户每公顷可增产值约2 341.25元。经2007年圈窝种草收割看,30户种植户共收割燕麦育干草131 110kg,所产青干草如对冬春期间的孕、幼畜或瘦弱畜进行补饲,每天每只羊单位按0.5kg补饲,补饲180d计算,可解决近1 500只羊单位的补饲问题。据对项目户在实施项目前后牲畜死亡情况来看,2007年种植户在未开展圈窝子种草前,年死亡成、幼畜96头(只),成、幼畜损亡率为3.30%,到2007年底圈窝种草工作实施后,种植户共死亡成、幼畜54头(只),成幼畜损亡率为1.86%,损亡率降低了1.44个百分点,项目的实施不仅解决了种植牧民群众冬春牲畜的饲草补饲、供应问题,而且避免了冬春缺草造成的死亡和经济损失。
通过试验示范、科技培训以及牧草栽培技术的传授,不断提高了牧民群众的科技水平,在圈窝内种植燕麦,不仅增加了燕麦饲草的贮备,而且进一步改善了牧户家畜冬春补饲的条件,提高了抗灾保畜的能力,同时,增加了牧民群众的收入,对发展当地畜牧业生产和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着重普及和推广草地知识与实用技术,抓好并树立一批草地畜牧业科技示范户、示范点,以户(点)带面逐步推广扩大,使更多的牧民群众树立起“以草为业、调整结构、提高总增、增加商品”的思想观念,使他们逐步走向富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