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溪镇畜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09-10-14向春元
向春元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乡镇畜牧业的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笔者结合本镇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1太平溪镇畜牧业发展现状
2008年畜牧业基本情况:全镇共有12个村、1个居委会,总户数9 153户(其中畜禽养殖户7 168户),总人口26 621人。年末生猪存栏2.1万头(其中能繁母猪0.08万头),全年生猪出栏3.36万头;山羊存栏0.07万只,出栏0.12万只;家禽存笼3.4万只,出笼6.1万只;畜牧业总产值4 488万元,占全镇农业产值的32.98%。
1.1主要成绩
(1)防疫工作增强。一是优化防疫队伍建设,从具备防疫资格的兽医人员中择优聘用动物防疫员,采取“个人申请、村级推荐、乡镇审核聘用、区级备案”的方法,按照“一村一名”的原则选聘年富力强、吃苦耐劳、热爱防疫工作、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对聘用的防疫员确定防疫范围,明确防疫任务,落实防疫责任,防疫技术力量有了保障。二是防疫工资有了保障,统一纳入财政预算,按人均6 000元/年下拨到乡镇,畜牧中心根据防疫数量、地域面积、群众意见、抗体检测结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考核,最后兑现防疫员的防疫工资,对此,防疫员的工作信心和工作热情倍增。三是防疫质量有所增强,在春、秋两季普防、夏季重点防疫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月补制度,养殖户在每月25日前向村委会或防疫员申报生猪免疫登记,防疫员在25日后凭登记表入户实施免疫注射,次月1日前将数据汇总并上报,以此作为兑现防疫工资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弥补了免疫漏洞,真正做到防疫不留死角。四是防疫硬件设施逐步到位,疫苗冷链设备辐射到村,各村统一配备冰箱、冷藏箱及防疫器具,建立了村级兽医卫生室,提高了疫苗使用率和免疫效果,同时提升了畜牧兽医整体工作形象。
(2)饲养水平提高。一是生猪栏圈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窝窝圈、石头墙、棒棒栏”逐步改造成全封闭式的水泥砖房,饲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生猪品种由原来的“本地黑”(大肚子、膻膻腰、个子小、资格老)逐步进行杂交改良,实现了“母猪本地良种化,公猪外来良种化”,育肥猪为二元、三元杂交猪,育肥周期由原来的1~2年缩短到现在的3~5个月,顺应了市场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三是饲养由过去的“一盆草、一瓢面、一瓢水”逐步改变为科学饲养管理,饲料基本上都使用全价料、配方饲料、颗粒料及各种添加剂等。从粗放型、低效益喂养过渡到精细化、高效率生产。
(3)饲养能力提升。一部分有资金、有能力、有经营头脑的养殖户逐步发展成为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近年来,由于国家有关惠农政策(如能繁母猪保险、母猪补贴)和奖励扶助政策的落实,涌现出一大批“150”、“500”模式标准化猪场以及良种母猪繁殖场、人工授精站、优质三元仔猪生产基地,2009年又提出了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目前正在推介和实施当中,打破了原有的“散而少”养殖模式。走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道路成为乡镇生猪产业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
1.2存在问题
(1)畜禽防疫效果有差距,尤其是存在高山村与低山村之间的差距、散养户与规模养殖户之间的差距、人口集中地与疏散地之间的差距、生猪、家禽等产业之间的差距,由此而带来的疫病防疫差别、产业差别、防疫收入差别等易引起一些矛盾和冲突,因此,加大防疫力度,提高防疫质量还任重道远。
(2)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大,尤其是养殖大户极易遭受损失。近年来受疫病多样化、复杂化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生猪价格波动幅度过大,循环周期日趋缩短,猪粮比价差异大,致使部分生猪养殖户在猪价处于低谷时一度陷入困境,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不可避免地遭受经济损失,特别是刚发展、初具规模的大户,很可能从此一蹶不振,丧失了发展信心,固定资产处于闲置状态。
(3)畜禽疫病发展迅速,疫病防控工作责任重大。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畜禽疫病十分复杂,如猪附红细胞体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生猪口蹄疫,其中不乏人畜共患病,且存在传播迅速、交叉感染、混合感染的现象,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在防控工作中往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收效甚微,对畜牧业发展和人类公共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4)兽医人员的工作防范措施薄弱,劳保难于落实。畜禽发生疫病,乡镇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疫情现场诊治和防控。他们没有任何防护用具,劳保福利太差。特别是农村乡镇防疫员和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有关劳动保障措施不到位,尤其是年龄在50岁以上、体质状况欠佳的部分职工,工作吃力,每年还要承担相关保险等费用,生活存在一定的困难。
(5)对动物防疫工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个别村对防疫工作的组织、领导力度不够,“政府主导、部门实施”的防疫观念没有形成,总认为动物防疫只是业务部门和防疫员的责任,与村委会关系不大。同时,仍然存在部分养殖户认为免疫注射会引起生猪疫情的错误观点和自己家的猪以前未防疫也未发病就不用防疫的侥幸心理,对防疫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影响了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整体防疫效果。
(6)服务中心工作量大,管理不够规范。原来的畜牧兽医站改革后,诊疗市场全面放开,畜主自主择医,兽医成为社会人,成立了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中心仅保留2~3人,现在多数乡镇中心的工作人员都是身兼数职,集多岗于一身,往往一年到头,中心的工作人员整天为发展畜牧生产、督促动物防疫在村组跑,工作难度和强度极大。
2对策与建议
(1)抓好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区畜牧兽医局及乡镇服务中心要多举办培训班和技术讲座,培训内容包括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业务技能等。对防疫员要多进行现场操作的培训,比如采血、病理解剖等,要现场动手、实地操作,对疑难杂症要进行病例分析和探讨,提高疫病诊断水平和操作技能。对村、组干部要多宣传、贯彻畜牧业政策法规,加强其对动物防疫知识的宣传,让其懂得动物防疫是政府行为,提高其政策理论水平。
(2)建议区畜牧兽医局做好市场预测,为养殖户提供指导性意见。一是及时发布畜牧业生产供求信息,加强畜牧业经济形势分析;二是业务部门分阶段做好市场分析和预测,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科学预测消费需求走势,正确引导养殖户制定生产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
(3)添置仪器设备和防护用具。落实兽医防护措施。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培养疫病诊断专业技术人员,配备基本的疫病诊断设备,能快速、准确地诊断普通病(比如应用试纸测抗体),提高综合诊疗水平。同时,逐步完善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防护措施,比如配备防护衣、防护鞋、口罩等,还应具备相应的消毒设备等。
(4)解决职工后顾之忧,完善劳动保障措施。建议政府将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费用统一纳入财政预算,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用心工作。
(5)加大高山村的栏改力度,改善饲养环境。指导养殖户建设科学、卫生、环保的栏圈,让畜禽有良好的生存和生长环境,同时引导养殖户进行栏外积肥,粪便进行堆积、发酵处理。
(6)定向发展乡镇规模化养殖场,培养一批有经济实力、实践经验和技术力量兼备的技术人才,在养殖业方面真正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
(7)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内部要加强管理,使其为政府当好参谋、为群众服好务。服务中心特别在家禽防疫方面要确保防疫密度落到实处,在岗位设置和分工方面要进一步合理化、人性化,在服务报酬分配和福利待遇方面要进一步公开化、规范化,在产业项目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公正化、公开化,真正做到服务中心上为领导当好参谋,下为人民群众服好务,为畜牧业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