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批改回归原初自明性
2009-10-14秦纪兰
秦纪兰
作文批改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综合评定,其成绩表明该作文的成败得失,对学生今后作文有着指引作用。切中问题的好的评改能帮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不痛不痒的蜻蜓点水式的评价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几乎没有意义。教学实践中的作文评价存在着主观性、随意性等问题,如评分中的趋中现象,其危害不言而喻。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作文自身的特性,使得作文评价具有相当的难度。学生的作文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个人掌握的字词量、谋篇布局、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和价值取向等多种因素。二是作文评定者的惟一性。所有学生作文只有一个“读者”——老师,老师打个分数写一两句千篇一律的空洞的评语,也苦不堪言。即便老师采用地毯式批改,用红笔从头到尾眉批、旁批、总批,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错别字、病句、优美句,又有几个学生能理解老师的苦心呢?学生仅仅看个分数而已。由此,不难得出,要改变作文评定的现状就要改变作文评定的惟一主体的现象,而且多元作文评定主体又必须能够熟悉学生作文时复杂的心理过程。毫无疑问,引导学生评定作文是上上策。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就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作文评价,切实提高作文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一、学生品评前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收到学生作文后,当天批改好,将自己对作文的第一印象迅速传达给学生,在备课笔记上写上简短的评语,第二天在师生都对文章保持“新鲜”感时作反馈。及时反馈体现了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并能适时地把握学生创作时的热情,让学生对评价产生深刻的印象。
学生心理期待。黄玉峰老师说,人天生有表达的欲望。作文是一种交流,是一种用书面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既然是交流,当然要有交流的对象,即读者。作文是有感而发,有感是对某一件事有了强烈的感受,形成了强烈冲动(也就是想和别人交流的冲动),于是写出来,发出来,告诉一定范围的社会群体以引起共鸣,因为学生很想从写作中获得愉悦、获得心灵的自由和自我表现、获得与世界平等对话、获得自我建筑精神家园的满足。
学生品评的准备。作文批改回归原初自明性就是要搁置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的习性,搁置学生对作文的原有认识,为此要让学生了解熟悉作文评判的规则,这些规则为学生评判作文拥有感觉直观和价值直观提供了条件。笔者以为,评判作文应强调的规则有三点:一是学生直抒胸臆,在评判中认识到写作的奥秘;二是抓住文本的亮点,摆脱自己原有的作文图式;三是在比较中借鉴、在琢磨中提升。
二、学生品评作文的要点
(一)学生直抒胸臆,在评判中认识写作的奥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通过品评作文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寻找写作素材,学会写作的技巧。例如,品评学生的习作《落叶归根使我感动》:
生1:凄凉的秋季,飘然而落的叶子,光秃的树枝,在这北风呼啸、万物凋零的深秋,作者能一反悲秋的惯习,悟出乌鸦反哺,落叶归根的道理,在表达真情实感时,用文笔画出了深秋的深沉之美。
生2:这文章富有诗意,读后让人感同身受。让我知道,我们应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从而悟出道理。
生3:秋天是凄美的,金黄的叶子,无情地凋零,原来是还根的恩情。世界上是需要还情的,一草一木皆如此,更何况感情丰富的我们呢?
生4:这篇文章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真理,在微小的细节中思考人生的真谛,但选材不新,难引起读者的兴趣。
生5:文章从不起眼的落叶写起,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借景抒情,开头和结尾相照应。
生6:生活中有许多让人忽视的细节,而作者却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并给予了落叶至高的评价。开头作者写了对落叶的厌恶,而当真正用心品味出落叶归根还情的感人用意时,作者被感动了,融入了落叶纷飞的林中,真情实感油然而生。作者的感情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一波三折,我理解了“文似看山不喜平”。
师小结:人应该“有一个美好的沉思的心灵”。余光中说过:“生活里应该有美。”人们应该善于审美,善于发现美,静默中感受日月星云清风,凝眸中欣赏小桥流水飞虹,遐想中自由舒展自己的心灵。从例文中同学们感悟到生活里应该有美,我们应该善于审美,善于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用灵动的文字书写下来,就是好文章。
(二)抓住文本的亮点,摆脱自己原有的作文图式。
学生的习作各有亮点,特别是优秀习作,给人一种强烈的审美感受。通过评判优秀习作,学生能悟出作文的成功之处,摆脱自己原有的作文图式。例如,评判《爱的坚持使我感动》。该文是这样进行细节描写的:
今天离老师的预产期不到十天了,但是看她昨天的态度,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她说她爱我们,所以坚持下去。果然,老师按时出现在了讲台上。都说春困,可能人在春天确实容易思想不集中。老师站在那儿兴致勃勃地讲着,我就是提不起精神,眼神在教室里游荡了一圈,最后落在了老师的肚子上。好大噢,肯定很重!妈妈在怀我的时候是不是也是这样?人在半梦半醒间是容易产生幻觉的,我甚至会感觉到小宝宝的呼吸,小宝宝的心跳,小宝宝在伸懒腰……我的桌子横梁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虽然很小但足以将我唤醒。是老师的脚踩在上面,她干嘛这么用劲,不会是发现我开小差生气了吧?还有,她为什么牢牢抓紧讲桌,抓的指尖都发白了,老师不会不舒服吧?我猛地坐直了,想看清楚一点,但她好像没事一样,依旧大声地报出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那神情,好骄傲,好开心。我突然发现自己被感动了。
生1:师生之情,源于老师的真心和学生的诚恳。在自己的孩子将要出生和学生的学习的选择中,老师以爱的坚持抹平了这难以平衡的天平,难道不令人感动吗。
生2:这篇文章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老师的执着坚持深深打动了我。
生3:结尾引用了泰戈尔的诗《最遥远的距离》,似乎表达的感情不适用于老师,我个人以为不够恰当。
生4:好伟大,好敬业,好平易近人,好可爱的老师!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平淡质朴的语言也能表达出世上最无私的爱。
生5:老师用她那坚强的毅力,挺着大肚子坚持上课仅仅因为她爱我们,就因为这一点她坚持了下来,普通的感动,伟大的爱,教师真的是世界上伟大的职业。
生6:内容真实,语言平白如话,毫无夸饰之词,老师那朴实的爱,却让读者深深感动。
生7:作者写的是真人真事,用了生动形象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画面:老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文章赞美了老师的敬业精神,表现了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从例文的品评中学生达成了共识,写文章就是要抒写自己的心灵,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以我手写我心。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就容易具体地描绘事情的细节,把文章写得有血有肉,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只有写自己最动情的东西,才能打动人,感染人。
(三)在比较中借鉴,在琢磨中提升。
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不急于做讲评与修改、升格,要给学生琢磨体会的时间。如,例文的立意和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孰优孰劣?例文的层次、结构框架有什么优点,在以后的文章里怎样借鉴。习作中的遣词造句的特点是什么?试着记住它的优美词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技巧。接下来,让学生修改升格自己的作文。用红笔在原文上增删修改。如有重大缺陷的,可以选择重写。如果学生自己修改有困难,教师可与之面对面交流。教师真正从主裁判、首席的角色走出来,充当亲切和蔼的读者,有的放矢的编辑。平等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发挥评价对学生作文的促进作用。
三、学生品评作文的意义
学生作为品评作文的主体,相互评判,激发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使善于写作的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接纳别人的意见。
同班的学生互评作文,学生非常感兴趣。一则感到亲切,二则容易说真心话。口无遮拦,实事求是,容易发现文章的意趣,挑出文章的瑕疵。他们在评点的过程中,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迸射出创造的火花,唤醒、激发相互间蛰伏在心底的才情才智。
学生互评作文其实就是互相倾诉、交流、产生共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消除惧怕写文章的心理,悟出写文章的路数,渐渐形成语感,渐渐走上写作的坦途。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红山校区)